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017-05-25许燕
许燕
【摘 要】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衡量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以实物演示操作、类比法、逆向思维为视角,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養策略,以期能立足于数学视角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最大程度刺激学生的学习潜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解决问题”这一概念,最早由全美数学协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这是一项综合性技能,反映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低,这也是当下热议的《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然而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样也是一个难点,部分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思维能力也就没办法得到更好的拓展,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运用不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巧用实物演示,找出解题方法
直接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根据题目中的情节进行演示和模拟,可以突出解题关键,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变得具体、直观,这种演示过程,对学生理解具体题意很有作用。
案例1:一列火车长700米,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900米的大桥,需要几分钟?
本题中,解题的关键是路程。虽然在普通的行程问题的解答中,通常是不用考虑汽车等交通工具自身的长度,但是此题中,路程就900米,一列火车却有700米长,火车要完全通过大桥,那么火车的长度就不能忽略不计。为了帮助能够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桌上的实物来操作演示,比如课本当大桥,尺子当火车,模仿火车过桥的情景。在动手操作的情境中使学生理解火车要完全通过大桥,也就是从笔尖靠紧文具盒的一端,直到笔尾完全离开文具盒,所行的路等于桥长与车长的和,即:(700+900)÷(24000÷60)=4分钟。
二、采用类比推理,找出解题方法
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利用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的题型,引导学生独立思维,通过适当的代换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案例2:客车甲地开往乙地要10小时,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要15小时,如果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开出,几小时可以相遇?
题目中,解题的必须条件距离与速度都是未知数,该如何打开思路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将之前学过的工程问题中工作总量视作单位“1”的解题思路套用到该题之中,将总路程看作单位“1”,那么行程问题的路程、速度就成了已知条件,问题就得到轻松解决:1÷(1/15+1/10)。
三、运用逆向思维,找出解题方法
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对于一些特殊问题,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探索,即“倒过来想”,往往能使问题简单化。因此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帮助其拓展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案例3:一块梯形的麦田,上底是36米,下面是54米,高是40米,求这块麦田的面积。
案例4: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它的上底和高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求它的下底是多少厘米?
案例3这样的题型,只需要直接套用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很容易解答出1800(平方米)。但是,案例4的问法就需要逆向运用梯形面积公式,可能会难倒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变化的出示一些求梯形上底、下底或高的题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技能,熟练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从而能够快速转换出求梯形上底、下底或高的公式。
四、利用列表法,找出解题方法
在解决问题中,列表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将条件简要地摘录,并画出表格进行分类整理、排列,从而可以将表格中的信息去枝存叶,筛选出有用数据和重要信息,尤其是在解决数量关系较为隐蔽的题目时,采用列表法可以使解决问题更简便、快捷。
案例5:A、B、C、D四位同学中只有一位同学向灾区捐款了200元,但当老师询问时,他们这样回答:A同学说:这200元不是我捐的;B同学说:这200元是D同学捐的;C同学说:这200元是B同学捐的;D同学说:这200元不是我捐的。请您帮助老师判断一下,这200元到底是哪位同学捐的呢?
利用表格,把每个可能捐款的同学用“√”表示,根据题目中“只有一人捐款”的已知条件,一目了然的就能找出A同学就是捐款的人。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对于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简桢琦.略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102-103
[2]潘文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2.26: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