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中年危机
2017-05-25沐兰
沐兰
我的一位闺蜜最近遭遇了裁员。说到找新工作,她忧心忡忡地说:“我们公司以前招茶水阿姨是35岁起,我现在是茶水阿姨的年龄了!”可是忧心归忧心,她接下来的安排是去旅游,要好好玩上三个月,再回来慢慢找工作 。当然,她有足够的底气这么做。上一份工作做足12年,外企的裁员补偿是以年份数乘以月工资,还加上两三个月的补偿,足够她好好玩一趟了。闺蜜很庆幸,她最先签了离职协议,得到了最好条件的赔偿。她说,公司建立了一个“蓄水池(pool)”,把准备要裁的人先安排到这个部门去,然后再把整个部门撤掉。为什么这样?因为可以更高效率、低成本地裁员。
不仅离职赔偿给得优惠,闺蜜之前上班的日子也实在过得太舒服:办公室永远是上海租金最贵的写字楼;上午11点到公司不算晚,午饭吃到下午2点也不算久,下午照样6点下班,做做样子加班到七、八点已经是很辛苦了。她不愿转有业绩压力的岗位,反正一个月也有小两万元的收入。只是现在她会问我“如果当年我答应调到marketing(市场营销)的部门,是不是现在不会这么担心找不到工作?”她嘟起涂着粉色唇彩的小嘴,又开始了忧心忡忡:“我什么都不会啊!我连英文邮件都是部门同事帮忙写和改,怎么找工作呢?”
我可并不为她担心。上海姑娘皮肤雪白,搭上这晶莹的唇彩,看着就让人心旷神怡。她情商又高,不怕薪水降一点的话,再找个类似之前的轻松工作并不是难事。可是,10年后呢?10年后,她45岁了。
即使在今天往后看,45岁依然是很遥远的一件事。更别说在我们十几二十岁的时候,以为30多岁就过了大半辈子,而40岁的人生状态都是财务自由和退休。等到在残酷的江湖里历练几年,我们终于意识到这一生其实是要辛辛苦苦工作到60岁才能退休。一想到要朝九晚五在办公桌前继续干30年,就觉得未来太惨淡。却不知更惨的是,你的退休可能在35岁、45岁就到来,而你还远没有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
下岗、内退、买断……这些词其实并不陌生。但好像是我们父母一辈才会遇到的事情,和自己这样高学历、光鲜体面的精英人士永远不会有关系。我们会讲英文,会写漂亮的PPT,擅长制定和应付各种KPI(绩效考核)。我们以为花常好月常圆人长久,就像我这位刚被裁员的闺蜜,曾经觉得奔驰都只是低端客户,“我们的主要客户可是宾利呢”。更别说我见过的许多公司,年初从100人扩招到400人,年底就裁员到只剩50人。
商场如战场,风云瞬间变换。遭遇裁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裁员之后你能找到同样或者更好的工作机会吗?50岁以后,你在公司是能继续贡献价值还是混日子呢?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归结到:今天的你,到底有什么价值是不可取代的呢?
人生其实是很公平的,付出与回报从长期来看一定是平衡的。我有一位闺蜜之前在某国大使馆的商业代表处工作。那是出名的清闲养老的好地方。她所有的同事都是轻巧地应付着,反正这个国家的驻华企业都注定是他们的客户,需要帮助的无非就是租房、开账户、招人的基本工作,而使馆商务代表处的收费可比一般企业高多了。但我闺蜜很认真,帮每一家打算进入中国的公司做市场分析,追踪他们的商业表现。几年后,她成了这个国家某特产资源在华的销售代表,现在一年上亿的销售业绩。而她的同事呢,不好意思,中国越来越开放,外语人才到处都是,收费合理,服务热情,使馆的商业代表处已经撤销了。
仔细想想,任何一个工作10年以上的人,应该都看到过一家企业甚至一个行业在几年间由盛转衰。我记得自己做公关的时候,时尚杂志编辑的鼻孔简直要翘到天上去,品牌为了买广告版面几乎要打起来,几十万的广告预算都不好意思跟时尚杂志开口。现在呢?谁还买厚重的时尚杂志呢?一本又一本地停刊,没有停刊的也生活艰难。但我关注的一个很成功的微信号作者就是遭遇了裁员的某时尚编辑,大名鼎鼎的“一条”也是传统媒体人在上海一栋低调的小楼里做起来的。套用一句老话,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会摧毁看似牢不可破的一切,又会在废墟中盛开出鲜花。危险可能会降临在每一个人头上,但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人。你准备了些什么?
就算岁月静好,公司平稳,你还有一个如影随行的敌人:衰老。我不想灌鸡汤,说什么反对年龄歧视、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35岁、45岁,从人生来看当然依然年轻,但对公司来说,你已经不再能像20多岁那样熬夜和出差了。使用你的成本可能几倍高于年轻人,而他们因为更完善的教育经历会拥有更卓越的技能。你翻烂单词书学好的英语,哪比得上从小看美剧还留洋好几年的小年轻呢;把PPT做得高端大气是你引以为傲的技能,直到你发现会议室里有人在画更轻松谐趣的思维导图,明明只有一张图片,却让老板频频点头,谁还有兴趣听你讲十几页的PPT呢。最可怕的是,你有危机感了,而这个危机感并没有转化成你开放学習的动力,反而成为自我保护的执拗:你拒绝新挑战,反对新业务,从中流砥柱渐渐成为少数派和弱势群体。我那个遭遇裁员的闺蜜,她们公司可是一边裁员,一边招聘。替换更便宜、更年轻、更有用的劳动力,哪个老板不愿意呢?
中国的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飞速发展,一切都来得太快太好,我们无暇顾及一个共同的问题:人和公司都会变老,我们该如何应对?我在微软的前同事从美国回来,说微软已不是当年的微软,他刚去的时候,办公室的灯亮到凌晨,年轻的同事们赶时间,溜着滑板去买个披萨回来接着加班。而现在,滑板少年都开上了豪车,一到下午6点,这些豪车便开回了别墅区。你说这样的微软要如何与Facebook竞争?微软还算好,至少不像与他同时代的雅虎那样。我有一个朋友也说到,她刚加入华为的时候,周围全是年轻人,大家仿佛还在大学时代,吃住都在一起,嬉笑打闹中业务越做越好。转眼,现在公司同事都拖家带口了。而她,今年47岁,已经退休了。在华为,45岁且工作满10年的员工都可以退休。退休后公司不发退休金,但保有股票分红的权利。这已经是目前我所听到的中国公司里比较不错的福利制度了。更多的中国公司,恐怕都没有想过老去的员工该怎么办,又或者说,没有能力去顾及。
号称终身雇佣的日本是如何解决员工老龄化的问题呢?终身雇佣是完美的制度吗?我觉得并不是。正常的人员代谢是公司发展所必须的。我最近就惊讶地得知,日本某著名的动画工作室的平均年龄是45岁。可想而知,公司每年能生产的动画数量越来越少,质量也追不上行业的发展,收入紧缩加上固定的长薪福利,导致更不敢扩张招聘,这样的死循环其实是造成日本企业失去活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原因。而引以为豪的员工忠诚度,更多的只是对风险的回避,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守护与热爱。企业工作效率低下,员工不敢承担责任,推崇平庸主义……比如,日本企业的稳定福利是压缩总体的人力成本实现的,普遍工资低,外企没有这样的束缚,工资远高于同类的日本企业,但日本人一般都不愿意去外企。不过现在越来愈多的日本人都愿意去外资公司工作了,而日本企业也逐渐抛开“家族式”终生负责的传统,虽然不裁员,但调岗降薪颇为常见。
我和日本朋友聊起这个话题,他也感慨,并没有完美的制度。员工只能靠不断充实自己,保持危机感,积极营造个人不可取代的价值。而公司也要提前筹划,人事上发挥资深员工的优势,财务上规划好员工的退休制度。实在不行必须裁员,也应该合法更合情地给予赔偿。日本经济已经深受老龄化的拖累,而中国将面临的问题只会更加严峻。企业和员工如何面对必然的老去,这是每个人、每家公司包括政府都要尽早筹谋布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