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问诊格局初定
2017-05-25严冬雪
严冬雪
由于政策的驱动,2017年,移动医疗行业热点转向“互联网医院”和AI医疗等技术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在线问诊是否已经过时?
一份由易观智库联合春雨医生共同发布的《中国移动问诊白皮书(2017)》 (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至今,在线问诊仍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唯一成熟的服务。在线问诊不仅未被取代,各大医疗机构、医药服务企业、医生服务企业等,都推出了在线问诊服务,比如各大公立医院推出的“互联网医院”、医药企业推出的药师服务、丁香园推出的“来问医生”等。
比起一开始简单的问诊功能,如今的在线问诊实际上起到了流程再造和连接服务的作用,分诊、检查、复诊乃至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都可以通过在线问诊这种方式连接,得到实施。
上述各家App在中国发展到第7个年头,也逐渐度过淘汰期,格局初定。业内竞争由争夺用户数据更多转向盘活用户:不再比拼谁有更多医生,而是看谁能更多占领医生的碎片化时间。
春雨医生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共有17万名医生通过春雨医生App提供过问诊服务。其中一些数据颠覆了大部分人们的认知:一般人看来,低职称、小医院的医生更需要通过移动问诊来提高收入。但数据显示,人们在这些App上问诊更容易找到三级医院、副主任职称以上的医生。通过线下访谈,易观智库发现,比起增收,这些医生更在意积累个人品牌和为科研积累病例;另一方面,患者们主动付费咨询这些医生,也促进了这些高职称、大医院的医生利用碎片时间答复的积极性。
以春雨医生的医生端App来看,每个活跃医生的日均在线时长超过1个小时,每天平均打开12~16次——从早八点到晚上,医生们的表现非常平稳,保持在5%的活跃度。这说明移动问诊这种方式可以让医生充分地利用碎片化时间。
不论医生端或用户端,热门科室高度一致:妇产科、儿科、内科、外科。线下儿科医生短缺的情况同样体现在App上,问题总数占16.1%,但医生数只占6.2%。
值得一提的是,有5个科室已经率先走在在线问诊前列:整形美容科、外科、皮肤科、眼科和儿科。这些科室中,在线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占比,高于这5大科室的线下医生数量占比。这意味着,此间的很多医疗问题可以直接通过在线问诊解决,有天然的互联网优势。比如皮肤性病科,通常通过照片和文字咨询即可。
从市场态度来看,对比2015年,如今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数量锐减,降低了41%。其中主要是早期创业遇冷,即天使轮和A轮在降低,B轮及以上的投资反而在增长。
从产品形式来看,第一梯队仍是在线问诊和挂号这种优化医疗流程的产品,占据绝对优势。以2016年11月数据为例,有2106万人通过各种App实现了在线问诊,808万人在该月实现了在线挂号;导诊、医药电商等边缘产品则只分别发生了380万人次。
其实,在线问诊的本质是将去医院就诊前的咨询环节挪到线上平台。在这些平台上,提供问诊的医生都经过线下审核;更重要的是,这些在线医生和后续入院就诊环节没有利益关系,不会像搜索引擎一样带來导流风险。在百度今年3月关闭了旗下的“百度医生”在线服务后,移动医疗类App的在线问诊的时长和启动次数,目前都呈上升趋势。
在中国,医疗卫生占据GDP比例在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6.1%。这一数字比起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17%、欧洲国家的普遍10%以上还有很大差距,也意味着上升空间很大。但是,移动医疗在整个医疗行业的占比尚不足1%。
尽管如此,这个高度仰仗于政策红利的行业,仍然实际地参与到了当前的医改中。在医改的流程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市场化、智慧医疗这4个主要环节,在线问诊已经切实优化推进了前两步。大热的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广泛应用:用户在线描述病情,就会被自动分诊到相应科室,无需自行辨别求诊科室。
除了前两个环节,移动医疗行业也在积极切入医改的终极环节:智慧医疗。春雨医生CEO张琨的最新动向,这位新任掌门在5月1日的个人管理笔记中提到:春雨医生要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互联网运营能力进行外部合作——尤其是线下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