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浩翔进阶
2017-05-25申学舟
申学舟
一眨眼,香港大龄青年张志明和余春娇恋爱长跑到了第8年。8年前,彭浩翔执导的《志明与春娇》仅获得七百万港元的票房。8年后,“志明与春娇”系列已经拍到了第三部《春娇救志明》,光线影业作为出品方之一,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站在发布会台上,表达出对其的票房期望是“2000万人走进影院观看”。
近年香港电影市场日渐式微,内地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志明春娇系列的第二部《春娇与志明》讲述的就是主角北上的故事,也有导演彭浩翔本人北上拍片的影子。
彭浩翔觉得这些年自己成熟了。除了编剧和导演,他开始尝试更多的角色。他担任了《断了片》 《指甲刀人魔》 《身后仕》等电影的监制,并打算在喜剧片《The Hell Bank Heist》中担任主演。电影之外,他在写小说、专栏,也会做一些现代艺术计划。
“不可能经历了差不多十年时间都没成熟。”彭浩翔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记者,这种成熟一方面体现在,不再把工作放在生命中最主要的部分,更多回归家庭;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自己的创作方向上,不再局限于荒诞搞怪或黑色幽默风格,而是开始尝试如浪漫喜剧、动作片等各种感兴趣的类型。
彭浩翔喜欢并推崇的两位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和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前者除了导演电影也同时在各种杂志上写专栏和小说,后者执导过《发条橙》 《闪灵》等,“他一生拍的电影不多,但各种类型都有”。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彭浩翔未来想走的方向。
港片内核
“港味”始终是彭浩翔作为导演无法回避的一个标签。
时间回到三十年前,上初中的彭浩翔在影院看完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喜欢上了这种影像化的故事叙述,也对镜头下的可能性感到着迷。彭浩翔回忆:“有一天我妈妈骂我,说你那么喜欢看电影就不要念书啦,长大也不用找工作直接去拍电影好了。原本是骂我,但这个过程里,我好像看到一个光,觉得,对!我可以往这个方向走。”
在这之后,他每次去电影院看完电影后都会回家将情节默写下来,再去思考分场和结构,然后再去影院看一遍核对,逐渐就能把大部分故事和角色写对。“我还会去看好多讲故事结构的书,讲戏剧理论的书,我觉得其实都是很大的帮助。”他说。
彭浩翔最开始想做演员,但考了几年演艺学院都没考上。毕业后他成了亚视喜剧综艺科的节目编剧。除了亚视的工作,他也开始写一些小说,根据王义夫晕倒事件创作的《全职杀手》、近期上映的《指甲刀人魔》等都是当时的作品。
在亚视的时光被彭浩翔认为是帮助自己学会了换位思考:“那时经常被拉去当演员。过去是觉得自己编剧写的东西演员讲得不好,但自己当了演员才发现原来你写的剧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有的台词完全不是人类的讲话方式。”
2001年,他第一次执导的剧情片《买凶拍人》,讲述两个失业者改行做杀手的故事。这部成本约50万美元、仅用15天拍摄的电影,获得了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编剧及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也在后来被很多影迷奉为“彭浩翔经典”。
早期彭浩翔导演的电影,不论是《买凶拍人》 《AV》 (又名《青春梦工厂》),还是《大丈夫》 《出埃及记》等都因“港味”和“CULT味”为人所称道。这些作品通过对邊缘人物和被矮化的主角的故事,一本正经地去表达荒诞才是生活的常态,其中也有对主流思想鼓吹的价值的怀疑。这些作品被一些人喜欢,他们把他看做王家卫后香港又一“鬼才”导演。
这次“志明与春娇”系列第三部《春娇救志明》的故事地点又从北京搬回了香港。一方面是彭浩翔在内地市场探索后的一次港味回归,另一方面也是他初步摸清内地市场规律后的一次尝试。影片灵感来自他在日本的一次危机经历,那时他正做完一场访问,他与一位认识很久的女翻译正准备离开时遇到了地震。这在后来让他意识到男生和女生应对危机时思维模式的不同,男生偏理性、女生偏感性。
北上
“志明与春娇”系列是彭浩翔唯一的系列电影。但彭浩翔认为拍续集并非电影创作的理想模式。“总觉得一个导演短短数十年的一生,能够生产的作品已经不多,当中如果还有续集,似乎会令故事类型更狭窄。”彭浩翔曾表示。
之所以会诞生第二部《春娇与志明》,很大程度上源于彭浩翔本人北上发展的现实境遇。2010年,彭浩翔接到一个内地的工作机会,便来到了北京。“但来了之后工作机会又没了,反而是出现了别的机会,所以也一直住下来了。”他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正因为如此,《春娇与志明》里也才有了主角从香港到北京的故事。
香港影人北上发展,彭浩翔并非孤例,自2003年开始就陆续发生。彼时内地电影市场发展迅速,加之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出现,在政策上使得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可以享受国产片的同等待遇,香港电影圈掀起了“北上”合拍的热潮。其中,杜琪峰、王晶、彭浩翔、徐克、叶伟民等都是“北上”的代表性人物。
一开始,北上的香港影人大都经历过对审查制度的试探、票房或口碑不理想的适应期。在2012年接受《凤凰网·非常道》的采访时,彭浩翔也曾表示过,一些香港导演进军内地后作品表现出的“水土不服”主要是因为他们站在香港的环境中去想象一个内地观众喜欢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不论是香港还是内地市场都看不懂,不接地气。
但在外界一些评论看来,彭浩翔北上后的电影中,《春娇与志明》把地点搬到北京后缺乏与地点相符的文化细节,难以融入市场的文化语境;《撒娇女人最好命》更是直接变成了令人失望的烂俗。这些作品被认为失去了他早期的味道——彭浩翔变了。
他本人对此不以为然。“很多人都是我某一段时间某一种类型电影的粉丝,只要我不拍他喜欢的那种类型,他就说你变了,就不愿意承认你有不同的面向。”彭浩翔对《财经天下》周刊解释,“我原来就是喜欢不同的东西,但大家都希望你一直都是他们喜欢的那个人,但那个人只是我的一个部分。我没法满足他们。”
不得不承认的是,北上的彭浩翔也和他的前辈们一样,经历了一段适应期。2014年的《人间·小团圆》和《撒娇女人最好命》在豆瓣评分分别仅5.3分和5.8分。但在票房上,迎合市场的《撒娇女人最好命》却达到2.4亿元,远高于前者的1430万元。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或许是作为调整,彭浩翔监制了《指甲刀人魔》和《同班同学》,并出版了两本书《有关我在装作正常人方面的尝试》和《一些无可厚非的小事》。
彭浩翔觉得,当监制能看到故事更多的可能性。“过去,导演、编剧、监制都是我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给人当监制反而是你要跟别的导演合作,特别是跟年轻导演,要像父母一样,要把你的经验告诉他。”
被很多影迷奉为“彭浩翔经典”的《买凶拍人》,现在在他看来充满了缺点。“我现在其实很少重看这些电影,因为我特别怕。我觉得这个电影很不成熟很幼稚,要是我现在重拍会更好,但是没有这个机会。”彭浩翔说,《买凶拍人》最让他难受的地方就是一直在不停地讲台词,因为现在觉得讲故事的时候不应该这样,应该用剧情、表演等而非仅仅是对白去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接下来,彭浩翔将执导自己的第一部英文电影《Lieland》,该片讲述一个骗子来到一个世界,结果在那里他的谎言全都变成了现实。“之前我的经纪公司CAA一直希望我拍英文电影,但我不想拍那种很典型的好莱坞找中国导演拍的东西,也不一定要有中国元素。导演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只要能把故事讲好,故事的内容没有必要被定死。”
记者问他,觉得电影怎样才算讲好一个故事?“让我在看完离开电影院后,能够为它去做一些事情的,就是好电影。”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