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

2017-05-24韩进海

现代交际 2016年23期
关键词:苦难余华

韩进海

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苦难的身影,因而这种主题也是经常被世界文学所运用的主题之一。我们经常在余华的作品中也会看到苦难,一直都是其渲染和强调的基调与主题,并将它上升到成为人类的普遍意识。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苦难意识,也代表了作者本身对生存与生活意义的不断追问。此篇论文就从苦难的表现形式、其产生的源头还有超出苦难的方面来分析作品中蕴含的苦难意识。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

中图分类号:I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21-02

一、苦难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死亡

余华本身就是关注苦难的一个作家,并且他很擅长在作品中描述苦难。自90年代以后,余华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苦难也具有了新的形式与内涵,苦难不再仅仅代表着战争、血腥、罪恶等等,代表的这些意义在逐渐消散,没有了暴虐的气氛,也没有了冰冷的人性,无处不在的暴力与杀戮结束了。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他对于苦难的描述更是进入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他用极其浓重的笔墨渲染了人类所经历的种种苦难,甚至还特别细致地刻画出人类受难的图画,并将它呈现到读者面前,为人们提供了一部部苦难形象的展览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活着》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人类演绎死亡的一出生命悲剧。整部小说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刻画与布置,使得每一幕死亡都极为巧妙地在读者面前进行出现与衔接,也使得在生死上经历的苦难变得痛彻心扉与铭心刻骨。

确实,在人类看来,死亡必然代表着世界上最为黑暗的事情。《活着》用较为简短的篇章,叙述了福贵祖孙几代的非正常死亡,这其中包括福贵的父母、子女、妻子、女婿还有孙子。每一个故事都是由人物的生死而串联到一起的。福贵父亲之死是因为福贵喜好赌博,他的母亲则是因病去世,妻子则是由于患上了软骨病,儿子则是因为给县长太太输血而亡,女儿是由于分娩时候的大出血而死,女婿则是被水泥板打死的,外孙是因为豆子吃多了而撑死。这几个接连在一起发生的故事,使得福贵对于死亡已有些麻木,但是却让读者在故事中喘不过气来,使得人们不得不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现实永远是最为残酷的,它让人在近乎模式化的事实面前给人提供一种领悟,这无外乎是与世道人心相连的。这将读者逐渐引入到了作者构造的苦难悲剧中,就像是不断地演奏一首悲凉的乐曲一样,让读者为之痛苦和折磨。

然而,作者明显是想将所有的苦难都放在福贵一人的身上。让他分别经历了破产、丧亲、上战场、将女儿送出去、自然灾害、妻子生病及自己无法劳动面临死亡等等这一系列的天灾和人祸。在其经历的这些苦难中,在福贵看来,最为心痛的也是就是失去亲人了吧,跟着他不辞辛劳的妻子,默不作声、默默付出的儿女,有着善良本性且为人厚道的女婿……

余华在阐述和呈现苦难方面是一个高手,他极其关注人们经历的种种苦难,并将这些无尽的苦难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活着》这部作品中,整部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主体都是苦难,换句话来说,《活着》也变成了阐述福贵一家人生死的一部作品,更是福贵的悲剧史与苦难史,让读者看了以后有莫名的悲伤涌现。

二、作品中产生苦难意识的原因

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在余华的作品中,苦难是最为主要的主题,从《活着》中我们就能看出,作者是想要通过描述福贵的悲剧一生,来追寻使得中国平民百姓生活苦难的根源。

(一)人性中的劣根性

福贵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父亲也因此被他气死,他羞辱自己的老丈人,對待怀孕的妻子也是极其轻视,对金钱的欲望造成缺少了人性,使得福贵整个人变得残暴又肆虐,然而结果他却变得一无所有。在经历自然灾害之时,王四将凤霞挖得的地瓜抢去,还有队长向福贵索要米及分瓜等事件都呈现出了在恶劣环境下,当人类面临饥饿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自私自利及其暴力的一面。

在作品中,余华将人性丑恶的一面给放大出来了。金钱就是导致人性中恶性的一个源头,就是它,使得福贵可以随意羞辱自己的老丈人,可以让福贵轻视还在孕期中的妻子,也能够让龙二用计谋将他家害得妻离子散、一无所有;而饥饿则是产生劣根性的一个动机,它能够让人们去争抢,让王四随意欺辱一个聋哑人,让队长用自己的职权去谋一己私利,去他人那里索要和抢夺粮食。人性中的劣根性给人们创造除出了一系列的苦难,使得人们迫于欲望的压力之下,选择不择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更是无所顾忌地显露和发扬自己人性中恶的一面,却淡忘了人性中应有的美好和善良品质,这也体现出人类的无奈与悲哀,也更显示出作品中真实性的内涵。

(二)作品中蕴含的奴性特征

在小说中,有庆的死亡,体现出了在现实社会下,人们对权利的渴望以及对底层民众的漠视与冷淡,这就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奴性。作为医生,本身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然而小说中的医生却因为要救县长的夫人而抽干了有庆的血。余华在作品中也写到,仿佛在场的所有人都只看重县长夫人的生死,而有庆的安危却是不被在乎的,他的生死早已不被重视,这也就是说,医生丝毫不在乎普通民众的生死,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权势。这种奴性使得医生忘却了自己的职责,而变成了向势力低头的杀人者。这种表述看起来好像比较极端,但是却揭露出潜藏在中国人身上存在已久的奴性特征。在余华的小说中,我们能看到余华对鲁迅精神的发扬与继承,那就是对人类身上奴性特征的思考与批判。

(三)年代的愚昧与无知

在作品中以文革为背景,期间有一处描写的是村民冶炼钢铁,深切地阐述了在那个年代,是怎么样费力又伤财,而给福贵及孙老头一家造成影响及伤害的。因为要煮钢铁却没有地方,于是就将孙老头的房子给烧毁,这就看出底层民众的利益不受保护。由于村民们不知道该怎样冶炼钢铁,于是就自己发挥想象,结果最后拿着歪曲的铁疙瘩去县里面报喜。当时时代的愚昧与无知使得一大波农民放弃耕种而选择大跃进,这使得在自然灾害来到之时,他们陷入了无粮的苦难与饥荒中。

(四)身为底层人民的无能为力

福贵本身代表的就是中国农民的一员,他始终忍受着贫困与折磨:没有钱带妻子去看病,儿子因为输血过多而死,女儿难产而死,外孙因为太饿吃多豆子而亡。福贵本身地位低微,对于这些事其实是无能为力的,他只能屈于命运的安排,默默地等待悲剧的降临。

三、对苦难意识的超越

在余华的作品中,苦难是最主要的主体,但是他在表述的过程中却超出了仅仅是呈现苦难表面含义的阶段,他使得人们对苦难的理解变得越发深刻起来。在《活着》中,他通过对苦难意识的表现,揭露出了个体在面临苦难时实现的在精神层面的超越。这种超越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忍耐的品质

我们在《活着》中能够看到,福贵在接连经历了丧亲之痛以后,并没有表现出歇斯底里,也没有爆发出极为愤怒的情绪,而是很平静地看待发生的一切,这些表现都是因为他在生活中长期以来锻炼出的忍耐与包容品质,就是即使经历多么大的苦难,他也可以自己进行化解。忍耐是一种慢性过程的品质,也正是这种品质使得福贵能够在如此苦难的境地里保持着自己的一份冷静。在小说的最后,也对与福贵相伴的黄牛做了描写,它也是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的。因为在福贵看来,牛就是忍耐的化身,它们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性格正是与自己内心的一个心理状态达成了一致。老牛的坚韧与默默无闻,又怎能不与作品中福贵的默不作声相契合呢?

(二)作品中蕴含的乐观精神

在作品中,福贵所经历的苦难主要就是通过死亡来表现的。当他身边的亲人都逐渐离他而去的时候,这在他看来,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没意义的事情,它只是对自己承受能力和承载力的残害。但就算是这样,福贵依然顽强的坚持了下来,在面对死亡这样崩溃的境地下,他蓦然间的超脱气质让他具有了活下去的乐观性和希望。福贵认为,人就应该坚守着自己的命运,虽然他在命运的抉择间是既有感激又有仇恨的,但是他却无法摒弃这种仇恨的情感。只要是自己选择的且拥有的,不管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都是上天赐予你的。因而,即使是当身边的亲人都一一离去之后,他依然选择自己暗暗地承受,用他最豁达也最乐观的心性活在这个世界上。

(三)對亲情的渲染

福贵在面对苦难的时候并不是孤身一人的,而是在拥有着强大的亲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福贵经历的漫长人生中,亲人的感情是让他感到温暖的原动力,也是亲人的离去让他学会了坚强。亲情是作品中想要渲染的基本韵律,即使福贵一次又一次地承受着各种苦难,但是祖孙三代血浓于水的感情却将大家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想要传达的主要思想:那就是亲情才使得其饱受折磨的灵魂得到了洗涤,也使他获得了心理上的安慰,既要选择默默地承受下去,又要拥有巨大的力量去生活下去。

(四)生命意识

生命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汇,但是其蕴含的意义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堪称是一部血泪史,有着很多的心酸,作品中福贵终其一生都在苦难的生活中踽踽独行。他身为社会的底层人物,承受着那个时代下农民所承受的痛苦。在他看来,死亡可以将他解脱出去,而生,则代表着隐忍与承受。作者让福贵生存下去,就说明是要尊重生命及敬仰生命,这期间表现出来的苦难意识越发具有深层的内涵。

作品《活着》从表面上看去,好似一部追忆人生的作品,但是在其背后蕴含的深意却是对苦难的认识与领悟,福贵这种在命运面前能够承担起的个人责任和对生命的不言放弃,也使得人本身就有不甘屈服的精神气,这种不轻易动摇的信念也正是当前社会所缺少的优秀品质。

四、结论

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生与死相转换的一种状态,已经生活在底层人民的不幸与苦难。《活着》就仿佛是一部纪录片,它将主角的一生都淋漓尽致地刻画下来。从年少时的纨绔放肆,不知世间的疾苦;到经历了苦难以后变得懂事了,知道了生活的辛酸与不易;再到成年以后面对灾难的无可奈何,生活被磨砺得物是人非,接连来临的苦难,我们看到了福贵隐忍与博大的胸怀,在经历了那些悲惨的时光以后,所有经历的不幸都被福贵身上乐观的品质与默默无闻的宽广胸怀所掩盖了。

福贵的人物形象可谓是复杂且富有争议的。作家所采用的独特技巧和冷静的叙事角度使得福贵看似平凡的悲剧人生变得震撼。我们可以发现在读完故事的同时就会有很大的震动,我们不仅对福贵的经历给予同情,还对作者想要给我们的启示进行反思,那就是,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在那样荒唐愚昧的年代,活着就是活着本身啊。

参考文献:

[1]余华.余华作品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2]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9.

[3]林若红.余华小说《活着》的孤独意识[J].福州师专学报,2002.

[4]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

[5]余华.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最初的岁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苦难余华
温暖的假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读与写(节选)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扩展阅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