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7-05-24谢月恒
谢月恒
【摘要】 目的 观察和评价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主体, 随机分为A组(51例)和B组(48例)。A组给予中医治疗, B组给予西医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96.08%高于B组8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p转阴率91.67%高于B组70.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6%低于B组14.5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消化性溃疡患者实施中医治疗, 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明显消除Hp, 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应作为该病症的常见疗法进行推广。
【关键词】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9.068
消化性溃疡包括十二指肠与胃部溃疡, 属于临床中高发的慢性疾病, 仅在我国其患病率则约为15%, 是威胁人类消化系统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5]。本文旨在分析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主体, 随机分为A组(51例)和B组(48例)。A组中男21例, 女30例;年龄24~62岁, 平均年龄(45.61±5.46)岁;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5例, 胃溃疡10例, 十二指肠溃疡36例;病程2~25年, 平均病程(10.24±4.92)年。B组中男22例, 女26例;年龄23~67岁, 平均年龄(45.92±7.03)歲;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6例, 胃溃疡11例, 十二指肠溃疡31例;病程3~24年, 平均病程(10.14±4.62)年。所有患者均给予胃黏膜和胃镜检查, 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并出现腹部钝痛、烧灼感等症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A组给予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实施辨证治疗。①肝郁气滞型:治疗关键为止痛和疏肝理气, 药方为柴胡疏肝散, 药物组成:白芍10 g、香附8 g、柴胡10 g、炙甘草5 g、川芎8 g、郁金10 g、枳壳9 g、延胡索9 g。②气滞血瘀型:治疗关键为理气和化瘀止痛, 药方为失笑散合丹参饮, 药物组成:延胡索12 g、郁金14 g、香附10 g、丹参8 g、砂仁14 g、炙甘草14 g、蒲黄12 g、五灵脂8 g、枳壳18 g、当归14 g。③脾胃虚寒型:治疗关键为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药方为黄氏建中汤, 采用加减法治疗, 药方组成:白术10 g、黄芪19 g、炙甘草10 g、生姜10 g、桂枝8 g、延胡索10 g、白芍16 g、大枣15 g、郁金9 g。④肝胃湿热型:治疗关键为和胃、疏肝、泄热, 药方为化肝煎, 药物组成:陈皮10 g、山栀子8 g、白芍15 g、黄连8 g、丹皮10 g、佛手9 g、青皮9 g、吴茱萸5 g、甘草5 g。B组给予西医治疗:给予奥美拉唑(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560, 规格:20 mg)20 mg/次, 2次/d, 持续治疗4周;阿莫西林(黑龙江康麦斯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3020027, 规格:0.125 g) 0.5 g/次, 2次/d, 持续治疗2周;甲硝唑(江西汪氏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6020046, 规格:0.2 g)0.4 g/次, 3次/d, 持续治疗2周。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p转阴率与不良反应(头晕、恶心、皮疹等)情况。
1. 4 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6, 7]:反酸等症状全部消失, 在停药4周后, 经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完好愈合, 其周边炎症彻底消失, 给予胃黏膜检查, 提示Hp呈阴性为治愈;反酸等症状基本消失, 在停药4周后, 经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基本愈合, 其周边炎症基本消失, 给予胃黏膜检查, 提示Hp呈阴性为显效;反酸等症状明显好转, 偶有发作, 但能够耐受, 在停药4周后, 经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较治疗前缩减50%~80%, 其周边炎症有好转, 给予胃黏膜检查, 提示Hp呈阴性为好转;反酸等症状无变化, 在停药4周后, 经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未缩减, 或缩减<50%, 其周边炎症无变化, 给予胃黏膜检查, 提示Hp呈阳性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Hp转阴率=治疗后阳性转阴例数/治疗前阳性例数×100%[8]。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A组51例患者中, 治愈34例(66.67%), 显效11例(21.57%), 好转4例(7.84%), 无效2例(3.92%), 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49/51);B组48例患者中, 治愈29例(60.42%), 显效5例(10.42%), 好转5例(10.42%), 无效9例(18.75%), 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39/48)。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Hp转阴率比较 治疗前, A组的Hp阳性例数为48例, 阴性例数为3例;治疗后, A组的Hp阳性例数为4例, 阴性例数为47例, 转阴率为91.67%(44/48)。治疗前, B组的Hp阳性例数为44例, 阴性例数为4例;治疗后, B组的Hp阳性例数为13例, 阴性例数为35例, 转阴率为70.45%(31/44)。A组Hp转阴率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 A组出现头晕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B组出现3例头晕, 2例恶心, 2例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8%。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被中医划分为“胃痛”、“便血”、“胃痈”和“呕吐”等范畴, 其症状有便血、黑便和呕血等[9-13]。本文中采用中医治疗法, 强调治疗配方的辨证性, 针对不同证型给予不同药方。方中普遍应用白芍、延胡索、枳壳、香附、黄芪、柴胡和白术等药材, 因其对于该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白芍具有柔肝、养血、止痛等功效, 在药方中的主要作用是止痛, 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症状。枳壳具有通痞塞、消泻等功效, 在激活平滑肌兴奋性, 加快胃排空, 缩减胃酸分泌量等方面较有优势[14, 15]。香附和延胡索能够发挥止痛、行气之功效, 同样能够控制胃酸分泌, 缩减其游离酸度和总酸度[16]。黄芪内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与氨基酸, 可实现补气生血和脱毒生肌等作用, 可有效促进溃疡面修复。柴胡具有镇静和镇痛等作用, 白术具有补脾燥湿和运化等效果。结果显示, A组治疗总有效率96.08%高于B组8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Hp转阴率91.67%高于B组70.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6%低于B组14.5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相较于西医治疗而言, 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可明显消除Hp, 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可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正颜, 何力, 李桂珍, 等. 消化性溃疡病人实施中医体质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护理研究, 2014, 28(34):4279-4282.
[2] 汪晓芜. 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 医学信息, 2015(25):158.
[3] 郑逢民, 郑乐乐. 中医简易分型结合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160例临床观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8):985-986.
[4] 吴晗, 徐仲卿, 袁凤云, 等. 中医胃血止糊剂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2):160-162.
[5] 贾红英. 中医辨证施护在消化性溃疡病人中的应用研究. 护理研究, 2013, 27(3):232-233.
[6] 曾德映.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2):30-31.
[7] 王风雷. 中医辯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8):179.
[8] 李远新.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10):105-106.
[9] 石绍顺.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及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
[10] 吕建国, 贾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7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10):220.
[11] 潘志成. 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体会.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9):87-88.
[12] 李滔. 中医治疗38例消化性溃疡疾病的疗效分析.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23):152.
[13] 郑文军. 中医辨证诊治消化性溃疡80例疗效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32):94-95.
[14] 龙光斌.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河南中医, 2014(B11):79-80.
[15] 段元宝.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探讨. 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9):49.
[16] 唐湖海.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0, 2(22):68.
[收稿日期: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