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赏诗 感悟真情
2017-05-24阅莺
阅莺
[摘要]“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特有的一种教学内容,文章是对诗歌的诠释、说明。它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帮助小学生理解诗歌、感悟情感。本文从确立目标、诗文共读、重点朗读、拓展延伸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尝试,从而让学生读懂诗歌、感悟真情。
[关键词]文包诗;读文赏诗;感悟真情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特有的一种教学内容,它由诗歌和文章两部分组成。诗歌一般都是千古名篇,而文章依据诗歌的创作背景,还原了诗歌的创作过程。“文包诗”中的文章是对诗歌的诠释、说明,故事性强,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为小学生理解诗歌铺路搭桥。借助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读懂诗歌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情感。
那“文包诗”这种课型应该如何教学呢?下面笔者将结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一课,谈谈“文包诗”教学的尝试和思考。
一、确立目标,铺垫情感
“文包诗”中诗歌是主角,文章是为了配合诗歌的阅读而创作的,因而“文包诗”这种课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借助文章理解诗歌的意思,品读文章体会诗歌的情感,这也是编者创作“文包诗”的用意。而有些老师却背离了这个教学目标,将文章作为主角重点解读,诗歌却一带而过,犯了主次不分的毛病。笔者在教学本课时,将教学目标确立为借助文章理解诗意,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按照学习诗歌的一般步骤,首先指导学生初读《黄鹤楼送别》,正确发音,合理断句;然后诗文对照,理解诗意,落实重点字词的意思;最后诗文共读,反复朗读,品味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的教学以品读诗歌为出发点,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诗歌的难度,而且为学生品读诗人的真情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诗文共读,体味情感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包诗”故事生动、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李白对好友孟浩然的敬仰和二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开始,笔者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接着浏览全文,找出每旬诗在文中对应的语句,诗文对照,理解诗意。教学时,注意诗文共读,指导学生读好1、4节,就能准确理解诗意了。之后,笔者指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思考詩歌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情感,然后找出文中能体现二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语句并大声朗读体会。
学习第2节,可指导学生读好“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一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理解二人因不舍而心不在焉的心理状态。学习第3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男生扮演李白,女生扮演孟浩然。通过对话再现分别的场景,设身处地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同时,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笔者补充了李白的作品《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让学生感受孟浩然的人品;通过补充李白与孟浩然的交情“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在襄阳鹿门山拜访孟浩然……”,让学生感受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千古名句,与之对应的第4节写景,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指导学生抓住“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进行情景想象,想象此刻李白在想些什么,想象此刻孟浩然在船上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等,用想象填补故事的空白,深入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此外,笔者还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杨柳”,引导学生关注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柳谐音留,寄托了诗人不舍友人离去的情感。最后,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品味诗人的真挚情感,也受到了美好的情感熏陶。
就这样由诗歌到文章,再由文章回到诗歌,凸显了“文包诗”的教学特色。学生通过读诗歌,读文章,找句子,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了诗歌的意境美。
三、朗读悟情,步步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朗读体会作品的情感,摒弃以讲代读,这是切合学生实际的。只有不断朗读,学生才能走进作品的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只有不断朗读,学生才能积累优秀的语言,书写流畅的文章;只能不断朗读,学生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因而,朗读诗歌、文章是重中之重。读诗歌,笔者注意指导学生首先读正确,读出节奏2-2-3,然后读出情感,扣住“孤帆”、“尽”、“唯见”等重读,读出二人依依惜别之情。读文章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谁来范读这句话?”“让我们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等。
扣住关键语句,让学生品味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通过一次次的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真实情感。最后再次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将情感推向高潮。此时无需老师多说什么,在朗朗的书声中,师生一起沉浸在离别的氛围中。
四、拓展延伸,艺术欣赏
语文的世界是广博的,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接触各种艺术形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千古名篇,诗歌以语言的形式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书法是我国的瑰宝,优秀的书法作品以文字的形体美感染着我们。笔者教学时就设计了这首诗的书法作品的欣赏和临写环节。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这首诗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歌曲《烟花三月》。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更加深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感人心者奠先乎于情”。只有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悟诗人的真挚情感,才能产生情感共鸣,我们的课堂也才会书声琅琅,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