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宽念纯 打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
2017-05-24马玲陈国辉
马玲+陈国辉
记我国著名漆器艺术家杨莉女士
导语:温文尔雅、余韵无穷,这是杨莉给人的第一感觉。或许是流淌在身体里的前清正蓝旗的贵族血液让她周身散发着一种贵族气质;或许是在艺术世界的熏陶中形成的优雅举止让她给人以如沐春风之感;又或许是她极具创新的思维模式让她的每一件作品都展现出一种脱俗之美。她的心无旁骛以及对艺术执着的追求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似乎已经远离尘世的真善、真世、真美。
一切人类文明的出现,都是世界发展史上的幸事;一切世界创造成果的消失,都是人类进步的痛断。人类科学技术史如此,人类建筑生活史如此,人类自然状态史如此--人类文化艺术史更是如此。成都漆器工艺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寻回失去的中国曾有的文化,历史闪烁过的残形。在中国的五大漆器中,成都漆艺历史最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很多工艺无法比拟的。几千年来人们用它做出了各种高档生活用品及精美的工艺品。中国历代的宫庭招募具有精湛漆艺的能工巧匠为皇宫贵族制作漆艺制品,一些流传至今皇家漆器工艺品,莫不使人叹为观止。中国精美绝伦的漆器工艺品曾多次在国际上荣获金奖,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漆艺无愧为东方艺园中的一朵璀灿的奇葩。
而这一东方艺园瑰宝的忠实传承者,杨莉女士,用自己特有的艺术感悟和执着的艺术追求,给成都漆器艺术增添了靓丽的一笔。
一眼认定,终身“至爱”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杨莉,虽然童年并不富裕但很快乐,尤其是在她很小的时候家里存放了很多奶奶生前留下的很多静物写生的集子,让小小画笔成为她幼小心灵的至爱,也根植于她对艺术感悟的心绪里。
虽然经历了残酷的文革时期,有着几年的上山下乡经历,但绘画的爱好始终没有放弃。机缘巧合之下,杨莉凭借着在绘画方面的天赋顺利进入成都漆器工艺厂学习漆艺装饰。来到这里,她一下子被漆器作品的绚丽所吸引,她相信这就是自己一辈子最喜欢的事情。
进入漆器厂后,杨莉的艺术人生真正开启。在那里,她先后师从陈春和、余书云、张福清等漆艺工艺大师,并得到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李大树、著名漆艺专家乔十光大师的细心指点,得到恩师曾庆华、王星泉的精心授教与真传,进步很快,从设计、制胎到装饰、清抛光、制漆等所有工艺,她都烂熟于胸。
对漆器工艺的天赋让杨莉很快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负责主要制作入选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漆画《珙桐白鹇》。珙桐和白鹇是四川峨眉地区的特色,特别是珙桐有“植物活化石”之称。在制作这一环节时,杨莉选择了成都的特色银片放在最底层,撕金后,在上面做一层透明色,让表面凸起来再进行抛光打磨。制作白鹇时,根根羽毛让杨莉和师妹王红下足了功夫。为了让羽毛看上去丰富且立体,每根羽毛的撕金、打磨和抛光常常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然而为了赶工期,杨莉和同伴手脚红肿起泡了都还要坚持。在杨莉的带领和王星泉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年的细心制作,《珙桐白鹇》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四川厅,为成都漆器争得了荣誉。
在这之后,杨莉又先后到成都市工艺美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专业学习,使她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精通并擅长中国传统工艺中的漆器工艺,其中包括漆器、漆画的设计制作及工笔画。在长期学习实践中熟练的掌握了包括制漆、漆工制作、清抛光,特别是最具成都漆艺特色的漆艺装饰:雕刻,银片雕花填彩、拉线针刻等技艺。达到了作品构思精巧,手法细腻、技艺精湛,用刀如笔的水平。
“做事非常严格的一个人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杨莉就是这样的人,因为她将一辈子的时间都花在了漆器艺术上。即使是1995年漆器厂被卖掉,她选择了离开,但依然没有放弃这一行业,而是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继续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传承创新,促进发展
成都漆器与北京、扬州、福州、平遥并称中国五大漆器。成都漆艺除具有中国漆艺的共性,还具有其独特的装饰方法,常用的有五十多种,杨莉表示,不管是什么方法,或者综合性的方法,都要有一个方法是最主要的。并且平常的一件漆器艺术品,前后制作工序多达70多道,简单的二三十道,因此制作周期极长,一般作品需三个月时间,创新的精品力作往往需半年甚至数年才能完成。
也正是因为漆器工艺复杂、工序繁多,漆性难以掌握,只能靠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经多年教学实践才能逐一了解和掌握。成都漆艺还拥有最有名的装饰工序“三雕一刻”——雕锡丝光晕彩,雕花填彩、雕填隐花和拉刀针刻,让成都漆艺有了独特的富贵典雅氣质。
以雕嵌(填)手法制作一只花瓶为例,首先得设计胎样和装饰图稿,然后是制作木胎,经漆工反复多层上灰后再刷数层底漆、每层都须入荫房荫干再水沙纸打磨,涂完数层推光漆,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雕嵌,先将设计好的装饰图稿拷贝或印到胎体上,用刀雕出阴刻的画面,然后用小牛角刀将调制好的彩漆刮入阴纹,荫干后再用细砂纸研磨,让纹路与漆面齐平,这一步也可以在雕刻的阴纹中贴金银箔,再罩上多层透明漆,并研磨。第三步就是推光、揩漆荫干,再用棉花沾植物油与细瓦灰磨擦,经多次揩漆清抛光使漆器表面光泽华丽。
《红楼十二金钗图》是杨莉拉线针刻的代表作品,均以上等细木做胎,用传统雕漆三灰三磨做漆灰底,以多层黑漆,经层层精细打磨、揩漆、抛光、清光后让漆面光亮透水,再脱稿拉线,以粗、中、细三中拉刀,拉出人物线条,用针刻衣物纹饰及鬓发,背景,最后添加白漆于线内,红漆于印章内,搽净黑漆部分,再清光。此画是以线条的疏密、粗细表现图案的黑白灰色调及透视关系。全套十二件作品从创作开始到2015年完成,历经十多年。其中,《李纨教子》获2004年“中国首届民间工艺百绝群英会”金奖,与其后完成的《熙凤弄权》、《黛玉葬花》、《元春省亲》、《宝钗扑蝶》共五件作品均获得全国优秀作品创作奖。
正如杨莉所说,“漆器工艺不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学会的,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师傅,一件好的作品至少有十年八年的沉淀。”对于为何能沉下心来去创造,她这样解释:“感觉你想去探索它的奥秘,想驾驭它,就是因为太多太多的未知在那里等着你去探索。”并且漆器的制作过程也是这样,一层一层做上来,有可能下边做的东西到上面打磨的时候就会显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花纹。即使有了丰富的经验并准备打磨出想要的花纹,也不可能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杨莉多年的经验告诉她,在磨到刚好的时候就不要再磨,否则很可能磨出一个废品。“这些都需要经验,需要自己的审美情趣,修养。”
多年来,杨莉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漆器艺术中,“就是因为太爱它,觉得这门工艺如果没有人去继承,或者是自己没有新的创作的话,没有新的发现,就会失去生命力。”这也是为何离开漆器厂后,她发明了很多新的方法,只要有新的材料,她就会去做一些新的工艺。
杨莉经常在原有的基础上,用一种方法作为主体,结合其他综合的方法,很灵活在运用到漆器作品中。她觉得那样更让人感觉漆器不是一眼就看穿的,它是有看头的东西。因为它是半透明的特质,所以杨莉会一层一层的往上边叠加她的新方法,叠加之后看上去是立体的,而表面的手感是平滑的。1995年,她经反复实践研制出开抛光漆中巧加某种制剂,使抛出的漆器光亮透水;2003年她使用“刻贴套色占位成形法”使批量变图成形的问题得到解决;2004年经多次实验她使用了“熨贴堆漆描绘法”让堆漆工艺更完善快捷、图案更准确;2011年她创新了掐丝工艺,使之适用于漆艺作品。但始终有一条,她一直坚持,就是用中国生漆不用化学漆!因为成都漆器的奇彩之色,是传统手工艺的反复打磨,远非现代机器所能代替。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漆艺)甘尔可老师对杨莉给予如下的评价:“您的漆器作品很有特色和艺术魅力,嵌银龙凤盘,雕漆隐红蝉瓶等作品精致高雅,让我耳目一新,设计和制作均为上品,有很多让我学习的地方,从作品中可看到您从艺40年积累的制作经验与深厚功力,技术全面,艺术表观形式多样性,刻工老到,造型典雅,作品透露出温润而迷人的韵味,令人顿生喜欢之心,对您执着而严谨的创作精神深表钦佩,衷心祝愿您再出佳作。”
言传身教,寄语未来
在杨莉的记忆中,曾经的成都漆器可谓闻名遐迩,她记得自己小时候家里就有很多漆器,并且家具全部用的都是大漆,包括奶奶的床、柜子等等,但是后来慢慢的就全部使用化学漆。而使用过化学漆后来又来做漆器的人,一般很难回去,因为二者的工艺有很多不一样,因为大漆的要求非常严格,例如遇到下雨天,空气潮湿,此时的温度和湿度能让大漆很快就干了;如果遇到干风天,作品就有可能非常难干,因为温度对大漆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他们都要借荫房来保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
杨莉说在他们那个年代,漆器还是靠天吃饭,不像现在可以控制温度和湿度,但是漆器是活性的,是有生命的,漆本身就有生命,就像放了很久的漆也是有它的特性和变化的,它从树上流出来并被完全封存起来的时候是乳白色的,但当它慢慢见了空气和阳光之后就会变成琥珀色,最后再慢慢干掉变成黑色,这个过程让杨莉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
然而到了今天,虽然制作工艺条件更好了,但成都漆器市场却越来越窄,杨莉在参加“非遗”展演时发现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漆器,只有老一辈的人还有人知道,这一全靠口传手教的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而传承问题,直到今天都是漆艺说来话长的无奈。从原料到人心,从守旧到创新,环环相扣却难保相继。牵绊着杨莉离不开也放不下,和老伴一起出去走走看看的念想一直都在,也一直都没好好实现。
从2002年开始杨莉开始招了一个学徒,不仅包吃住还发工资,而她本身当时的退休工资也只有300多块,为了给学徒发工资,她除了带学生,还会每天抽出半天时间去酒店去打工。后来,在媒体的宣传和支持下,杨莉每隔3年左右都会开班授教,至今已带了5期学生学习成都漆器制造技艺。
过去漆器制作分工细致,而现在为让学生们就算自谋生路也能独当一面,杨莉力求将自己全套制作技艺倾囊相授给每一个徒弟,如此至少三到四年才能带出一班学生。
2004年成都日报报道了“杨莉坚持国粹”的事迹,她开始带一个班,当时有60多个人报名,她从中挑选了十多个人,一般都要求有绘画功底,有个别例外的是因为特别热爱漆器并有决心学习的。就这样,她在门卫室办了第一个漆器学习班,然而,最终学完的却只有八个人,而现在依然坚持在做的只有两三个。
2007年成都晚报发表了杨莉招关门弟子的文章,四川日报也发表过相关文章,并且相关文章上面都有杨莉作品的照片。杨莉开办了第二个漆器学习班,在这个斑上,来了许多插班生,未能完成学习内容,在其它同学结业后,她了解到好多年轻人想了解和学习漆器工艺。为了这些插班生和新学徒,杨莉于是在2010年又开办了第三个漆艺学习斑。
杨莉说,漆器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作品打动人,抓住人心,这也是很多年轻人看后就热爱上漆器艺术,并坚持下去的原因。但由于漆器工艺学习中会有很多困难,例如有人一接触大漆就起痱子起疮,手会肿的像戴了拳击手套一样。
因为没有任何政府的资助,杨莉带着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她把自己作品送给一个老板,那个老板就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们作为教室。怀着满腔热情,他们自己装饰房间,并且将每一道工序的房间分开,以免相互影响,就这样他们自己创造条件学习漆器工艺。之所以如此执着,就是“因为我喜欢漆器,它已经成为了自己一种生活习惯,既而成为了终身的信念。”杨莉说。
当时,成都漆器工艺还面临原料难找、工具难买的困境。由于生漆从采集到施工都是异常艰苦的劳动,劳动强度大,工作十分辛苦,生漆漆膜干燥慢,固化條件苛刻,漆器的制作工艺繁琐,漆的过敏性让人望而却步,所以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干这一行。对此,杨莉叹息道,成都漆艺为四川:银,漆,绣,竹四大名旦之一,漆艺是特种工艺,其工艺繁多,工具复杂,漆性很难掌握,学徒期较长,一旦失传,将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
三年又三年。从最开始的寥寥一两个学徒,到后来招收的几十个徒弟,他们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得以坚守下来。由于成本高、周期长、受众小……中间不乏许许多多迫于生计而最终离开的人。
庆幸的是,断断续续下来她保住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得意门生:技艺最好的吴勋贵挑起了尔倩工作室负责人的担子,带有四个徒弟;而李勇、张文晨、李俊峰也已经有了工作室并收了下一代徒弟。学有所成的弟子们如吕兴珍、黄金红、吴勋贵,先后也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上课。还有身为副教授的程辉、王杉山、文佳才、张亮,评为省大师的何泽兵等。其他还有业余时间坚守漆艺的杨洪、唐萍、吕成、高璐、魏娟、曾刚、刘佳、胡鸿等等,她一再感念学生们的不易,却无法每个都一一道来,也只能在与我们的讲述中这样屡屡提及。
因此,杨莉最希望自己的学生未来能够有好的前途,能够对漆器的发展有所贡献,能够超过她。同时,她还希望政府能够更加重视漆器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实实在在的在这些方面做一些事情,更多的关心一下新一代漆器人的成长,并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因为漆器不是很简单的一种工艺,它需要更多的条件支持。同时,能够让大师一心一意的带徒弟,写一些他们的经验,为漆器工艺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为了给学生提供可参考的资料,杨莉先后发表《谈谈漆器的装饰技法》、《谈漆艺的装饰技法与漆画》、《漆器装饰技法的探索与创新》、《成都漆器及制作工艺》、《漆艺的传承与创新》等多篇论文。她也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聘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漆艺”传承人。
“心宽是善,念纯是美”,让传统手工艺重返当代社会,让漆器回归生活,重建与人的亲近关系,给成都漆器创作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是目前杨莉最大的愿望。因为她相信,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体会艺术之美,更能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