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年级“说写”的训练点
2017-05-24薛燕
薛燕
每个现代公民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孩子们生活的空间,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显得很狭小。将学生作为自然的“人”放置在五味杂陈的生活中浸润,才能与社会有机地融合,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之“人”。笔者经过两年研究,在中高段开展说和写的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生活T台秀:播撒种子,无忧萌芽
口语交际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编排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它的教学定位是:“这是一项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而,在教学中,我不仅上足、上好口语交际课,还刻意稳固它的地位,于是,每周一节的微课程《生活T台秀》应运而生。为了以示郑重,学期初由同学自行拟定的招募启事就特别煽情:
“生活T台秀”语言社团招募启事
想象一下自己站在舞台上手拿话筒字字珠玑,唐诗宋词信手拈来,童诗童谣在你的口中被演绎得如诗如画……这些即将成为现实。来吧!加入我们的团队!有了你们,“生活T台秀”社团会更精彩,有了“生活T台秀”社團,你的人生将更加丰盈!
(一)课程设置内容
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又考虑到与生活的联系,不会泛泛而谈,学期初我经过访谈、问卷、征求家长意见等渠道确定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文学、民俗、历史、影视、生活、常识……可谓面面俱到,例如:巧嘴“话”世界、歇后语乐园、小小辩论会、泗阳游——小小导游评选、传统礼仪我来说……辅助教学手段也体现实用性,如影音、全家福照、玩具、小喇叭等。
(二)课程设施体例
课程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框架,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每一周的活动,才是真正体现“功夫”是否做足,“铁杵”是否“成针”的硬道理。因而精心设计活动流程,课堂有效设施课程,让学生每活动便有一得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到我家做客》为例,谈谈活动开展流程:
[版块一]定准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兴趣,能将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家人。
2.介绍朋友的角度不必统一,朋友的性格、爱好、特征等皆可。
3.明确分工,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
[版块二]投其所好
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不想刻意地、任务式地进行活动,于是一段开场白拉开了序幕
师:小A同学想邀请一位同学到家里做客,她不知道如何将同学介绍给父母,想请你们帮忙,你们该怎样做呢?
生:我们应该把他的姓名、年龄、爱好介绍给爸爸妈妈。
生:作为客人,我们应该表现得谦和、落落大方。
板书:介绍朋友
内容:姓名年龄爱好趣事
态度:礼貌大方随和擅言
[版块三]凸显场景
要求:角色定位,编排汇报。
[版块四]评价机制
在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利用该资源的趣味性用角色参与的方式,贯穿多种体验,增强参与意识,激发表达欲望,让大家从事不关己的‘倾听者变为演作品的‘主人公”。此外,我还要求台下的听众能根据表演者的表现给予正确的评价。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说的就是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把学生平时的生活搬到课堂上,只是换了一个场景,但教育者想要表达教育理念的“根”始终是不变的。
二、小小演说家:精心侍弄,茁壮成长
这是一个较为“老旧”的方法,但我在尝试着挖掘它的新意。学期初,我便尝试依学号实施“小小演说家”的计划。他们可说的话题太多太务亲身经历的;看电视、书刊杂志了解的;对社会一种现象的看法;学校里的师生趣闻……孩子年龄小,因而操作起来势必要家长协助,只有提前做充分准备,说出的话才不会空洞、乏味。人人都有“从众心理”,小孩亦如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倾听者给演讲者评价,发现讲得好的孩子有几个共同点:语言流畅、话题新颖、善于互动、贴近生活等。
短短的两分钟,流程却不少,既要演讲,还要评价、打分。
《小小演说家》让孩子们在自我表达和交换观点的需求上得到满足,从而为实现自我与社会的融合打下基础。在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同时,他们的言语思维得到锻炼,更丰富了语文实践能力,因为想要获得演讲资源,他们必须经过多种途径摄取知识:课外书、报刊杂志、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这些原生态的资料还要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二次甚至是多次加工,最终定稿。这是个复杂的过程,却是孩子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最佳机遇。
三、交换日记:给足阳光,尽情芬芳
“语文”即“语”与“文”的综合体,如果割裂“说”与“写”的有机联系,不能将其有效整合,势必造成“顾此失彼”、轻重悬殊的现象,毕竟语言有其局限性,往往是零散的只言片语,而“文”是有其内在的结构与特点的。“一旦有新的技术改变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模式,人类学习的方式马上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让“语”与“文”(即“说”与“写”)齐头并进,说写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形成最终的“语文合力”。
交流日记是一个实施起来较为简单的措施,我在教二年级时便尝试着让孩子写一写。在师生共同策划下,一本本专属我们班的日记便“新鲜出炉”。
大家关注更多的可能是日记的形式,仔细揣测,不难发现,如此规则,更像一个游戏,好处颇多:
(1)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安排小组成员讲究优生与后进生搭配,这样避免一些孩子行“无米之炊”之事。小组长及优秀同学的遣词造句、清晰思路、行文脉络、图文结构等都是后进生可以模仿的。但因为有了要求中“展示自己的语言创作才能,期待超越组长”的提示,许多孩子灵感取自于别人,内容却超越了别人。
(2)关注评价,培养兴趣。评价是由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家长们在参与活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既指导孩子如何习得别人的长处,又关注子女习作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既为孩子提供观察、实践的空间,又把脉了子女的习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交换日记也是家长们育儿的交流平台。
(3)逐周主题,各放异彩。说写、读写如何有机结合?在活动内容上首先应是相辅相成的,由前期的“生活T台秀”和“小小演讲家”衍生出的话题都可以作为交换日记的主题来源,这样将说写高度融合,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提高。
(4)图文并茂,提高品位。近年来,绘本、漫画已成为教师教学的“新宠”,它们除了给人以视觉冲击外,还极富想象力,且往往蕴含很深刻的道理。笔者所在的学校,各年级的“读书DIY”、“童画配童谣”、“好书读写绘”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孩子们参与面广、兴趣高,效果明显。在交换日记中搭配图画,把心里想说却没说出的,语言表达不到位的,或是无限的遐想以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让文章更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