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赏识评价,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2017-05-24陈佳
陈佳
摘 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会赏识评价,学会“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学生之间进行作文互评的时候不仅要指出同学的错误之处,同时也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会去发现同学作文中的优点并且去学习、吸收,转化成自身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作文互改中学会赏识评价,是学生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一个途径。
关键词:赏识评价;写作;学生互评
写作是语文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基本方式,是衡量学生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标尺。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其中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赏识评价的定义和优点
1.赏识评价的定义
赏识评价指的是采用赏识的方式、充满爱心地进行评价,即在评价的过程中在行动上最大可能地信任以及宽容评价者,在心理上最大限度地尊重以及理解被评价者,该种评价方式能够让被评价者自愿接受评价结果,最大化发挥评价的作用和功能。
2.赏识评价的优点
赏识评价的优点主要表现为:(1)实现评价效益的最大化,赏识评价方式将被评价者放在平等位置上,欣赏以及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被理解、被尊重,主动接受评价结果,实现评价效益的最大化;(2)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采用赏识评价,能够有效地激发被评价者的潜能和内在动力,积极进取,改正错误和提升水平,最大化发挥赏识评价的激励功能;(3)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采用赏识评价方式,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被评价者的思想、能力以及知识结构等,能够对被评价者进行“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生互评,赏识评价
1.赏识评价
传统的批评指正方式的评改作文只能找出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却没有指出学生本身的优势。学生之间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运用传统的评改方式学生只能发现一些浅显的错误,无法进一步指出内在的深层次的错误。赏识评价即在欣赏其他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美的过程中进行评价。教师可将赏识评价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评改过程中通過欣赏别人的写作优点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2.赏识评价,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学生互改,规避首因效应
赏识评价中,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改,不仅可以发现同学的优点加以吸收,还能规避首因效应,避免第一印象的干扰,发现同学作文中的浅显错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可以彼此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以加强学生本身的比较心理,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在竞争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相互协作,互帮互助
学生之间互相进行赏识评价时,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要在学生互相评改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作文评改,如何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优点,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评改。学生评改也是对教师评改作文任务的帮助,同时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提高学生之间的同学情,有利于班集体的和谐。例如,教师要求写作《我是一名 》,并让学生相互评价,某位学生写的是《我是一名留守儿童》,作文中写道“我是一名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在我4岁的时候外出打工,我清楚地记得爸爸妈妈离开时我死死地拉着他们的衣角,哭着不让他们离开……,现在我学会了独立和做各种家务,不让他们为我担心。”学生们相互阅读和评价,评价该文章时,许多同学眼睛湿润,都评价他是一个孝敬、懂事的好孩子,并且许多同学都安慰他,甚至有的同学说:“不用难过,以后我的爸爸妈妈也是你的爸爸妈妈”,进一步增深了学生们之间的友情。
(3)多方交换,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两者互换仍旧是彼此拥有一个苹果。但是思想的互换却是彼此都将拥有两种思想。同学之间相互评改,可以在不同的同学中吸收不同的写作优点。多种思想在同一个人身上相遇,发生碰撞,会产生自身的一种新的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学生将这些优点吸收、理解、重组,形成自身的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彼此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创建“人人都是小教师”的情景,让学生们相互交换作文,并评价出“希望奖”“最佳书写工整奖”“佳句奖”“优秀奖”以及“进步奖”等奖项,让学生们相互评价和相互吸收,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不断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总结
学生学会赏识评价,不仅可以吸收其他学生的优点,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同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写作课积极主动,更加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赏识评价的作用在任何教学中都可以发挥其自身的巨大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适当地运用赏识评价,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葛柳琴.在赏识评价中提高学生写作水平[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6(2):61.
[2]闵崴.“互动式习作评改”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注:此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以生生互评为依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与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