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管理创新述评

2017-05-24黄志松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管理创新

黄志松

摘 要: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既存在供给问题也存在需求问题。因此,供给侧改革便成为经济热词,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手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企业活力。本文结合相关供给管理创新理论,主要从营造良好的竞争性市场、建立合理的相对价格体系、动员型经济的转型、提高经济结构效率、降低供给要素的投入成本等几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管理创新。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管理创新

0 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需求的动态变化对影响供给体系的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保持经济增长以及提升国家竞争力为主要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内经济领域中由注重需求管理转变为注重供给管理。我们都知道,供给和需求是市场正常运行的两大主要力量。然而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为了让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进行的宏观管理,目的是为了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结构上保持平衡,从而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进行调整以此来确保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需求管理是通过对总需求进行调整以此来确保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现存的的经济运行中,若主要矛盾发生在供给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供给管理为主; 若主要矛盾發生在需求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需求管理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一般情况是出现在需求侧,所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多采用以需求管理为主要的方法。目前,在新常态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矛盾越来越凸显。例如,一方面重工业发生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中国游客在国外大量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管理的角度看,无论是在理论、政策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具有创新意义。“实践—政策—理论—政策—实践”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过程,实践是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理论与政策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政策起到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供给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创新。

1 供给管理创新的关键

1.1 供给管理创新的基本方向是重新配置资源

供给侧改革主要为了让要素流动变得合理,即由低效率部分流动到高效率部分,从无法提供供给的部门流动到有需求的部门。在先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对要素的流动性设置了许多门槛,实施这种门槛的本源是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性,然而到目前为止这种门槛已经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说,先前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例如在先前需求管理中起主要作用的货币政策,在目前国内供给侧矛盾突出的状况下,通过加大货币供给量的方式已经无法达到货币政策的初设目标,加大货币量的投放只会导致货币政策出现“流动性陷阱”,没有办法刺激出所期望达到的需求。只要陷入“流动性陷阱”中,先前的需求管理政策就很难再产生新的需求,然而持续进行需求管理只能带来“滞胀”问题。

1.2 供给管理创新的主要思路是利用供给创造需求

就目前来看,凭借供给创造需求才是正确选择,而让需求创造需求是不明智的选择。例如微信,先前没有提供微信这个供给,而今提供了,因而产生大量的需求。要想让供给产生需求,必须要发现并且研制新的核心产业,凭借新的核心产业来产生供给,从而根据供给来产生需求。在以后发展中,有三个产业能够实现“凭借供给来产生需求”这一目标,分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因此需要对它们实行鼓励政策,进行大量投资,以此增加它们的供给量,从而产生新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个特征:一是市场需求旺盛;二是短期内能够在技术上获得突破。因此要想变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足够的市场需求,二是短期内技术要有所突破。能够具备以上条件的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称的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仅仅有八大行业,其中服务业可分为四类:消费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服务、精神服务,目前国内出现 的“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主要问题是服务业所应管辖的范围,需求量很大,但供给量却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高端服务业,达到人们的满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现代制造业将变成凭借供给产生需求的主要力量,现代制造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制造业,一类是现代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以生产个人产品为主,满足人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然而传统制造业出现产品严重过剩的现象。现代制造业是以制造公共物品为主,公共物品供给欠缺。传统制造业的个人产品过剩而现代制造业的公共产品短缺。因此需要用现代制造业来替代传统制造业,使其变成核心产业。在对供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国家也要帮助企业主动转型,缓解压力,提高竞争力,从而推动国际化产能合作。

1.3 供给管理创新的重点是改善制度供给

改善制度供给需要对金融和政府机制进行着重革新。对金融方面的革新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具体包含:1.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2.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3.银行自由化,容许经济主体自行办银行。4.变革市场,由审核制变化为注册制。政府机制改革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适当放权,即社会、市场和企业。向社会放权是对民间组织实施放开政策,特别是科学研究类的民间组织。向市场放权指只要是市场能够处理的问题,政府不允许干涉,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向企业放权指放开企业的体制选择权和投资经营权。放开体制选择权指无论建立一个怎样的企业政府都不参与、不干涉,这种方式已经开始实施了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重新建立企业资本金制度,企业资本金由原先的实缴制转变成了认缴制。(2)年审制变成年报制。(3)对企业注册条件等相关规定放开。(4)三证融为一个,一证一码,每个企业都有一张和个人身份证相似的编码,简化了程序。以后还会继续颁布有关放开企业体制选择权的政策,以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放开投资经营权是有关企业投资的产业、规模以及企业的一系列投资经营活动,政府都不再管了。而如今政府依然参与其中,原因在于国内执行的是审批制,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要通过政府审批才可以实施。投资人拿他们本身的钱进行投资,自己承担全部责任,关于投资的产业、规模,这是他们自身的事,与政府无关。所以,这个权利赋予企业。若要撤销审批制,政府该怎样履行本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呢?政府履行自身责任的措施是进行负面清单管理,在撤销审批制后,将会实施新的管理制度,即负面清单管理。政府只需宣布负面清单,告知企业什么事情允许干、什么事情不允许干就可以。负面清单管理需要在“十三五”结束前完成。

1.4 供给管理创新的核心是调结构

调结构是把具有产品质量不合格和产能过剩问题的企业淘汰。这些企业一般都是盈利能力比较差,有的甚至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针对它们,制定合适的退出机制,让其停止经营。并且把员工的再就业问题解决好,针对他们自身进行恰当的培训,把低效企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解放出来。与此同时,需要帮助一些能够使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填补供给缺口的高效率企业,使其代替低效率企业。伴随着员工工资的增长,人们开始不断的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和高品质的服务,然而那些拥有质量不高的产品和服务水平比较差的企业,要想不落后于时代就要尽快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变革。要想顺利达到调结构的目地,需要采取相对应的减税政策,与此同时还需要降低非税成本,包含人力成本、土地成本、行政审批成本等。实施减税政策能够提升企业的活力,降低其在进行技术调整和转型等方面的成本。通过实践,实施减税政策能够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对其进行技术的革新。美国所引发信息技术革命的原因是里根在任期间实施减税政策。对员工的工资实施减税政策能够提高劳动者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劳动者对推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若不对他们进行刺激使其产生激励效果,要想进行产业转型就会缺少一定的物质基础。与传统的需求管理对比,实施减税政策可以让很多企业受益。先前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使企业通过“跑部钱进”等方式得到了应得的经济资源,特别是国企得到最多资源,然而一部分民营和微小企业在进行需求管理时被逐渐边缘化。减税政策对每一个企业都是一样的,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腐败问题的产生,还能消除传統需求管理在实施时存在的所有制歧视现象,让非国企也能获得应该获得的益处。实际上,我们国家政府的负债范围非常小,有很大的债务融资空间,因实施减税政策导致的财政问题能够利用债券的形式补充,与此同时政府也能够凭借出售国有资产得到资金并且当作实施减税政策后的弥补,于是对供给管理来说实行减税政策是可施行的方式。实施减税政策的另外一个措施便是减少政府开支。实际上,政府进行投资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需求侧的需求,而会产生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等问题,于是政府只有降低这方面的费用才能够实现供需平衡这一目标。减少政府支出的另外一个方法是缩减规模。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任期间对政府施行了全面的人事调整,白宫首先减少25%的人员,其余各州相应地减少部分人员,缩小政府规模为实施减税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从而让实施持续的减税政策变得可行。

2 供给管理创新的优化路径

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的形式和变化,及时进行恰当的供给管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在供给要素投入上取得的成效并不大,然而还出现了对成功方法依赖的问题,在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中,找不到适合的政策支持;然而目前存在的需求管理政策的效力正在逐渐下降。这就需要在稳定现存的需求管理政策的前提上,在供给侧方面做文章,从而提升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因此,进行供给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产能,而是为了更有效地重新组建生产和拓展市场份额,并调节供需平衡;以提高供给要素的效率为重点,从而使要素质量得到提高。

2.1 营造良好的竞争性市场

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成,尤其是商品市场发展比较快。然而,市场允许进入的相关政策却并没有完全放开,投资主体并没有多样化。根据有关学者的估计,就现在来看垄断行业约占中国GDP的4O%,市场的竞争性明显降低。我们应该在深化国企改革的基础上,平等的对待所有经济主体,营造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

2.2 建立合理的相对价格体系

需要真正建立能够有效体现企业效率的价格机制。价格是保证市场能够正常运行的指针,恰当的价格机制能有效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提高经济的运转效率。价格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然而在改革前有些价格没有进行市场化,如资源、基础设施、利率等还需要继续改革,价格体系建立的也不合理,无法显示其真实效率。只有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才能真实的反映经济的运行效率,从而使企业创新变得更活跃。

2.3 动员型经济的转型

在动员型模式下,政府利用行政权利,动员资本、土地、人力等资源,开始是凭借“低价工业化”开创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高速增长道路,然后又利用“高价城市化”,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也引发了许多问题,例如导致内外失衡、投资过度。跳出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从而使 “一低一高”的非均衡增长机制向可持续增长机制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急需重新定位政府的行为。

2.4 提高经济结构效率

根据GDP的结构构成,2014年中国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5.3%和44.6%,这主要是源于改革开放3O多年来经济结构持续调整改革的结果。2015年中国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30.3%和36.1%,不仅落后于我国GDP结构的演化进程,而且也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演变模式。欧美国家1970年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城市化成熟时期,仅仅第三产业的就业比就由50%左右向6O%~70%演进。若是服务业所占比重继续提高,而制造业所占比重下降,改善服务业的效率慢于制造业效率变动速度的问题,则将会导致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下降。中国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欧美国家的发展轨迹相似,即:产业结构向发达经济阶段收敛,然而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却一直处于长期低下的状态以及二、三产业效率出现失衡问题。因此,要想正确的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应该把人力和资本向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第二产业倾斜,在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发展服务业。实际上,亚洲成功赶超其他经济体就是采取的这种策略。

3.5 降低供给要素的投入成本

适当的减少企业的税费,缓解其压力,最终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源于高投资,因为高投资可以带来高预期收益率。经调查,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几十年来看我国实体经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平均超过了15% ,然而近几年来这个数字出现下降趋势,由于人力成本上升,企业的税收和社保也在上升。相应的,我们应该减少城市人口居住的数量,降低生活成本,减少医疗教育费用,从而解放生产力,使劳动者重现活力。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 第七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罗宗毅,沈承刚.论理论、政策、实践三者关系[J].探求,1992(6):25-27.

[3]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 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393.

[4]赵超.何为结构性改革? 该如何推进[N].新华每日电讯,2015-11-11.

[5]新华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跃升[N].新华每日电讯,2016-01-21.

[6]新华社.习近平: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关键在领导干部[N]. 新华每日电讯,2016-01-19.

[7]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重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3.

[8]M.Feldstein.Side Economics: Old Truths and New Clai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2):26-30.

[9]Robert E.Lucas.Supply-side Economic: an Analytical Review[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0(4):35-38.

[10]财政部:2016 年及今后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EB/OL].中国新闻网,2015-12-28[2016-03-03].http://www.

chinanews.com/cj /2015 /12-28 /7691457.shtml.

作者简介

(1985-),男,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管理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调度指挥在铁路货运改革中的管理创新
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