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着探新 解除疫苗信任危机

2017-05-24田静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机体疫苗研究

田静

众所周知,如今每个孩子出生后都要按时接种各种疫苗以预防相关疾病的侵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用疫苗迎战病毒的第一个胜利。如今,在疫苗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实现了无脊灰目标,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67%下降到2006年的0.96%。这些都充分凸显了疫苗在国家健康产业中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那么,我国目前的疫苗研究是否达到了最高水平,是否能保证每一个接种人群都不会受到疾病侵袭?作为多年来一直奋斗在病毒结合受体诱导细胞早期基因反应研究、病毒结构动力学及重组体研究、病毒性疫苗的开发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李琦涵研究员给出了更合理的解释。

执着探新,努力确保疫苗安全有效

据了解,自2013年12月媒体大量报道乙肝疫苗问题后,我国部分省乙肝疫苗日接种剂次下降了30%,其他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也下降了15%,疫苗信任危机不断凸显。但李琦涵研究员表示,其实大众完全没必要因此担忧,因为我国的疫苗研发工作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争取国际先进技术,靠近国际先进标准,模拟国际先进管理,坚持立足本国国情,服务于中国民众,同时努力实现自我创新”的基本策略,这为疫苗的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李琦涵研究员还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疫苗研发便逐步建立了GLP、GCP、GMP、GSP等系统的管理制度和要求,而且,这些要求在逐步地与国际最新标准靠拢。近年来,疫苗研究评价体系、疫苗生产及质量控制体系,已基本进入了国际标准体系。同时,他认为,作为确定疫苗质量可靠性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标准——《中国药典》已经达到甚至一些条款已超过了国际标准。

“这些法规促进了中国疫苗研发在整体技术上的提高,国家政策法规监管和国家技术监管体系的完善,更保证了我国疫苗的安全性”。李琦涵表示。

另外,从李琦涵长期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和肠道病毒研究的经验来看,脊灰减毒活疫苗在中国应用已近60年,由于疫苗的成功研发及推广使用,使得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造成每年数万人瘫痪的脊髓灰质炎得到了全面控制,从而使中国在2000年进入了“无脊灰国家”的行列。

李琦涵认为,这一以技术创新为基础,通过政府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和疾病预防接种体系的实施而完成的历史性事件,集中体现了在现代社会的框架下,通过医学干预而大幅度降低传染病的发生,从而增进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战略的意义,也为我国开展其他重要传染病尤其是儿童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及相关疾病控制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可以说,近30年来,我国疫苗研发相关的临床前研究、临床前研究评价、临床研究,以及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产品销售的体系管理都在向着国际标准体系靠拢,初步形成了有效控制疫苗质量,尤其是控制和降低与疫苗质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机制。另外,在疫苗制备和研发技术上,我国的疫苗研究有了自主知识产权上的创新。并且新疫苗中的上市产品,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记录。因此,对于大众来说,了解疫苗研发及生产的基本常识,就能降低他们对可能存在的疫苗安全隐患的担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疾病预防意识。

聚焦重点,科学认识疫苗信任危机

虽然我国目前疫苗研究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其会产生不良反应的事实也让大众颇为担心。李琦涵表示,疫苗是一种使用减毒或灭活的完整病原体,或者是由病原体的某些抗原成分制备的一种以引起机体产生有效免疫应答反应为特征的生物制品。因此,在其诱导机体产生特定免疫反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在这个过程可能因接种机体的差异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是疫苗研究的重点之一。

其实,在一种全世界都适用的安全性评价框架下,目前绝大多数疫苗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都将被控制到最小的许可限度内。当然,疫苗作为一种异体的物质,接种后产生少量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李琦涵归纳了其原因和形式表现:

第一,机体为了产生具有保护意义的免疫反应,首先启动的是天然免疫系统,这个系统中有一些激活全身免疫系统反应的物质。当疫苗诱导的机体天然免疫反应——它是形成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出现后有可能会导致由这个干扰素诱导的轻度体温升高。尽管在疫苗的设计及研发过程中,这类问题产生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毒种筛选和相应的表型修饰改变已得到了相应的降低,但对某些个体仍然可能出现。

其次,由于疫苗是以健康人群为对象,而由于对人群的免疫学和遗传学背景的认识因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尚未达到个体化的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分析也远未达到个体化的水平。因此,在少量因机体免疫反应的特异表型而有可能出现少量的超出统计学范围的反应,尽管这类反应本质上不一定属于病理反应,但因超出了针对统计学人群设置的正常指标范围,亦被理解为不良反应。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机体因为较特殊的遗传特性对这样的抗原刺激所产生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强烈的,涉及病理过程的临床症状,这就形成了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在统计学上,这类个体非常少见。

最后,针对某些减毒活疫苗而言,其表现的减毒表型取决于不同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技术的改造,已具备了在机体内不引起该病病理过程,但又诱导产生相应免疫反应的能力。这类疫苗最大的优点是作为一个减毒表型毒株在人群中的存在而形成一個有效的种群屏障。同时,可在人群中持续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但这类疫苗的缺点在于,尽管发生率较低,但仍可能在极少数特殊人群中出现疫苗相关病例。这属于一类特殊的不良反应,因此也提出了这类疫苗更新换代的问题,如现在使用的脊灰减毒活疫苗更换为灭活疫苗的要求。当然,由于疫苗生产制备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亦可能引起疫苗的不良反应。这类情况在上个世纪40—50年代曾多次出现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这些质量事故因而促进了GMP质量管理体制的建立及完善。

李琦涵还强调说,疫苗接种过程中的偶合病例不属于疫苗不良反应的范畴,尽管从疫苗研发的经验角度讲,针对接种对象群体的年龄、特定体质等也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预防发生接种偶合病例的原则建议。但在为了控制某些特殊传染病,例如像产生于母体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背景下的婴儿群体,不得不在一些具有较高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群体中实施疫苗接种。在这类情况下,提高实施接种的临床医护人员的临床观察分析能力,向公众充分解释预防接种对于维护生命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一过程在统计学上具有的风险关联特性,以获得公众尤其是社会媒体充分理解这两个方面都是同样重要的。

可见,重提科学精神,能够在进行社会改革的过程中重塑人们在现代社会进程中的科学信心,以及对自身在这个生物学世界中所能够具有的客观地位的认识。因此,对疫苗的科学认知至关重要。李琦涵研究员希望让更多的人科学的认识疫苗,从而使疫苗产业良性发展,也对孩子的健康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机体疫苗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