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曹操公文文学色彩产生的原因

2017-05-24刘巧梦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
关键词:曹操

刘巧梦

摘 要: 曹操被鲁迅评价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爷”,他曾撰写了大量公务文书,其中很多都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曹操公文之所以文学色彩浓厚,主要是受到了当时个人决策的政治体制、崇尚文采的写作风气、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界限模糊、曹操个人的多重身份以及指令贯彻执行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对曹操公文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现代公文写作提供借鉴、促进现代公文文风改革,同时也有利于完善文体学、古代文学的研究。

关键词: 曹操 公文 文学色彩

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处理政务的同时撰写了大量公文。由于他身份的特殊性、个人的性格等多种原因,其公文显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具有极强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为:鲜明的个人情感色彩、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具文采的骈体行文等方面。在此,本文着重研究曹操公文文学色彩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一)体制原因

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个人决策的体制传统给曹操公文的文学色彩提供了政治基础。中国古代封建集权十分完备,帝王往往以天子自居,天下人均为其子民,必须严格服从他的意志。在这种领导者意志决定一切的体制下,官署机构只不过是单纯的办事机构,公文不是集体意志的表现。

古代公文完全是按照长官的意志发布,没有现代公文发布应有的制度和法律。诚然,古代也有法律,但是古代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帝王不仅可以制定法律而且可以随意废止法律。加之古代公文制度建设也不够完善,就更加强化了领导者处理事务的主观性。

现代公文可以依法行文或者依制度行文,而古代公文只能依据领导者的意志行文,从而使得公文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学色彩:在下行文中,公文可以展现领导者强烈的个人情感,而上行文中又必须带有“说服”的性质从而具有文学性。在这种古代体制的大背景下,曹操的公文必然也会带有文学色彩。曹操是领导者,这使得他的公文写作中能够有更多的个人情感的流露。

(二)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界限模糊

首先,中国古代没有纯文学,一直以来都是“泛文学”。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的界限是模糊的,在写作实践中则表现为应用文与文学作品不分家。从古至今的文学编撰总集都将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混杂在一起,从较早的《昭明文选》到后来的《古文辞类纂》都是如此。但是,很多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了“文学的自觉”。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家的理论专著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文章理论大家们开始意识到了不同文体之间的诸多区别,但是这一分体却并未触及本质。如刘勰虽然提出了“文笔之分”,但是也曾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1]可见这一分体并未触及文学文体与应用文体的本质。以上的事实证明,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一直没有区分开,就更不用说之前的曹操时期。文体界限不清就会导致公文写作与文学写作难以区分,曹操公文带有文学色彩也就成为必然。

其次,在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的写法上,公文理论大家们极力倡导公文写作要讲究文采,而文学作品要讲究社会效应。如:曹丕提出“奏议宜雅”,也就是说奏议这类公文文体也应该同诗赋这类文学文体一样,要讲究文采。同样,陆机在《文赋》中提出“奏平彻而闲雅”的文学性的要求。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更是对“文质彬彬”的公文大加推崇,并且在《文心雕龙·章表》中提出了章表这类公文“雅意以其风,清风以驰其丽”“繁约得正,华实相胜”[2]的要求。以《文赋》和《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文论名作虽是曹操后世之作,但其研究内容囊括了曹操及其之前时代的作品。由这些理论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一直都有文学作品讲究实用价值、应用文体文学化的传统,也就使古代的公文带有了文学性。曹操的公文与中国古代公文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理所当然,曹操公文文学性的产生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三)以大赋为代表的时代写作风气的影响

《文心雕龙·时序》有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序乎时序。”[3]每个时代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等都有差别,而公文作为处理政事的工具,比起诗歌等文学作品,更鲜明地带有了时代的印记。西汉时期,汉帝国如日中天,由此培养出汉赋作家昂扬向上的精神和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气质。西汉的大赋以铺陈夸饰为重要特征,文辞华美,善用典故,既要有诗歌的韵律美,又要有散文的气势,西汉的大赋对后世的公文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评价曹操的公文为“清峻”、“通脱”[4]。所谓的“通脱”是指思想上不守陈规,内容上富有革新精神,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清峻”则是指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虽然公文是一种程式化很强的文体,但是曹操的公文善于突破这一点。不仅如此,在曹操的公文中,尤其是上行文中明显受到了大赋的影响。曹操的公文善于运用“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骈体行文讲究音律的协调等等,这些都证明其文受汉赋的影响,使得曹操的公文文学色彩浓厚。

(四)督促指令贯彻执行的需要

曹操作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在下发下行文时,为了下属切实贯彻实行自己的指令,他在公文中往往展现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这种领导者鲜明的个人喜恶无疑是有利于引起下属的重视,让他们“不打折扣”地实行命令。曹操作为公文的写作者及公文意志的决策者,其個人情感的抒发不仅没有影响公文的发布,相反,真正达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如曹操的《军谯令》,此文是在曹操大败袁绍等后,为安抚人心、鼓舞将士的征战信心,发布的安抚死伤战士家属的令。在这篇令中,曹操抒发了对旧土人民遭受战乱侵害的无限同情和哀伤之情,“使吾凄怆伤怀”[5]一句毫不掩饰,直抒胸臆,情感之真挚使人动容。“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6]一句更是将自己的哀伤之情表现得一览无余。这篇公文没有冷冰冰地下达命令,在抒发自己感情的同时让百姓感同身受,更能起到安抚人心的效果。同时通过自己哀伤情绪的表达,使下属体会到了自己对于此事的重视。可以说曹操哀伤的个人情感抒发得越强烈,越有利于指令的贯彻实施。

在现代公文中,公文的撰写者只是代笔写公文,他们只需要客观地陈述现象写出具体的要求即可。这样写的好处是不受主观情绪及判断的影响,政令更加理性和科学。但是,现代公文并没有领导或者说集体意志的展现,下级不能从中体会出此指令受重视的程度,难免会出现“打折扣”执行的现象。曹操公文则弥补了这个弊端。领导者个人情感的强烈表达,使得下属不敢怠慢,有利于公文的实行和贯彻。

二、主观原因:个人身份的多重性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7]可见,文章的特色与作者本身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在公文中也不例外。曹操雄才大略,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大家,曹操的个人身份的多重性必然会影响曹操的公文写作风格。

作为文学大家,曹操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且成就斐然,尤其是曹操的诗歌历来被人们称道,他的诗歌不仅内容深刻,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公文写作,自然会使其公文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这一点从曹操公文公文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中便可窥见。曹操的公文非常善于运用文学性的表达方式,并且收到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的良好效果。

曹操在公文中最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当比喻莫属。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记载,曹操攻打刘备,久攻不下,曹操想撤兵,出令:“鸡肋。”曹操巧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严肃的公文写得诙谐幽默。当然,在曹操公文的文学性表达技巧上不止比喻这一种。曹操在公文写作中还善于运用对比反衬、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碍于篇章限制,在这里只就最常用的手法进行分析。

同时,作为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是“托名汉相,其实汉贼”的种种流言对于曹操的统治、求贤、完成统一大业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在曹操呈送汉献帝的上行文中,为了不背上汉贼的骂名,曹操的上奏要充分展示对汉献帝的尊重,为此往往写得文辞华美、情真意切。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让汉献帝采纳他的意见,而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也说“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8]指出了公文尤其是上行文必须要文采斐然。这是因为上行文为了显示对上的尊重,尤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文采以获得上级重用,往往都精心构思,措辞华美,因而常用骈体行文。如曹操《请爵荀彧表》,这篇上行文是在请求汉献帝封荀彧万岁亭侯,该文多为对偶的四六句式,骈体行文,讲求音律的整饬和谐,极具文采,典雅华美而不空泛。

加之曹操地位很高,很多公文会被载入史册,为了给后人树立他的执政形象以及展现个人才华,名垂青史,曹操在撰写公文时也必然会对公文的文学性十分考究。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得知,由于曹操身份的特殊性使得曹操在撰写公文时比较注重个人的情感和文采。

曹操公文的文学色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今天我们分析曹操公文的文学色彩也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我们研究曹操公文的文学色彩,是为了从中汲取精华,解决现代公文写作的问题,同时从古今公文的差异中得到启示,避免现代公文写作走入极端。

现代公文要求严肃、规范、去个人情感,公文写作过分强调应用价值和形式的标准化、规范化,于是出现了写作模式固定化、语言上官话、套话多的现象。很多人写公文只是简单地用“模版”套内容,导致公文千篇一律。研究曹操公文的文学色彩,可以帮助现代的“笔杆子”们在公文写作中适当地使用一些文学手法,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并且做到文学性与实用性相得益彰。

现代公文倡导新文风,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公文的生动文风大加推崇,他指出“翻开《毛泽东选集》,鲜明朴实的文风扑面而来,生动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的论述让人茅塞顿开。”[9]并提到“空洞无物、官话连篇的文风,不仅群众不爱看、不爱听,就连干部听了也要打瞌睡。”[10]生动形象的公文文风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让百姓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从而能加强其实用价值。研究曹操公文的文学色彩可以学习曹操公文生动形象、真情实感等优势,促进公文文风的改革。

同时,通过对曹操公文文学色彩的分析,尤其是对文学色彩产生原因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明确现代公文写作和古代公文写作存在很大的不同。在当代公文写作时,也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即把公文写成文学作品,这是许多中文系出身的公文写作者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

其次,研究曹操公文的文學性,对于完善文体学意义重大。自古至今,大多数研究者们都认为应用文体没有什么文采,对该研究嗤之以鼻。我们研究曹操公文的文学色彩就是对这种传统思想的一种纠正,曹操的公文带有很强的文学性,并不是严肃、生硬的。这说明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并不是势不两立的,现代的文体学研究不应该把应用文排除在外,只有消除偏见才能使文体学全面发展。

最后,研究曹操公文,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同样就有很重要的意义。公文作为一种公务文书比起一般的文学作品更能反映社会,更密切地与政治相联系,更具研究价值。古代文学如果忽视了曹操公文研究就会变成“半截子”研究。

参考文献:

[1][2][3]王云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4:431,226,454.

[4]丁晓昌、胡元德.中国古代公文发展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05:84.

[5][6][8]胡元德.情感化:古代公文的重要特征[J].现代语文,2006.3:2,2,226.

[7]胡元德.古代公文风格简论[J].现代语文,2004.12:66.

[9]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传统——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1604837.html,2016.04.19.

[10]申孟哲.习近平文风求“短、实、新”多次引用古文经典.中国江西网.http://news.jxnews.com.cn/system/2014/01/17/012910629.shtml,2016.04.20.

猜你喜欢

曹操
心动杀人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山鸡舞镜
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比较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的重大贡献
曹操:中国古代的大军事家
曹操地下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