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以来国产青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

2017-05-24刘辉卉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

刘辉卉

摘 要: 2013年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掀起了国产青春片的热潮。在票房获得佳绩的同时,有些国产青春电影并未得到相应的口碑和认可。对2013年以来的国产青春电影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国产青春电影的现状、困境及对策。

关键词: 青春电影 粉丝电影 小妞电影

随着2013年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的大获成功,青春片这一类型电影迅速在全国掀起热潮。青春主题一直受到电影的青睐。我国也曾出现了一些经典的青春电影,例如60年代的《青春之歌》、90年代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从2013年开始,青春电影又刮起了一阵旋风,各路导演、投资商、制片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它。有些电影虽然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但并没有赢得观众的口碑。对目前国产青春电影的现状有一个归纳和总结,才能分析出困惑及其解决的对策。

一、青春电影的概念

(一)青春电影的界定

青春电影虽然数量众多,但一直以来对青春电影并没有一个绝对清晰又十分权威的概念描述。本文结合了相关文章对青春电影的阐释,总结出一个界定概念。

“青春电影”是以处于青春期的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描述的内容多是青春期里青年男女的成长经历、生活现象、思想情怀和梦想、爱情等,可以展现尴尬或挫败的青春经历,也可以展示迷人纯情的青春梦境,以及其观影主体也多是年轻人的电影。

(二)青春電影次类型

青春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不是完全封闭的,它在与其他元素结合的时候会产生出一些亚类型,例如青春电影与喜剧元素结合时就产生出青春喜剧片,以近两年在院线上映的电影为例,有《一座城池》、《夏洛特烦恼》;青春电影以爱情故事为核心时就成为青春爱情片,这一次类型数量最多,规模最为庞大,《致青春》、《左耳》、《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这些票房过亿的的电影都属于青春爱情片;励志也是一贯的主题,青春励志片有《中国合伙人》等;还有一种青春次类型片由于政治、历史、文化原因在港台地区较多,即青春黑帮片,例如《艋舺》、《古惑仔》系列等等。

(三)青春电影的类型化叙事

青春电影既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成熟的电影类型,其电影在叙述过程中必然会有一定的类型化叙事。当然一部电影不会只单纯包含一种主题,各种主题往往在电影中相互渗透,彼此错综。

1.包含的主题

(1)成长主题

青春电影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主要表现对象,成长是其最具意义的主题。在2013年以来上映的国产青春电影中,很多电影都不约而同地以高考、毕业为背景,表现出主人公在生命重要节点上的选择和成长。例如《初恋未满》、《青春派》、《七月与安生》等等。

(2)爱情主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一直以来,电影都致力于展示人与人之间真挚纯洁的爱情,以青春爱情片为主,电影也以爱情为主要叙述情节。青春爱情片与普通爱情片主要有三点区别:首先,在环境方面,青春爱情片里的爱情多发生在青春校园阶段,主人公基本是未踏上社会的学生;其次,在内容表达方面,不同于成年男女之间成熟的爱恋纠葛,多是少男少女之间的青涩情愫;最后在故事结局上,很多电影结局不完美,留给观众扼腕叹息之情。

(3)理想主题

青春期的人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理想主题也是常见的主题之一。可以是对学业的坚持,对爱情的向往,对自我的追求。例如电影《栀子花开》中表现了主人公对舞蹈、音乐的追求;电影《少年班》则表现了一群智力超群的青少年为一场数学竞赛所坚持的故事。

(4)怀旧主题

当岁月逐渐老去,回首过往的时光,相信人们犹对年少青春光阴感到伤感和怀念,所以怀旧主题也成为电影热衷表现的内容。例如《致青春》、《既然青春留不住》、《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等都以对往昔的追忆达到和观众情感的共鸣。

2.模式化的人物图谱

第一类是平凡的“我”。“我”作为电影里的主人公,往往是叙事者的身份,这类主人公一般并不十分出众,基本能得到观众的共鸣和喜爱。第二类是高高在上的“被仰慕者”。这一类人物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他们通常形象出众,能力拔尖,总之光彩夺目,成为主人公“我”的“被追求者”。第三类是“脸谱化”的人物。主要是电影中的其他人物,例如老师、朋友、同学,这类人物在外形、性格以及人物功能上都如同贴上标签一样,甚至在一些电影中出现了雷同相似的人物形象。

3.固定的场景

青春电影由于叙述的主题和展现的人物都十分接近,所以银幕上展现的场所也有一定相似性。例如封闭性场所主要是校园以及校园里的一些区域:食堂、操场、宿舍、教室、游泳池等;公共性场所一般是青少年会经常去的场所,有游戏厅、台球室、溜冰场、酒吧等。

4.惯用的影音风格

纵观国产青春电影,其影音风格也致力于打造一个梦幻世界。一方面在影像风格上多呈现出MTV式的唯美影像风格,摇晃虚焦的镜头,高调布光都使电影画面变得柔美梦幻。另一方面在声音上会以流行乐或直接用电影的推广曲作为配乐,通俗易懂。

二、“青春热”的根源

(一)作为“粉丝电影”的号召力

“‘粉丝一词从英文Fans音译而来。从词源学的角度讲,该词源Fanatic,意思是狂热分子,即指那些对吸引大众目光的媒介明星、演员、节目和文本过量地关注并极端地投入的疯狂痴迷者”①。“粉丝电影”这一概念在2011年出现。2011年上映的《孤岛惊魂》可以说是其代表作,因为明星杨幂的加盟,庞大的粉丝群体支持让电影以1:18的超高票房投资回报率引起关注。“粉丝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样式,是商业片中的一种极致商品,为目标观众量身定做,一般成本较低,将逐利发挥到最大限度。

1.名人偶像的“询唤”

“询唤”意味着对作品本身对特定人群的吸引。电影主要通过三点起到“询唤”的作用。第一是电影原著、原著中的角色以及饰演演员为吸引力。票房成功的《致青春》、《小时代》系列、《左耳》以及《何以笙箫默》等,其原著本身就有着一定数量的粉丝群,所以小说在拍成电影之后自然有一批忠实的读者会去买账。第二是原著中的角色也是吸引粉丝的原因。例如《小时代》系列中周崇光这一人物因其原著中的描写几近完美,当这一虚拟形象真实地投射到银幕时,自然受到了粉丝瞩目。又如《何以笙箫默》中,人物何以琛对爱情的执着赢得众多读者的青睐,某种程度上,粉丝走进电影院其实是想看到喜欢的人物角色被演绎出来。第三是饰演演员。形象较好的年轻演员一般是粉丝追捧的对象,例如《左耳》中的演员欧豪、《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的井柏然、《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中大热的偶像吴亦凡都成为票房的保证。

其次话题性人物吸引眼球。某一阶段,和电影有关的人物活跃在公众视野范围内,对电影也是一个有力的促销和宣传。《小时代》导演郭敬明就以作家转换导演身份一时间引起人们关注。再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左耳》分别是演员赵薇和苏有朋的处女作,从知名演员到新人导演,人们对他们首部执导的电影自然投射了很多关注。

最后是强有力的宣传造势。“‘多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②。在现代多媒融合的影响下,在“劈头盖脸”式的的娱乐舆论下,受众其实是被“绑架”到电影院的。

2.迎合观众“期待视野”

一方面,电影制作方深谙什么样的电影吸引受众,所以他们的电影早已对受众有了一个定位。“等待、坚守、强吻、壁咚,这些槽点都是预设的,你想要的各种爱情幻想都能在这部电影中得到满足,这是我们为小镇女青年定制的电影”,《何以笙箫默》的导演黄斌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作为主演黄晓明的经纪人,他清楚地知道粉丝对这部电影中,他们偶像的表现有怎样的期待。准确来说,这部电影就是为黄晓明的粉丝量身打造出的作品。

另一方面,电影投射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質,恰恰是观众所想要的“期待视野”。观众通过观看电影,获得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快感,获得一种补偿性满足。例如享有华语系列电影最高票房记录之称的《小时代》系列,电影里传达出的拜金主义虽幼稚浅显,但奢靡挥霍的生活状态却吸引了年轻的一代。

(二)“小妞电影”和美色消费

“小妞电影”(chick flick)也译为“小鸡电影”,是近年来才被公认的一种新兴电影类型。准确地说,“小妞电影”是介于爱情片和喜剧片中的一种亚类型,以讲述浪漫爱情故事为主,力图吸引女性观众。2009年《非常完美》的上映之后,便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小妞电影”热潮。

《小时代》系列和《何以笙箫默》无疑是最具“小妞电影”元素的,《小时代》中的上海“如同洒了金粉”一样,光彩熠熠,鲜艳夺目。“小妞电影”或具有“小妞”元素的电影往往情节单调、内涵浅显、人物简单,故被称为“快餐电影”,所以如果想要吸引观众,一般格外注重视觉美感营造。“小妞电影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越来越注重时尚元素的增加,影片中女孩儿们对于时尚造型、服饰的追求不仅给观者绚丽的享受,同时也必然会引领大众的时尚潮流”。③所以在电影里,布景奢靡豪华或唯美清新,人物清一色俊男美女,配置一律香车豪宅,极大程度上满足观众的视觉审美需求。视觉美感做为视听语言形式的同时也变成了电影叙述内容,因此这类电影大多数剧情简单、幽默搞笑,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青年看电影的轻松心理。

(三)怀旧思潮和消费青春

学生时代的远离、时光的流逝以及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某种程度上和观众形成了情感共鸣,怀旧越来越成为青春片的一股审美潮流。怀旧思潮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电影创作人员对自己过往青春生活的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观影群定位在80后、90后一批,他们对逐渐远去的青春也有着不舍追忆之情。

电影《中国合伙人》把故事的发生背景放在80年代的“出国热”时期,主人公定位为“创业英雄”。三个主人公出身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希望走出国门。导演将这一特殊群体典型化,通过“共性”的事件如轰炸大使馆,疯狂学习英语场景来完成叙事,达到观众观看影片中的人或事就是在看自己的怀旧效果。在影片的结尾,影片打上了“他们的故事,或许也是你们的故事”字幕多少让观众从这一故事中能找到这一代人的奋斗轨迹,取得认同感。

此外,在《致青春》、《匆匆那年》、《夏洛特烦恼》等时间跨度较大的电影中,画面里常常出现的影像符号无不透露着一种怀旧复古的气息。观众通过观看电影,享受电影带来的青春气息,通过集体怀旧,达到身份认同,以此带来归属感。

三、青春电影的不足之处

虽然票房屡获佳绩,但电影却并没有赢得观众的好感和认同,甚至对电影提出众多批评和质疑。国产青春电影也逐渐被人诟病,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故事本身的不足

其一,多植根IP,原创性差。“所谓IP,就是英语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翻译为‘知识产权。IP的形式包括文学作品、音乐、戏剧、电影、电视、动漫和游戏等,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粉丝拥趸,具有潜在的多领域开发变现的可能性”。④IP电影数量多一方面说明了之前的版权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在国内创作团队创新的匮乏。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几乎在同一时间被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重复消费着粉丝群体,《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也是借着《致青春》的声势成为噱头。

其二,故事逻辑性差,空洞虚假,矫揉造作,缺乏真实。以《栀子花开》为例,故事聚焦于一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身上,讲述了他们为自己梦想坚持的故事,但社会背景过于弱化,故事本身经不起推敲,使电影除了精美的画面和靓丽的少男少女之外只剩下一个空洞单薄的故事架构。

其三,宣扬了不良价值观,推崇颓废消极情绪。受青春文学的影响或改编自青春文学的电影,通常会带有幼稚且狭隘的观念和情绪。例如在电影《小时代》、《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中,电影对金钱的推崇到了拜金的地步。在《匆匆那年》、《同桌的你》、《致青春》中都出现了堕胎的情节,有意营造出消极颓然的青春伤感。但都缺少个人体验,很难引起观众共鸣。

(二)人物塑造的欠缺

由于受票房压力的影响,电影不得不启用明星来保证电影的票房,而在大陆范围内,由于受到学院派的影响,有影响力的演员大多年龄偏大,演员的“大龄化”,导致缺乏真实,削弱了代入感。例如《匆匆那年》里的男主角台湾演员彭于晏当时以30岁“高龄”出演一个大陆高中生,实在让人难以信服。《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以及《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中都不约而同地让当红偶像吴亦凡担任主演,如果说在前者中,他塑造的高中生形象虽然外形不符合现实实际情况,总体上尚能接受。但到了后者,让其去扮演一个初中生则远不能让观众接受了。

(三)资金驱动的短处

中国电影的资金来源是完全市场化的,完全市场化的资本自然有强烈的利润诉求,跟风逐利的倾向尤其明显。一部“堕胎车祸出国”的青春片火起来,就成为后来者的效仿对象。国产电影纷纷走上捷径,也将电影的表现范围推向更加狭窄的空间。

四、青春电影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剧本原创力度——从源头改善

要想解决目前国产青春电影的所面临的困顿,首先要从源头上即剧本说起。一个扎实过硬的剧本是一个好电影的基础。在2016年9月上映的《七月与安生》和同年10月上映的《黑处有什么》都收获了良好的反响,这与它们本身创新的剧本不无关联。

《七月与安生》根据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同《小时代》、《何以笙箫默》和《微微一笑很倾城》等影片一样,这部电影也植根于强大的IP。但电影没有局限于青春小说中颓靡小资的格调,而是利用电影叙事的优势为观众好好讲了一个故事,同时电影也在视听世界中宣扬了一个正面向上的主题。在女性导演王一淳的《黑处有什么》影片中,创作者将青春片与犯罪悬疑元素相结合,打造出少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用一个少女的视角,将当年真实发生的凶杀案与个体成长经验相结合,投射出新旧时代交替间的焦虑不安与暗流涌动。值得肯定的是,这两部电影虽都是导演的处女作,观众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失为青春片的有益尝试。

(二)打造特色的推广之路——从营销思考

加深对好剧的推广也是十分重要的。郝杰的《我的青春片》不再将城市少年优越的生活作为表现主体,而是将眼光聚焦于农村少年,这在宣传营销中无形就吸引了一批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年轻人。李玉的《万物生长》讲述了发生在医学院学生身上的故事,也会吸引有过相同或相似经验的观众。这种以电影表现主体为宣传营销的手段会相对扩大电影的受众范围。王一淳的处女作《黑处有什么》在宣传营销过程中主打“中国版《杀人回忆》”。《杀人回忆》作为韩国经典优秀电影,已然成为犯罪悬疑片的范本之一,中国版本自然会吸引一大批观众慕名而来。这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宣传营销策略让电影还未上映就已经成为话题的中心。

(三)加强电影的商业化团队操作——从体制根治

首先需要资金的多元化,完全市场的资金来源是导致跟风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一种题材的成功会使后来者纷纷效仿,所以降低对市场化资金的依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整个电影市场的资金链需要重新整合,可以建立风险保障体系,只有保证了资金的多元化才能使电影不以票房成績为博弈。其次,重视市场实践调查的作用。创作团队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了解观众想看什么类型的电影,想在荧幕上看到什么样的演员演绎,这些都需要创作团队的实地调研,例如2015年大获成功的台湾青春片《我的少女时代》在开拍前就做了大量的实践调查。了解了第一线观众的需求,“投其所好”,拍出讲述普通大众真正青春的电影。最后,加强对于国产青春电影的商业化操作还需要相关部门和电影院线的配合。通过对票价的调整以此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支持国产电影。

青春并不全然美好,电影将青春用影像的形式保存起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影追寻记忆,缅怀青春。观众也希望能从大荧幕上看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青春,而不是在一堆精致但累赘的画面、悦耳却无趣的声音中度过,更不是仅仅看到“别人的青春”。国产青春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注释:

①李简瑗.从接受美学维度探讨“粉丝现象”.美与时代,2015.06.

②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5733/68423/4621651.html人民网.

③张文倩.论“小妞电影”的时尚性和喜剧性.电影评介,2013.09.

④蒋淑媛.粉丝电影背后的粉丝消费心理和参与行为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参考文献:

[1]李简瑷.从接受美学维度探讨“粉丝电影”现象[J].美与时代(下),2015(06).

[2]张文倩.论“小妞电影”的时尚性与喜剧性[J].电影评介,2013(09).

[3]蒋淑媛,粉丝电影背后的粉丝消费心理和参与行为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4]孙晓凤.论当代国产青春电影的现状、困顿及对策[D].河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