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徽州门楼砖雕文化
2017-05-24曹舒婷
曹舒婷
摘 要: 徽州砖雕是我国古代建筑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其朴素与生动性赋予建筑丰富的表情。徽州砖雕刻工精良,空间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富于人文趣味,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手法,在文化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明清徽州砖雕艺术的发展过程出发,探讨了徽州砖雕的内容、工艺手法和文化背景等内容。
关键词: 徽州砖雕 雕刻手法 徽商 题材 儒家
徽州古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它如一条历史的链条般环环相扣,在现今遗存的明清建筑群中留下了历史传承的痕迹。从唐代开始,大量北方的先民移居到徽州,带来丰富的中原文化,影响着建筑的形式及风格。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徽州古民居以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建筑装饰风格而独放异彩。
徽州砖雕是用当地盛产的质地坚细的青灰砖,经过精细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是徽州古民居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砖雕在画面的处理上大都注意构图的完整性与人物形象处理的写实性,这种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徽州砖雕艺术的主要风格。它往往以鲜明的轮廓、完整的情节、明确的次序、均衡的构图,把要表现的内容以圆满细致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借助生动具象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宁静与典雅,使得整体氛围有序与和谐。它和木雕、石雕、彩绘、壁画等一样,至今仍保存于明清时的古建筑祠堂、大厅、寺庙、书院和民居中。它根据材料的特殊性质,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装饰手法、制作方式与风格特征。较木雕、石雕而言,砖雕的成本较低,材料易取得,工艺难度小,结实耐用,且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1.徽州砖雕题材丰富
徽州砖雕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题材十分丰富,内容有戏剧人物、园林山水、翎毛花卉、龙虎师象、八宝博古、几何形体、文字等。人物题材被视为砖雕工艺中精工细作的中心,占有很大的比重,嵌置的位置也相对显著,一般都嵌在门楼、门罩、八字墙的额枋或华板上。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宗教神话、戏曲图谱、名人轶事、和其他社会生活等题材。既描绘文人墨客的风雅、商贾远行的艰辛,又记录日常劳作中的侍耕农夫、纺织村姑,以及推车、撑船等劳动形象,还有孩童嬉戏、舞龙舞狮等喜庆场面。如小说题材有《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惜春作画”;戏剧题材有“郭子仪拜寿”、“古城会”;神话传说有“和合二仙”(如图1)“八仙过海”;民间故事方面的有“百寿堂”“百子图”;不胜列举的表现社会风俗、伦理观念的故事画。
在以动物为题材的砖雕里,象征吉祥物的图案在门楼、门罩、雀替、角缘部位较多,如龙、凤、虎、牛、马、羊等,都象征着吉祥,寓意着生活喜庆、事业顺达,如“双狮抢绣球”、“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丹凤朝阳”等,品类繁多。而运用较多的是狮子图案,在民间艺人的作品中,狮子被表现为威猛而又可爱,两种对立的感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有狮子滚翻腾、对舞、立坐、俯仰各种姿态,一大一小狮子组成的画面叫“太师少师”(图2),寓意官位亨通;鱼的谐音是“余”,象征生活的富裕,鱼和莲花在一起,则是“年年有余”的图解;还有大象、麒麟、蝙蝠等都被运用在吉祥喜庆的图案里,各尽其态,质朴动人。龙和凤虽然是封建社会常见的装饰性主题,但在民间的使用却有严格的限制,在砖雕中出现不多,只是在神庙的脊饰或在八字墙锦带连续花边中偶尔使用。其他还有如鹿、兔、猴、鸭、鱼、松鼠、喜鹊等动物构成的图案,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纯花卉的植物图案也丰富多彩,璀璨似锦。除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外,荷花、石榴、花生、枇杷、蔬果等都是雕刻的对象(如图3)。如莲花在佛教中是圣洁之花,意味着纯洁与祥和;莲实多子,和石榴、葡萄一样象征着子孙后代的繁衍。这些形象大都运用了折枝、散花、锦地叠花、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装饰手法,有高突阳刻的,平剔阴刻的,粗犷豪放的,细密秀丽的,规整严谨和圆浑稚拙的,极尽巧思变化之能事。花鸟图案的运用在构图布局中融合了中国画的传统法,画面丰满,有变化,有节奏,给人以恬静、优雅之感。
除了单一的艺术形象外,徽州砖雕艺术中,还有各种形象交互组合,形成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图案。常见的如松鹤在一起为“松鹤延年”;牡丹与凤凰在一起为“富贵吉祥”;瓶中插花意为“四季平安”,插如意谓“平安如意”;龟与鹤在一起谓“龟鹤齐龄”;几种不同的花卉呈圆形簇拥状谓“花团锦簇”等。
还有静物砖雕有八宝、博古、用具摆设、几何纹形、文字形等,在砖雕图案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被视为传统静物画的“博古图”(如图4)在砖雕图案占有重要位置,这些琴棋书画,钟彝古玩被组织在卷草、回纹环绕的花边锦中,琳琅满目,雅趣横生。另外,还有各种形状的砖雕漏窗,有方有圆,或扇面,或叶形。雕刻松石、梅竹、龙、福寿图案的漏窗,将一幢幢粉墙青瓦的楼房,装点得格外古朴典雅,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
2.徽州砖雕技法生动
明清时期的徽州砖雕大都内容翔实,制作工整。明代初期的砖雕,承袭了秦汉遗风,多为高浮雕,其线条简单粗壮,用线平刻较多,人物形象变化较少,画面较單纯。随后逐渐发展为技法相对朴素,用刀刚劲洗练,气势雄浑有力,大多以浮雕和浅圆雕为主。虽然其构图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注重整体效果,具有端庄、敦厚的特点。
明初的砖雕手法与风格接近于汉画像砖,继承了汉代的制作工艺。汉画像砖大都是模印砖坯,或砖坯刻画后人窑烧制,嵌砌时再进行修刻而定型的。砖雕同汉画像砖一样,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色泽纯清的青砖为原料,先细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雕刻,局部“出细”,一一地凸显原本设计好的图案。在徽州歙县的岩寺、呈坎两地一些明代的门楼上的砖雕便是如此;明代住宅上的大部脊饰吻兽、鳌鱼等,也都是模印烧制而成的。
到明末清初,大贾富室们长期地构筑宏伟精致的祠堂、庭园、庙宇,砖雕工艺日臻精益求精。绘画与木刻的发展对砖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西域藏传佛教艺术中严谨与慎密的表现形式也传到东部。于是,砖雕一改明初时期古拙、质朴的风格,逐步走向繁复、写实,题材也有很大的拓展。画面注重情节与构图,雕刻层次逐渐增加。砖坯上最多用九层透雕,画面的布局采用了立轴和手卷式的章法,显得更加端庄严谨,精细人微,雕刻技法更加成熟与精湛。
清末至民国初年为徽州砖雕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雕刻工艺特别细腻繁杂,在处理上大都是前景对象施以圆雕或半圆雕,中景如楼阁、廊柱为镂雕,背景中的屋宇、山水园林等雕刻一般辅以一定深度,前后层次可多达9个,层层深入,刀工精致,具有层次感和距离感,透视极强,光影效果显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3.徽州砖雕用途广泛
徽州的民居、祠堂、庙宇等建筑上的许多构件和局部,都饰有精美的砖雕,一般是住宅大门上的门罩及官第门前的门楼和八字墙等。最常见的雕饰部位是在门框上方的门罩和门楼上,造型有悬柱牌楼式门罩(如图5)、垂花门罩、字匾门罩等。徽州富户人家建房时倾向于建砖雕门楼,小户人家普遍建砖雕门罩,他们认为大门如同人的面孔,门楼门罩则是房屋的面首,所以即使一些人家资金有限,也宁可简化别处的装饰,而务必要建门楼或门罩。
徽州的门罩是在大门门框上用水磨青砖砌成的,向外凸出的线脚装饰,顶上加瓦檐,除了装饰美观外,还具有把墙面流下的雨水引向别处的实用价值。门罩中砖雕的面积较小、颜色较深,深化了建筑细部。在白色的墙面衬托中,使建筑物典雅、庄重,富有立体装饰感,美化了建筑立面。“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正是徽州砖雕的真实写照。在门框两边的上方,各嵌砌一根垂莲柱,柱下端分别雕一朵莲花,两柱之间用两层横杨连接,仿上嵌饰各种精美的砖雕图案,仿下的雀替和伸出垂莲柱外的仿头,是单独器形的图案。门楼的装饰则刻意求工,简单的有两柱一间三楼,复杂的有四柱三间五楼。柱仿多用水磨砖砌制,有的用砖、石混合砌成,柱的下部是础石。楼檐的砌法与门罩类似,但下部的横仿装饰更华丽,缀有梁驼形的华板是其亮点。门楼整体看来,和牌楼形式基本一样。
八字墙(如图6)大多为祠庙、寺院等大型建筑所建造。这些建筑大门的两边,各砌有一道如八字型的砖雕花墙,下部是石质的须弥座。墙的转角处为凸出的砖柱,柱上端为一组仿木仿、檐、栏结构,内容极其繁复精致,其工之精,甚至能超过门楼和门罩。砖雕服务于建筑,因此应在建筑构件的器形内,施展它的刻划功能,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形成一个恰当的纹样。
4.徽州砖雕与徽商、徽州画派
繁荣的徽州文化艺术,对砖雕艺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民俗文化传统,令砖雕艺术的内涵得以升华。同时,在宋代以后,徽州的手工业、商业逐步发展,至明朝中叶,徽州商人资本空前活跃,己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清乾隆以后,徽商以盐为业,雄飞于中国商界,并处于执江南财政之牛耳的显赫地位,“无徽不成镇”的谚语由此产生。
徽商们为了巩固经济上的地位,于是延师课子,“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愈众。宋、明、清时,徽州历代科举中试者很多,从而产生不少达官显贵。徽商世族为了“有园林池榭之胜”、“第宅宏敝”,不惜花费巨资,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然而,徽商们虽富有,但由于封建法规的制约,他们没有与经济力量相等的政治地位,因此在营建住宅上不可与官邸的威严、宏大争雄,同时徽州山区崎岖的地理环境也无法营建殿府式对称、恢宏的建筑。徽商们便只能在雕刻的精细、典雅等方面另辟蹊径。同时,在营建庄重的祖居宅第时,用材极为恢宏,在雕刻装饰上极尽全能,尤其是门楼、八字门墙及屏风墙等处的砖雕运用,别具特色。
徽州明清砖雕艺术成就,不仅是徽州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徽州古文化的缩影。明末清初兴起的新安画派,在全国画坛上独树一帜,相继而起的徽派版画、徽派金石篆刻、徽曲徽戏等,也无不影响着当时的建筑艺术。同时,徽州的一些民间师匠受徽州文化的熏陶,精画艺、通书法、善篆刻,能把其表现手法与气韵融入到砖雕中去,使其艺术风格更为鲜明,雕刻技法更高一筹。
5.徽州砖雕内涵深刻
徽州砖雕艺术这种特有的“象征、寓意”的手法,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总是根深蒂固于“比兴”手法,借物言志,间接、含蓄地表达某个思想、某种愿望,形成中国古代文化传达内心思想的方式。徽州砖雕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题材的人伦性表现和社会教化意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教育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们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语言表述着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体现着先秦儒家的思想,即理论核心“仁爱”。儒教学说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汉武帝时,儒教被推崇为国教,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徽州的文人学者被儒家学说所陶冶,因此在徽派建筑细部的雕琢设计中,借图案的寓意或谐音来表达主题,将自然物象和对生活的愿望、理想加以主化,渗透着儒家思想价值观和传统的道德标准,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徽州居民大多数经商,但商人的地位在我国封建社会并不高。徽商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一方面在建筑装饰上下功夫,一方面效仿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力图通过读书入仕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徽商”有“贾而好儒”的美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渐渐形成了“官、贾、儒”的格局,也造就了“砖雕”内容形式的丰富多样和审美格调的自成一体。
结语
徽州砖雕艺术之所以在历史上能以鲜明的特点著称于世,是因为其独具风貌的造型形式和特定的艺术内涵,不论从技术到艺术,还是从造型到装饰,都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交融和凝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独特的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华美的形式下面蕴藏着深邃隽永的寓意,给我们带来余音绕梁的美的感受和熏陶。徽州砖雕世代传承,它植根于丰厚的中华文化,依托于山清水秀的徽州自然环境和徽商经济的财力。历经数千年的沧桑变化,朝代的更迭,依然保留着悠久的民族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它不是僵化的,而是发展的、有勃勃生命力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古代建筑砖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2]潘嘉来.中国传统砖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尚潔.中国砖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4]王杰.徽山烟雨——透过建筑看徽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