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正义》引书校札十二则

2017-05-24彭栋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

彭栋

摘 要: 本文从引书角度针对《史记正义》中“讹脱衍倒”以及标点等问题,参照《史记》其他版本,结合相关资料,进行校勘考证,写成札记十二条。兹列于下,以备讨论。

关键词: 《史记正义》 引书 校考

《史记正义》百三十卷,唐张守节撰。张守节,其人不详。在唐代,《正义》原有单刻本流行(现已不复可见),唐以后,为后学增改删补,失其本真。到了宋代,《正义》被附在《集解》、《索隐》之后散入《史记》正文下进行合刻,逐成“史记三家注”。

关于《史记三家注》引书,《索隐》至甚,《正义》次之,《集解》最少。程金造先生在《论史记三家注解》曰:“三家所引之书,合之可千有余种,若除其重复,尚可得五百种上下。”然就《正义》引书而言,据笔者粗略统计,去其重复,引书近250余种。近来笔者从《正义》引书切入,试校勘其文本,发现修订本《史记》尚有可商榷之处,今列出12则,参照《史记》其他版本①,结合相关资料,进行讨论。本文以中华书局2014年8月第1版,2014年8月北京第1次印刷的修订本《史记》为底本,写出校勘记十二条。诸所论述,于每条之后,随文标注册数、页数、行数,以便核校。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1.《括地志》云:“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皆置邑,有人居,属百济。又倭国西南大海中岛居凡百余小国,在京南万三千五百里。”(1/51/15)

按:疑“海”上脱“渤”字。《史记·夏本纪》“岛夷卉服”《正义》引《括地志》作“百济国西南渤海中有大岛十五所”。又《说文解字义证·山部》“岛”引《括地志》作“百济国西南渤海中有大岛十五所,皆置邑落,有人居,属百济。”当据补。

在洛州阳城县北二十三里也

2.《括地志》云:“华山在华州华阴县南八里。熊耳山在虢州卢氏县南五十里。嵩高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阳城县北二十三里也。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东南五十里,淮水出焉。横尾山,古陪尾山也,在安州安陆县北六十里。”(1/86/6)

按:疑“北”上脱“西”字。《史记·封禅书》“嵩高也”《正義》引《括地志》作“在洛州阳城县西北二十三里。”又《玉海》卷九十八《郊祀·封禅·汉礼登中岳》引《括地志》作“嵩山,亦名太室,在洛州阳城县西北二十三里。”《四书释地》“阳城箕山之阴”引《括地志》作“嵩山,一名外方山,在洛州阳城县西北二十三里。”当据补。

西南入泲

3.《地埋志》云汶水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泲。(1/92/7)

按:“南”字疑衍。《汉书·地理志》“浮于汶,逹于泲”颜注作“汶水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言渡汶水西达于泲也,汶音问。”《禹贡指南》“浮于汶,逹于济”引颜注同。然《尚书·禹贡》“浮于汶,逹于济”《正义》引《地理志》作“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也”。《水经注》“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其县南”引《地理志》与之同。综上可知,汶水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西达于泲。

“泲”、“济”二字,别为二水,见证如下:

《释名疏证补·释水》“济”引毕沅说云:“《说文》:‘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泜。然则别是一水,非沇水东流所为也。据此云‘济河而南,则实是泲水。《说文》:‘泲,沇也,东入于海。今经典多通用济字。苏舆曰:《水经·济水注》引《风俗通》云:‘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盖以常山之济当四渎之济,郦道元已驳之。徐锴《说文系传》云:《汉书》:‘房子县赞皇山,济水所出,东至廮陶入泜。此非四渎之济,四渎之济古皆作‘泲。今人多乱之。辨泲、济二字甚悉。《汉书·地理志》:‘河东,垣县,《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其前载《禹贡》导沇水文,竝作‘泲字。又房子县下云:‘赞皇山石,济水所出。《说文·水部》:‘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济上当从《汉志》加石字,段氏玉裁以为《志》衍石字似非。又云:‘泲,沇也,东入于海。班许二书,其于济、泲二字尚存古人之真。《尚书》、《周礼》、《春秋三传》、《尔雅》、《史记》、《风俗通》及此书竝作‘济。盖相乱已久。《春秋说题辞》:‘济之为言齐也。齐者,度也。度者,员也。《风俗通》亦云:‘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义各别。《吕览·有始篇》:‘河济之间为兖州。高注:‘河出其北,济经其南。与此合。”另有《书集传或问》、《正字通》二书辨“泲”、“济”,其义与《释名疏证补》同,此不赘录。

泾水出原州百泉县西南笄头山泾谷

4.《括地志》云:“泾水出原州百泉县西南笄头山泾谷,东南流入渭也。”(1/92/16)

按:疑“泾水”后脱“源”字,《史记·夏本纪》“泾属渭汭”《正义》引《括地志》有“源”字。又《庾子山集》卷十二《终南山义谷铭》“西连子午则据泾浮渭”倪璠注引《括地志》作“泾水源出原州百泉县西南笄头山泾谷。渭水源出渭原县西七十六里鸟鼠山,今名青雀山。渭有三源,竝出鸟鼠山,东流入河。”《说文解字义证·水部》“泾”引《括地志》作“泾水源出原州百泉县西南笄头山泾谷。”当据补。

谓之女娲

5.《帝系》云“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1/100/13)

按:疑“女娲”为“女憍”之误。《汉书·古今人表》作“女趫。禹妃,涂山氏女,生启。”《说文通训定声·小部》“趫”云:“《古今人表》‘女趫,《帝系》作‘憍,《吴越春秋》作‘娇,《世本②》作‘娲。”“趫”、“憍”,音形相近,可通。又《史记·夏本纪》“予不子”《索隐》“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校勘记》云:“殿本、会注本作‘女憍。”

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二里

6、《括地志》云:“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文五年秋,楚成大心灭之。”(1/103/3)

按:疑“三十二”当作“三十”,《春秋地名考略》卷十四《诸小国》“六”引《括地志》作“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县南百三十二里。”《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六《南直八》“六安废县”引《括地志》与《春秋地名考略》同。《重修安徽通志》卷五十三《与地志·古迹》“六安州”引《括地志》作“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四书释地》又续三《皋陶》引《括地志》与《重修安徽通志》同。

又,《史记·项羽本纪》“故立布爲九江王都六”《正义》引《括地志》作“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县南百三十二里”。《史记·楚世家》“吴伐取楚之六﹑潜”《正义》作“六城在寿州安丰县南百三十二里。”《史记·黥布列传》“姓英氏”《正义》作“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县西南百三十三里。”此三处误,均当作“一百三十里”。

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 因夏民以代夏政

7.《帝王纪》云:“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爲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及夏之衰,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初,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于有鬲氏,收斟寻二国余烬,杀寒浞,立少康,灭奡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遂亡也。”(1/106/12)

按:疑“其先何姓”当作“其姓何先”。且此处标点可商榷,当作“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残本、彭本、凌本、殿本、百衲本《史记·夏本纪》引《帝王世纪》皆作“其姓何先”。《帝王世纪》卷三《殷商》云:“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姓何先。”《李太白全集·古赋》、《说文解字义证·邑部》、《左通补释》卷十五、《古史纪年》卷三、《绎史》卷十三、《四书经注集证·论语》均引《帝王世纪》与之同。当据改。

又,疑“代夏政”当作“伐夏篡”,残本、彭本、凌本、殿本、百衲本《史记·夏本纪》引《帝王世纪》作“伐夏篡”,《说文解字义证·邑部》与之同。当据改。

东有城

8.《晋太康地记》云:“尸乡南有亳阪,东有城,太甲所放处也。”(1/129/2)

按:疑“东有”后脱“桐”字。《孟子·尽心》云:“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则固可放与?”《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无伊尹之心则篡矣”注引《孟子》作“公孙丑问曰:‘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人大悦……故可放欤?”《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河南三》引《晋太康地記》作“尸乡南有亳坂,东有桐城,太甲所放处亦曰桐宫,汤墓在焉。”《春秋地名考略》卷一、《东晋疆域志》卷二、《大清一统志》卷二百六、《四书经注集证·孟子》卷二、《竹书统笺》卷五均引《晋太康地记》与之同,当据补。

太白山西有陈仓山

9.《三秦记》云:“太白山西有陈仓山,山有石鸡,与山鸡不别。赵高烧山,山鸡飞去,而石鸡不去,晨鸣山头,声闻三里。或言是玉鸡。”(4/1636/5)

按:疑“西”当作“南”,“三里”当作“三十里”。《太平御览·地部》“太白山”引《三秦记》作“太白山南有陈仓山,山有石,与山鸡不别。赵髙烧山,鸡飞去,晨鸣山头,声闻三十里,或谓是玉鸡。”《事类赋·地部》、《类隽》卷五《地理类》、《格致镜原》卷八十、《倘湖樵书》卷十二均引《三秦记》作“太白山南有陈仓山”和“三十里”。当据改。

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

10.《韩诗外传》云:“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4/1638/14)

按:疑“人”当作“氏”。《通典》卷五十四《封禅》“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注》引《韩诗外传》作“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氏,不得而数者万数。”《通志》卷四十三、《白虎通疏证》卷六、《礼书通故》卷三十一皆引《韩诗外传》与之同。又,“人”、“氏”常通用。《昌黎先生文集·谢自然诗》云:“山林人可入,魍魉莫逢旃。”“人”,一作“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之作者为“无名人”,亦作“无名氏”。

是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爲宓较可明矣

11.《颜氏家训》云:“兖州永昌郡城,旧单父县地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云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后,是‘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爲‘宓,较可明矣。”(7/2681/4)

按:疑“字误”之后脱“以”字,且此处标点可商榷,当作“是‘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爲‘宓,较可明矣”。《颜氏家训·书证》云:“是‘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爲‘宓,较可知矣。”《史记志疑》卷二十八、《说文解字义证·虍部》均引《颜氏家训》作“是‘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爲‘宓,较可知矣”。当据补。

又,“明”字当作“知”。理由见上,然“明”、“知”二字,意近可通。

以且兰有椓船柯处

12.常氏《华阳国志》云:“楚顷襄王时,遣庄蹻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以且兰有椓船柯处,乃改其名爲牂柯。”(9/3629/6)

按:“椓船”后疑脱“牂”字。《汉书·地理志》“牂柯郡”颜注引《华阳国志》作“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椓船牂柯处,乃改其名为牂柯。”《水经注释》卷三十六《温水》、《艺文类聚》卷七十一《舟车部》皆引《华阳国志》作“椓船牂柯处”。当据补。

注释:

①文中所引《史记》版本:残本、彭本、凌本、殿本、百衲本。“残本”为日本京都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庆元中建安黄善夫刊本《史记》残二卷,“彭本”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崇道精舍刻本,“凌本”为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年刊吴兴凌稚隆《史记评林》本,“殿本”为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光绪二十九年五洲同文局石印武英殿本《史记》,“百衲本”为上海涵芬楼影印南宋黄善夫刻本。

②按:《说文通训定声》原作“《世木》”,误。当作《世本》。王谟辑本《世本》云:“禹娶涂山氏女,名女娲,生启。”秦嘉谟辑补本《世本》云:“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今据改。

参考文献:

[1]程金造.史记管窥[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2003.

[5]阎若璩.四书释地(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毛晃.禹贡指南(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8]孔安国.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陈桥驿.水经注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毕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陈大猷.书集传或问(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2]张自烈.正字通[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3]倪璠.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吴越春秋辑校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6]王谟,秦嘉谟.世本八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7]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8]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9]沈葆桢,吴坤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20]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1]梁履绳.左通补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2]林春溥.古史纪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3]馬驌.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4]吴昌宗.四书经注集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5]赵岐,孙奭.孟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7]洪亮吉.东晋疆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8]穆彰阿,潘锡恩.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9]徐文靖.竹书统笺(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30]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1]吴淑.事类赋(中华再造善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2]郑若庸.类隽[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33]陈元龙.格致镜原(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34]来集之.倘湖樵书辑[M].济南:齐鲁书社,1995.

[35]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6]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7]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8]黄以周.礼书通故[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9]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0]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1]赵一清.水经注释(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42]欧阳修.艺文类聚(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