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方言人称代词的特殊变调

2017-05-24张婉琪

文教资料 2016年36期

张婉琪

摘 要: 南京方言中的人称代词可分为单数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和复数人称代词(我们、你们、他们/她们)。而人称代词在某些特殊的搭配使用中会产生变调现象:单数人称代词单独使用时,遵循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我、你”在上声前变为阳平;“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时,若后字为阴平、上声和去声,人称代词变读为阳平,若后字为阳平和入声,人称代词不变调;“单数人称代词+家”时,均变读为阳平。复数人称代词中,只有“他们”中的“他”变读如上声。

关键词: 南京方言 人称代词 变调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南京市现辖九个区、两个县,分别是玄武、秦淮、建邺、鼓楼四大主城区,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五个郊区,溧水、高淳两县。广义的南京方言包括南京市所辖九个区的方言,狭义的南京方言只包括明都城范围内的玄武、秦淮(原白下和秦淮)、建邺、鼓楼四区及城郊结合处的方言。南京居民普遍认为城南人,尤其是秦淮区的老居民所操方言是南京话的代表。

本文主要阐述南京方言中人称代词在某些特殊搭配中的变调现象,并对其原因进行简要的音理分析。

一、南京方言的声调和两字组连读变调

南京方言的单字调共有五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现将笔者通过实验调查所得的单字调调值列作下表,并附上每一调类的传统值进行对照:

表1.1 南京方言单字调实验值与传统值对照表

注:传统值1来自《南京方言志》(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出版社,1993.7,第5页);传统值2来自《南京方言词典》(李荣主编,刘丹青编纂,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2,第12页)。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虽然实验所得值与传统值在某些调类上存在些许差异,但从整体而言,音高的走势大体上是一致的。阴平和上声为降拱,其中阴平的下降幅度更大。阳平是升拱,去声是平拱,而入声是没有音高变化的短促音,为零拱。

在语言的具体使用过程中,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邻音的影响,音位在和其他音位组合的时候,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变化①。这种变化,就叫做语流音变。就音节而言,每一个单字都是一个独立的音节,当单字进入语流之中,即与前、后相邻的音节发生关系时,受彼此之间的影响,某些单字就会产生音变。在音高方面所发生的语流音变被称为“连读变调”。连读变调具有区别语义、连贯语流等作用。

语流中,根据音节所处位置的不同,连读变调的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从位置匹配角度出发,刘俐李先生将连读变调分为前变型、后变型和全变型三种②。据《南京方言志》所载,和大多数北方官话一样,南京方言的连读变调是后字均不变调、前字变调的前变型,又称“右字调”型。南京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情况,具体如下表:

表1.2 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表

二、南京方言人称代词的连读变调

代词是指具有替代和指示作用的词,那么人称代词就是替代人或事物名称的词。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和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她们)。在南京方言中,“我、你、他”三个单字的声调分别为上声[21]、上声[21]、阴平[41]。下面分单数和复数来分析南京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现象。

1.单数人称代词(我、你、他)

(1)单独使用

南京方言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单数在单独使用时,遵循表1.2所列出的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第三条规律,即“我”和“你”在上声前变读为阳平调,而“他”在五种声调前都不变调。

①阴平:我[21]/你[21]/他[41]说的都是真话。

②阳平:我[21]/你[21]/你[21]钱包不见了。

③上声:我[24]/你[24]准备暑假出去实习。

他[41]准备暑假出去实习。

④去声:我[21]/你[21]/他[41]是南京人。

⑤入声:我[21]/你[21]/他[41]吃过晚饭了。

(2)“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

“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是语流中一种特殊的组合,在这种搭配中,人称代词根据后面所接的亲属称谓名词首字声调的不同,其变调情况也不同。无论这个组合处于句首、句中,还是句尾,当后字为阴平、阳平和去声时,单数人称代词变读为阳平;当后字为阳平和入声时,单数人称代词不变调。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人称代词必须充当定语的成分,对后面的亲属称谓名词起修饰作用。

①阴平:我[24]/你[24]/他[24]妈是小学老师。

②阳平:我[21]/你[21]/他[41]姨妈在幼儿园工作。

③上声:我[24]/你[24]/他[24]姐姐在美国上学。

④去声:我[24]/你[24]/他[24]爸爸是汽车公司驾驶员。

⑤入声:我[21]/你[21]/他[41]叔叔去新疆旅游了。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后接字聲调为阳平的情况中,虽然单数人称代词均不变调,但在某些特殊的亲属称谓名词前,如姨娘、爷爷等,人称代词仍然会变读为阳平。这与亲属称谓名词本身的性质有一定关系,与上述②中所举的例子“姨妈”不同,“姨娘、爷爷”诸如此类的两字组亲属称谓名词,在南京方言中,后字均读为轻声,这是造成人称代词变读的重要原因。其中具体的原理将在后文进行详细阐释。

(3)“人称代词+家”

另一个特殊的组合形式是“人称代词+家”的表达,在这一搭配中,无论该组合处于句中什么位置,单数人称代词均变读为阳平。

我[24]家住在新街口。

那个平房还是你[24]家啊?

他[24]家被社区评为“五好家庭”。

与这种变调现象有关的还有两种表达式,分别是“人称代词+家+人”和“人称代词+家+亲属称谓名词”。在这两种组合之中,“人”和“亲属称谓名词”充当整个短语的中心语,而“人称代词+家”作为一个固定的整体,作后面中心语的定语,对其起修饰作用。所以,其中人称代词的读音不会受到后面“人”和“亲属称谓名词”的影响,仍然遵循在“人称代词+家”这个组合中变读为阳平的规律。如:

我[24]家人/你[24]家人/他[24]家人

我[24]家婶婶/你[24]家大伯/他[24]家妈

2.复数人称单词(我们、你们、他们)

在复数人称代词中,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的声调保持不变,即“我、你”仍然读上声,调值为[21],而“他们”中的“他”变读为上声。

同样需要提出的是,不管在复数人称代词后“+亲属称谓名词”,还是“+家”,对声调都不会有任何影响。“我”和“你”不变调,“他”变读为上声。

在普通话中,复数人称代词中的“们”是轻声,但在南京方言中,至少从听感上来讲,“们”更接近于阳平。虽然轻声对于南京方言复数人称代词的变调没有影响,但是在“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的形式中,会使人称代词变读为阳平。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当后接字为阳平时,虽然人称代词不变调,但在姨娘、爷爷等特殊的亲属称谓名词前,人称代词仍会变读为阳平。

在南京方言中,轻声是一个重要的语音现象。它没有固定的音高,它的声调取决于前一个音节。一般而言,阴平和上声后的轻声为低调,阳平、去声和入声后的轻声为半高调,有些阳平字后面的轻声可以达到高调③。就“非轻声字+轻声字”这样的两字组而言,其音高情况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轻声前的阳平读如上声,这就可以解释当后接亲属称谓名词的首字是阳平时,前面的单数人称代词为什么会变读为阳平了。因为“姨娘、爷爷”等亲属称谓词的后字在南京方言中读轻声,而前字的单字调又为阳平,所以,“姨娘”中的“姨”和“爷爷”中的“爷”实际变读为上声。而在“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的组合中,当后接字为上声时,人称代词变读为阳平,因此,姨娘、爷爷等这类亲属称谓词前的人称代词会发生变调现象。原理如下:

三、人称代词连读变调的原因分析

我们先对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这里要说明南京方言单字调的音区特征。音区是指声调音域的分区,一般分为5个音区,通常用五度制标记,也可分为高(H)、低(L)两区,或高(H)、中(M)、低(L)三区。南京方言单字调的音区为:阴平HL、阳平LH、上声LL、去声HH、入声H,整体来看,音高能达到高音区的频率较高。

由此可推出,南京方言两字组五个连读变调的规则是:

①阴平+阴平:HL+HL→HH+HL

②上声+阴平:LL+HL→LH+HL

③上声+上声:LL+LL→LH+LL

④阳平+入声:LH+H→LL+H

⑤入声+入声:H+H→M+H

上述五种规则可以总结出两条一般规律:

A.*HL+HL*LL+HL*LL+LL降调不与降调组合

其中主要涉及到阴平和上声,在南京方言中,这两个调类的调型都是降调,也就是说,当两个降调的单字连读时,前字会变为升调或平调。而南京方言单数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單字调就是阴平和上声,均为降调,所以,在“单数人称代词+家”这种形式中,由于“家”本身的声调是阴平,为降调,迫使前字遵循规律A,变降调为升调,即单数人称代词变读为阳平。同样,在“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的组合中,当后接字为阴平和上声时,前字也变为了阳平。

B.*LH+H*H+H入声前不接高调尾

这一条规律涉及到入声和阳平,入声本是一个短促的高调,当后字是入声调时,前字不能再是高调尾,所以五声中两个为高调尾的阳平和入声便会向低音区、中音区变化。这也解释了在“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的表达中,当后接字为入声时,人称代词为何不像其他情况一样变读为阳平的原因。因为若变读为阳平,那么“我、你、他”原本的低调尾就会变成高调尾,要与后接的入声相配,这是不符合规律B的,所以仍保持原调。

其实从实际发音的角度来说,连读变调无非是为了发音的省力和方便。以第三人称复数“他们”中“他”的变调为例,虽然只是在调值上发生了变化,由[41]变为了[21],但作为阴平调,它有4个音区的跨度,而上声调只在一个音区,即低音区内有轻微的变化。不可否认,“他”在变调之后,发音要省力得多。

这里还要提到一个“折度”的概念。折度是计量声调曲拱的基本单位。每一次升降转折就产生一个折点,一定范围内折点的频次就是折度④。其中,平调与平调的组合和平调与升调的组合不产生折度。当单字连读时,原先的折度会为了发音的省力和容易而减少。我们用这个原理来解释“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组合中,当后接字为阳平和去声时的情况。

图中圈出的地方就是存在折点的位置。我们通过比较,不难看出①中左边的发音只有一个折点,因此被优先选择,在“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中,当后接字为阳平时,前字均不变调。若前字与其他条件中一样变读为阳平,那么就如右图所示,发音时会产生两个折点,这是不符合省力原则的,所以不会被采用。而②中若单数人称代词保持原调,就会如左图中显示的,从理论上说发音会有两个折点,而当其变读为阳平后,整个发音过程就没有折点了,这样的省力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人称代词在日常使用中是非常频繁的,在南京方言中,人称代词在某些特殊的搭配组合中会产生变调现象:单数人称代词单独使用时,遵循两字组连读变调规律,“我、你”在上声前变为阳平;“单数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名词”时,若后字为阴平、上声和去声,人称代词变读为阳平,若后字为阳平和入声则不变;“单数人称代词+家”时,均变读为阳平。复数人称代词中,只有“他们”中的“他”变读如上声。现如今,南京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称代词变调并不是一定的,不变调仍然可以被接受,并不会产生歧义。

注释:

①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②刘俐李.汉语声调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③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方言志.南京出版社,1993.

④刘俐李.汉语声调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李荣主编,刘丹青编纂.南京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地方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3]柏莹.轻声性质探赜——以南京方言轻声为例[J].学术交流,2008(10).

[4]马秋武.南京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优选轮分析[J].语言研究,2009(1).

[5]孙华先.南京方言声调的若干问题[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