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高校毕业生村官任职行为影响因素探讨

2017-05-24余粮红张宇王兆港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村官基层

余粮红++张宇 王兆港

摘 要 以中国海洋大学2017届毕业生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对青岛市高校毕业生村官任职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舆论宣传、个人传记性特征、在校表现、家庭收入、父母职业、对高校毕业生村官任职行为有显著影响:舆论宣传、个人传记性特征、在校表现对大学生村官任职行为有正向影响;家庭因素中父母职业和家庭收入对大学生村官任职行为有负向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村官;基层;任职意愿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35

大学生村官是高校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单一的中小城市、村和镇一级行政区域担任村干部(村书记、村长等)的行为,既包括合同聘任制的村官,也涵盖有编有岗的基层选调生和公务员。大学生村官能够缓解当前农村建设人才匮乏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两大问题。近年来,中央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然而愿意长期服务基层的大学生几乎没有,高校毕业生择业意向依然偏重于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收入较为理想的大中城市,即使在城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鉴于此,大学生村官就业意愿低的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他们从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但一般多从宏观层面分析和探讨,而建立在微观调研基础上的实证研究为数不多,因此通过实证分析寻找影响大学生村官任职行为的关键因素有重要意义。

1 文献回顾

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一位研究生主动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又有一位陕西的本科生主动回村竞选村主任,实践的发展带动了理论的研究[1]。罗焰[2]、高玉峰和刘泽义、龚晓埼、赵莉等利用Probit模型研究得出了个人传记特征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却没有注意到社会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陈艳林、李春亭、张雅光、吕洪良[3]、付建军和張维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原因,目前缺少微观实证方面的研究;刘金雄、梁梅、杨振海、黄金辉等分别从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角度论述了大学生农村就业的阻碍因素,这种单视角的研究具有片面性,缺乏系统性;王海涛、王志刚和尹希果等通过对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毕业生的调查抽样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措施,而这些措施对青岛市和其他偏远地区却不尽适用。

通过分类梳理文献,现有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研究多数是综合性的研究,具体细分领域的研究较少,如大学生农村教师、大学生农村创业和大学生村官等等[4],因此本文分析高校毕业生村官任职的意愿与行为,并且目前对村官的大部分是理论性、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以村官任职意愿为中介变量的村官任职行为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2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分析

2.1.1 个人因素与大学生村官任职行为

诸多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的个人传记性特征,如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户口所在地、所学专业等特征对大学生村官任职行为有影响,除传记性特征,毕业生对农村的认知和就在校表现对大学生村官任职行为也有显著影响。

2.1.2 家庭因素与大学生村官任职行为

许多学者认为家庭因素会对大学生村官任职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尉建文根据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的视角,基于定量的研究方法验证了父母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意愿的影响,其研究表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用父母的教育水平、父母职业地位、家庭收入三个关键指标反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2.1.3 社会因素与大学生村官任职行为

根据学者研究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大环境对高校毕业生村官任职行为的影响,如优惠政策、城市就业压力、社会舆论、高校引导等。

2.2 研究假设

第一,社会因素与村官任职意愿和村官任职行为的关系。H1:社会因素对村官任职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H2:社会因素对村官任职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H3:社会因素通过村官任职意愿对村官任职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第二,家庭因素与村官任职意愿和村官任职行为的关系。H4:家庭因素对村官任职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H5:家庭因素对村官任职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H6:家庭因素通过村官任职意愿对村官任职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第三,个人因素与村官任职意愿和村官任职行为的关系。H7:个人因素对村官任职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H8:个人因素对村官任职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H9:个人因素通过村官任职意愿对村官任职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第四,村官任职意愿与村官任职行为的关系。H10:村官任职意愿对村官任职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2.3 变量选择

根据已有研究,选择认可度较高的三大一级变量: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其中个人因素包括优惠政策(POL)、高校引导(COL)、舆论宣传(SOC)、就业形势(SITU);家庭因素选用父母职业(JOB)、父母受教育程度(EDU)、家庭年收入(INC)衡量;社会因素选用个人传记性特征(IND)、农村认知(KNO)、在校表现(SAD)指标。

2.4 研究模型

大学生村官任职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3 数据分析

3.1 因子分析

各测量变量的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3.2 计量经济模型

为简化研究问题,将大学生村官任职行为分为任职与不任职两种行为,是二元变量,因此本文采用的模型是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调查问卷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到如下二项Logistic回归方程,P表示高校毕业生选择任职村官的概率,ε为误差项。

log[P/1-P]=-2.605+0.060POL+0.054COL-0.127SOC-

0.048SITU-0.152JOB-0.042EDU-0.223INC+0.218IND

+0.162KNO+0.201SAD+ε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舆论宣传、个人传记性特征和在校表现对高校毕业生村官任职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符合当下事实[5]。近年来,国家制定了诸多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流向农村,然而許多毕业生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多,很重要的原因是宣传不到位。当前,社会的择业价值观明显偏向于获取一份职业稳定性强、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出现了公务员、事业单位热,而农村就业被认为是能力不强,是没有更优可选方案情况时的“下策”。在校实践能力较强,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更有机会进入村官职位,而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的毕业生选择升学深造。父母职业和家庭收入对高校毕业生村官任职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父母工作较好,收入较高的家庭都不想让孩子去基层受苦,然而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由于眼界宽广,可能会愿意孩子去基层接受锻炼。

大学生村官就业的意愿的改善,离不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环境。农村当地的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舆论宣传和引导,社会参与的监督反馈都在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意愿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6]。高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培养组织,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及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观念等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村官任职意愿的提高和村官任职行为的改变需要高校做更多的尝试和改变。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J].观察与评析,2009(6):39-40.

[2]罗焰.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及政府扶持政策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9(14):97-98.

[3]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21-24.

[4]黄金辉,杨富坤,韩冬梅.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现状与优化途径探析——基于中西部部分省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2(6):55-60.

[5]肖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行为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

[6]薛肖飞.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5.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村官基层
基层巡览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监管者的责任哪里去了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
我只是个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