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传播研究
2017-05-24范娟华
范娟华
摘 要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很多日常交际方式伴随媒介技术的变化而随之改变,一些网络社交软件已经深植人们的生活,人们通过这些社交软件进行交往时,日常语言往往会变化为符合当时情景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因其生动、活泼,更能表达当时的语境,受到网民的极大欢迎。网络语言到底如何而来,如何发展?文章将逐一浅析。
关键词 网络语言;网络暴力;汉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7-0004-02
语言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映照,也是人们顺畅交往的工具,从婴孩的牙牙学语,到熟练掌握多种语言的“达人”,都依靠语言去认知世界和沟通社会。跟随网络兴盛发展起来的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使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网民作为网络语言传播的首要主体,由于网民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状况、年龄层次的不同,对网络语言的实践与传播也不尽相同,目前,网络语言已经形成一种新的语言形态,并深深影响着大众生活,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
1 何为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指的是网民在利用网络交流过程中,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它是生活语言的一种衍生物。
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纯属技术类的计算机语言,就是“码农”写出的代码,这类语言一般只有专业的技术员才能看懂;另一个是网民根据在网络上的需要,发明创造出来的语言,此类语言生动有趣、贴近网民,即时感十足,给虚拟的网络生活了增添了许多色彩,广大网民喜闻乐见。此文主要探讨后者在网络和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
2 网络语言的传播模式
传播学理论中认为传播的基本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以及反馈五个要素,接下来针对这五大要素进行分析。
1)网络语言传播主体以年轻人为主。中国网民年龄分布在20~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占全国网民的70%,呈现年轻化趋势。年轻网民热情、有活力,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勇于创新打破常规,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接受新媒体程度高,他们对网络的冲击促进了网络空间的发展。
2)从受传者角度来看,网络语言满足了受众的需求。现在是一个彰显个性,突出自我,不断创新的时代。网络语言的使用,既满足了网民追求个性和自我的语言要求,又满足了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化交流日趋加强,加上键盘设置的特殊性,一些英文简写和中英文混夹的特殊文字出现了。比如说,“Y”是英文的缩写“why”的简写,在网络中可以表示“为什么”;比如说,“wow大家都好有feel喔~很open的呦~”,表示“哇,大家都好有感觉,好像很开放的样子!”,等等。
3)符号传播更直观。不同时代,人类的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口语时代,人们靠声音传播;文字印刷时代,人们靠文字传播;网络时代,人们则借助各种网络媒介来传播各种各样的符号。对于众多网友而言,网络语言符号就是一种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大家所认同的特殊符号。例如:“(-_-)”表示神秘笑容,“: - ”表示平淡无味的笑,“^-^”表示咪着眼睛笑,等等。
正因为大家认同这种“共通”的特殊符号,使用起来就心有灵犀,彼此默契,从而使得网络传播的表述和理解变得非常简单和容易。
4)合理缩写更便捷。媒介是讯息传播的载体,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传播的内容。依托电脑产生的网络语言,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网络语言更加方便快捷。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在电脑上打出汉字,大都会使用拼音逐个在键盘上打出字母。比如,要打出“变态”2个字,需要输入7个字母,但是,如果使用网络语言只需要轻松输入“bt”两个字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其次,键盘的使用有助于情感的表达。比如表示笑脸可以用“:)”,表示高兴的心情可以用“o(∩_∩)o”和“^_^”,...ing,表示进行时,例句:无限郁闷ing等。相比于传统语言,网络语言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亲和力。
5)反馈架起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桥梁。信息反馈连接传播者和受传者,即时反馈的特点让其备受青睐。一方面,社会热点事件的利益相关者及支持者利用网络作为唤起公众舆论同情和政府关注,另一方面,众多公共行政部门也主动为公众参与公共讨论打开一扇机会之窗。政务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新媒体形态官民网络平等对话机制应运而生,网上政务、网上发布、网上问政听证和网络信访受理等成为常态。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164 522个,较2015年底增加12 132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125 098个,公务人员微博39 424个。从部门分布来看,微博主要分布在公安、团委、旅游、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政府通过微博传播媒介平台,将政府信息动态传递给群众,对事件进展状态进行及时、准确、透明地报道,与网民进行良好的沟通等。
信息反馈对于传播者而言至关重要,决定着传播者传播内容的调整、发展,同时受传者也会在交流中取得自己所需。信息反馈架起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桥梁,让传播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3 网络语言的传播影响
1)网络语言对人们认知方式的影响。首先,网络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其特有的特质,改变了一些人们使用日常用语的习惯,简单化、娱乐性的网络语言“霸屏”,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网民在相互聊天中,喜欢使用简单明了的词语,比如前段红极一时的“皮皮虾,我们走”“6666666”等网络热词,不熟悉网络的人完全看不懂,熟悉网络的人却觉得如此表达准确、有趣。其次,“多屏”輪动引发浅阅读。如今,人们所拥有的屏幕已经不是手机一个屏幕,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多屏幕轮流出现的人们的眼前。一个人在用电脑工作,随手看看手机,再用平板看一眼股市,用腕式屏幕看身体指标……这样的场景已经在生活中很常见,多屏轮动的结果就是引发人们的浅阅读。网络语言在促进浅阅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最美不过书香气”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人们对文字不再细细品味,在“五光十色”的信息爆炸中消耗时间。
2)网络语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各种文化思想都汇集在互联网上,网络语言正是在这种轻松肆意的环境中被创造出来,进而广泛传播。网络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工具,网络语言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当你打电话给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时,一句“亲”迅速拉近了距离,如若不是网络语言给予了这样的环境,生生地叫“亲”,恐怕很多人难以接受。还有很多网络语言被用在现实生活中,比如缓解尴尬的“呵呵”,形容意见不合、不想再继续说下去的“再见”,不想被人打扰时说的“我想静静”等,这些语言被人们在生活中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日常人际交往的语言环境。
3)网络语言会误导视听。除了积极的一面,“网络语言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很大,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或者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一些不存在、编造的事情在网络上传播,对当事人造成很大影响。关于“袁姗姗滚出娱乐圈”“优衣库试衣间”等一系列事件中,一些网友就是疯狂的转发和谩骂,不顾及道德底线和影响。但事实证明,很多侵犯名誉性的网络行为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当一个虚假消息被转播多次后,发布者与转发人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网络暴力,似乎离自己很远,但是,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制止网络暴力,实名制是一种法律手段,但是在网络生活中,每个人都要自觉抵制。
4 网络语言的未来会如何
网络语言与网络共生共荣,依靠网络强大的传播力,网络语言就会不断地发展下去。
第一,创新发展。网络技术、软件等更新速度很快,随之产生的各种语境不断变化,网络语言必须随之创新,才能适应网民交流的需求。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如“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工匠精神”“一言不合就××”“蓝瘦香菇”等网络热词,都是来源于新闻热点事件,并经过网民加工,最终在网络中流行开来。
第二,优劣并存。有人说,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语言也是如此,有些网络语言是健康向上、曲尽其妙的,比如“萌萌哒”“点赞”“亲”“逆袭”“朝阳群众”等,既能表达意义,又充满善良和爱意。但有些网络词语却相反,如“mdzz”“一脸懵逼”“go die”等,这些不健康的网络热词多起源于游戏中,慢慢转移为网络社交用语,这样的网络热词带坏了小孩,污染了语言文化,应遏制其发展。
网络语言已经深深地渗入到人们的生活里,成为中华民族汉语的一部分,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汉语言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谁也阻止不了它向前的腳步。我们唯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包容的心态接纳它,发展它,就像接受“喜大普奔”进入新华词典一样,与时俱进,才能让中华民族的汉语言永不落伍,一直走在新时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