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汉字魔力”

2017-05-24刘风乐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4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书法

摘 要:汉字的形成与演变和中国的大众心理、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与世界其他文字相比,它还具有独特功能和神奇力量,拥有“汉字魔力”。“汉字魔力”指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汉字对人产生的吸引力,以及人们对其所赋予的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汉字文化与中国的历史、艺术、经济、习俗等密切相关。主要从神灵崇拜、生活习俗、姓名文化、书法艺术、汉字文化圈等方面进行探讨“汉字魔力”问题。

关键词:汉字魔力 社会文化 书法 汉字文化圈

汉字作为文字的一种,其根本性质是对语言的再编码,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和视觉符号。它具有文字的基本功能,比如,使语言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以保存,扩大交流,传递信息等。由于汉字的形成与演变和中国的大众心理、社会发展、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与世界其他文字相比,它还具有独特功能和神奇力量,拥有汉字魔力。

一、“汉字魔力”的定义及性质

对于“魔力”一词,不同的字典对其有不同的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其释义为“使人爱好、沉迷的吸引力。”《汉语大词典(第十二卷)》中,“魔力”一词有两个义项:“佛教谓恶魔波旬破坏善事的力量”和“神奇的力量”。通过对“魔力”一词的考证,本文认为,“汉字魔力”可理解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汉字对人产生的吸引力,以及人们对其所赋予的超自然的神奇力量。

无论是在远古时代还是在近代社会,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人们都希望美好的心愿有所寄托并能够实现,希望能够预知未来,躲避灾祸,化险为夷。汉字成了这种心理的寄托之一,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书写工具的变革,汉字形体也随着发生演变。人们在汉字形体的基础上不断融入对“美”的追求。汉字不仅具有社会公用性,还具有了艺术审美性,形成辉煌灿烂的书法艺术。在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交流的过程中,汉字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汉字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二、汉字与神灵崇拜

汉字的起源与巫史文化密切相关。何九盈在《汉字文化学》中曾提出“巫史是文字的创始者”一说。[1]文字在古代的宗教仪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沟通人与神灵的凭证。这在汉民族的古文字——甲骨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内容主要是各种占卜记录,一般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商周时代的统治者非常迷信,占卜之风盛行。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要通过占卜探寻一下鬼神的旨意。征战会不会顺利,天会不会及时降雨,当年的农业收成好不好,国家会不会出现动荡等大事会占卜,甚至牙痛、耳鸣、做梦等生活琐事也会占卜。巫史常常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及应验情况刻在卜甲卜骨上。这些更为文字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文字起初主要由巫史所掌握,国家统治者及贵族成员才有机会接触到文字,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文字的尊贵崇高性。这种现象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字中也有所体现,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字。“东巴”是对巫史的尊称,意为“智者”。东巴文字多是由于纳西族的原始宗教——东巴教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起初主要由纳西族的巫史东巴掌握,多用于书写宗教典籍。彝文产生之初也主要用于宗教活动,为当时的宗教组织者“毕摩”掌握。

在神灵崇拜方面,汉字魔力不仅体现在汉字是沟通人与神灵的重要工具,还体现在造字者的“惊天地,泣鬼神”。“仓颉作书”在汉字起源中流传较广。汉人刘安所作的《淮南鸿烈解·卷八》道:“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2]《通鉴纪事本末前编·卷一》中有更为具体的记载:“仓帝史皇氏,姓侯冈,名颉,龙颜侈哆,四目灵光,上天作命使位百王宪,寔有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緑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圎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剏文字。”[3]依据各种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百姓为这位造字的祖师爷塑造神像,修建陵墓,立碑建廟,尊为“仓王”。仓颉的坟墓有多处,在陕西、山东、河南等地都有分布,这大致和他的活动范围有关。他的神像多似王者,高大尊贵,其特别之处是“双瞳四目”。这大概和社会心理有关。在百姓心中,神话中的“皇”“圣”都是生理有异于常人的“人”,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神农是牛头人身,舜的眼内有双瞳。百姓敬奉仓颉为神,不仅因为认为他是汉字的始祖,还希望得到他的保护庇佑。宋代汪應辰在《石林燕语辨》记载:“京帅百司胥吏,每至秋,必醵钱为賽神会,往往因醵饮终日。苏子美进奏院,会正坐此,余尝问其何神,曰‘苍王,盖以苍颉造字,故胥吏祖之。”[4]“胥吏”多指在官府中负责文书的人。他们整天与文字打交道,抄抄写写,一丝不苟,不敢懈怠,一旦出错,后果担当不起。胥吏酬钱来组织举办赛神会,多祈求仓颉的保佑。

三、汉字与生活民俗

在生活民俗方面,“汉字魔力”主要通过汉字的音和义表现出来。仔细观察,在各种传说和世俗仪式中,不难发现汉字展现出来的神奇力量。新年之际,家家户户特别是北方地区都有贴“福”字的习俗,一张张“福”字贴在家中,来年的福气似乎也随着聚到了家里。有的故意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在闽南地区,还有在米缸、谷仓上贴“春”字的习俗。在闽南方言中,“春”与“剩”(有余)的音相同。贴“春”字是希望年年有余。除了贴“福”字、“春”字,当然还有春联。“庆三阳开泰,喜万象更新”“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八方财富八方景,十里春风十里街”等,其中多“泰”“丰”“新”“喜”等吉利祥和的字,将这些字写入春联,贴在门窗外,有来年大吉大利的意味。

在结婚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在喜床上洒满红枣、花生、桂圆、栗子,“枣”取“早”音,花生的“生”取“生产、孕育”意,桂圆取“贵”字,栗子取“子”字,四字联合,意为“早生贵子”。喜宴上的“四鲜果”——福桔、寿桃、荸荠、青梅,也分别从这四件物品中取其中一个字,有“福寿齐眉”之意。在新郎、新娘拜过堂之后,通往新房的路上要铺麻袋,新娘要踩着麻袋进洞房。用麻袋铺地是因为“袋”同音“代”,谓之“传代”。在扬州婚俗中,新房对外的窗户要用红纸糊上,让孩子拿着红筷子将窗纸戳破,“筷子”与“快子”同音,意为“快生贵子”。

在大众心理上,除了含有吉祥意思的字具有给人带来好运的能力,就连与字同音的事物也能满足人们的心愿。

四、汉字与姓名文化

每个孩子的诞生代表着一个新生命的开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富贵平安,这种心理体现在姓名的择字上。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早已超过了汉字本身的意义范畴,它与天干、地支、阴阳、八卦等相联系,形成姓名文化。我国的姓名文化历史悠久,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密切相关。中国人注重传宗接代、家族兴旺,所以现存许多家谱、族谱,每代人的名字都有严格的字辈规定,字辈用字一经确定,后裔必须依此用字,一代一字,世代分明,不可随意更改。字辈中的“字”既有利于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也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家族的亲和力与向心力。

取名时,人们常常把姓名中的字与性格、健康、事业、情感等联系,使汉字形成“姓名暗示力”。好名字要选好字义。“永富”“福禄”“福祥”“大福”等,含有富贵福禄之意,“淑、贤、娴、静、琬、巧、慧、雅”等,含有贤淑文雅之意。好名字还讲究“音美”,叫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感,重视谐音。在清同治年间的科考中,江苏贡生王国钧的试卷优秀,主考官将其上呈时,孝钦皇太后大怒。“王国钧”与“亡国君”音同,结果王国钧被贬至三甲,派到安徽作知县。

姓名文化将文字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相结合,涉及人文学、社会学、声韵学等众多学科。姓名不再仅仅是几个汉字的简单组合,还体现了人们的心愿、祝福、追求等,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字都难以做到的。

五、汉字与书法艺术

汉字的形体多种多样,有落落珠玉的石鼓文,浑厚古秀的隶书,端庄严整的楷书,飘逸俊秀的行书,浑然超脱的草书等。人们在汉字书写中,融入对“美”的追求,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重在表现意趣和情感。汉字不仅具有一定的形式美,还表现出独特的内蕴美,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形成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表达哀乐,彰显志愿。翻飞的线条笔画,跳跃飞扬的字形,彰显着强烈的情感。唐代安史之乱中,颜真卿的侄子不幸牺牲。他非常难过,将自己的悲痛、哀伤表现在笔端,血、泪溶于文中,留下艺术珍品《寄侄稿》。刘熙载在《艺概·卷五》中提出了“写字者,写志也”[5]的观点。他将“写志”作为书法的宗旨,认为书法是书法家品质人格的写照。“字如其人”,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气质,什么样的品格,写出什么样的字。我们可以从汉字的书写中看出艺术家的精神追求,或是淡远深邃,或是自由无束,或是冷静深沉,或是心纳万物。汉字实现了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完美统一。随着历史的发展,书法向着更为广阔的领域推进。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网》道:“书启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阳阴既生,形气立矣。”[6]这是书法涉及到自然哲学领域。王钦若在《册府元龟·卷八百六十一》中提到:“或時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观者以讐酒讨钱,足而灭之。”[7]这是书法进入到商品经济领域。

书法的内涵丰富,意蕴哲学、情感、个性、意境、经济等,令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因此,好的书法作品历来备受人们追捧。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非凡,被尊为“书圣”。他的书法气势雄浑,清新飘逸,后人视之贵比金玉。唐太宗特别喜欢他的书法,悬重金募集。关于王羲之的墨迹,无论真伪,他都收集起来,再命虞世南、诸遂良仔细鉴别,将真迹藏于御府,选取群臣中擅长书法的人进行临摹,赏赐给近亲、功臣。他临死之前,特颁遗命,将《兰亭序》真迹陪葬到昭陵。

人们对书法的痴迷,正是汉字的魔力所在。几千年来,汉字的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吸引着世人不断攀登更高的艺术之峰。

六、“汉字文化圈”

德国的格雷布内尔和奥地利的施密特曾提出“文化圈”理论,认为全人类的文化由少数的几个中心地区产生,然后向外扩展,不断影响周围的国家,形成文化圈。法国学者汪德迈提出“汉字文化圈”,对受汉字所影响的中国邻近国家,如朝鲜、日本、韩国、越南等区域的文化特征进行概述。他认为汉字文化圈的内在凝聚力与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力量不同,而且与拉丁语系或盎格鲁——撒克逊语系的凝聚力也不同,因为这两种语系中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是由共同的母语派生发展而来。他强调,在汉字文化圈这个广大的区域范围中,内在凝聚力是产生于中国,通用于邻国的汉字。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两国交流甚早。日本本无民族文字,使用纯汉字长达500年。日本人不断向中国学习,后来才慢慢出现日本文字。“假名”意为假借汉字,“假”是假借的意思,“名”就是指汉字。假名是在汉语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才形成的一种汉字型文字。成书于公元759年的《万叶集》是日本的“和歌”集,标志着日本借用汉字书写日语的成熟。现代日文是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以及模仿中國汉字自造文字的综合体。时至今日,汉字在日本文字中仍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河野六郎在《文字论》中提到“汉字实在是个非常精确的单位”“任何别的文字都比不上它”。《角川国语词典》收录日语词汇60218个,其中汉语借词33143个,占词汇总数的55%。1981年,文部省颁布的《常用汉字表》有1945个,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和日本一样,朝鲜半岛起初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随着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约在公元7世纪时,汉字在朝鲜半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汉字研究整理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朝鲜语史称之为“吏读”,相传由学者薛聪创制。为了适应朝鲜语,汉字被加以改造,有的只借汉字的音,不借汉字的义,多用于标志人名地名等,称为“借音”;有的只借汉字的义,不借汉字的音,称之为“借义”。朝鲜人还模仿汉字的造字原理自创了一些汉字,成为“国字”。1945年,朝鲜半岛分裂成两个国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同年,朝鲜废除汉字,韩国继续使用汉字谚文混合体。

中国的南方邻国越南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汉字,正式文字一般都是汉语文字,直到1885年,汉字才被废除,拼音文字成为唯一的文字。新加坡、马来西亚直到现在还把汉字作为国家的正式文字之一。汉字在国际大舞台上仍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这也是汉字魔力之所在。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8]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对中国汉字发出这样的感叹。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历经朝代的兴衰、政权的更迭、制度的改变、社会的变迁,“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依旧长在,那独特的魅力依旧令人着迷。这就是“汉字魔力”。

注释:

[1]《汉字文化学》第241页“文字起源于图画,文字起源于巫史,这是同一话题的两个侧面”“巫史是文字的创造者,所创造的‘文字原本就是‘图画。”

[2][汉]刘安撰,许慎注:《淮南鸿烈解·第八卷》(四部丛书景钞北宋本)。

[3][明]沈朝阳撰:《通鉴纪事本末前编·卷一》(明万历四十五年唐世济刻本)。

[4][宋]汪應辰著:《石林燕语辨·卷之五》(民国校刻儒学警悟本)。

[5][清]刘熙载著:《艺概·卷五》(清同治刻古桐书屋六种本)。

[6][明]汪砢玉著:《珊瑚纲·卷二十三上·法书题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宋]王欽若著:《册府元龜·卷八百六十一》(明刻初印本)。

[8]http://www.ccview.net/htm/xiandai/ygz/ygzsw007.htm。

(刘风乐 福建厦门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361005)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书法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诗书画苑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