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断肠音,浓浓淑真情
2017-05-24李海娇
摘 要:朱淑真,宋代杰出的女诗人、词人,与李清照“并称隽才”。其诗情感基调为忧愁怨恨;诗中选取意象亦精妙绝伦,如:梅、酒、竹、月、黄昏、楼阁等,无不饱含诗人的情感,蕴含一定的深层含义;其诗歌基本风格为抑郁悲凉、低沉哀婉,咏唱出一曲断肠之歌,创造了其个性化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朱淑真诗 忧愁怨恨 意象 艺术特征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人。“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1]“文章幽艳,才色清丽。”[2]“宋代闺秀,淑真、易安并称隽才”[3],然淑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其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者,悒悒抱恨而终”[4]。其作品集有《断肠诗集》和《断肠词》。
今观其诗,怀淑真情感基调之忧愁怨恨,品淑真诗歌意象之断肠与个性化,探淑真作品之艺术特征。
一、朱淑真诗歌的情感基调——“愁”“恨”“怨”:“断肠”之音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本是充满希望与美好的,而在诗人的眼中,“自入春来日日愁,惜花翻作为花羞。”(《春日杂书(其十)》)“若到旧家游冶处,只因满眼是春愁。”(《约游春不去》)日日充满着愁情,可以想象,诗人所经历的生活是何等的凄凉、惆怅,让其没有心情去享受春日的美好,而是慨然自叹。
“停针无语泪盈眸,不但伤春夏亦愁。”(《羞燕》)“窗外蛩吟解说秋,迢迢清夜忆前游。月华飞过西楼上,添得离人一段愁。”(《秋夜来书》)“自嗟老景光阴速,唯使佳时感怆多。更念鳏居憔悴客,映书无寐奈愁何?”(《对雪一律》)由这几首诗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四季都带着丝丝愁情,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诗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其“因匹偶非伦,勿遂素志,赋断肠集十卷,以自解郁郁不乐之恨”[5]。诗文为其最好的例证:“益悔风流多不足,始知恩爱是愁根。”(《秋夜牵情》)“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繁华种种成愁恨,最是西楼近夕阳。”(《伤别》)爱恨情愁,萦绕在诗人的心间,“生不幸,死亦不幸!”[6]“黄昏院落雨潇潇,独对孤灯恨气高。”“芭蕉叶上梧桐里,點点声声有断肠。”(《闷怀》)“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悲秋,作为古代的经典意象,传达出无数文人的忧思与愁怨,同样,淑真借秋景传真情,将其内心真实的一面呈现给读者。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诗人怀着忧愁怨恨之情,用断肠之音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深知“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又吟风。磨穿铁砚成何事,绣折金针却有功。”(《自责》)尽管诗题为自责,实为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对当时社会束缚女性,扼杀女性智慧的辛辣讽刺。
二、朱淑真诗歌中的意象——月、黄昏、梅、竹、楼阁、栏杆(阑干)、酒等
朱淑真的诗,内容丰富多样:有抒写个人情怀的,有描绘自然景物的,有反映田园农事的,有品评历史人物的。诗人大胆展示了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对真挚爱情的大胆歌唱,对不和谐婚姻的不满与抗争,对传统社会严禁的越礼行为的描写,对妇女传统生活方式的质疑以及对妇女生活狭小天地之外的广阔世界的浓厚兴趣,等等。
诗中意象,饱含作者之情,同时,又有深刻的内涵寓于其中。下文将选取其抒写个人情怀与描绘自然景物之诗的代表性意象进行简要赏析。
(一)月
“卷帘待明月,扶槛对西风。……几许旧时事,今宵与谁同!”(《独坐》)孤单、寂寞的一个人,倚着栏杆,面对秋景,只能“待明月”,诗人的心声有谁来听,曾经美好的旧时之事,今日只能空回忆,漫漫长夜,谁能与我共同度过,分享我心中的喜怒哀乐呢?无人陪同,难免黯然神伤。
“寂寂疏帘挂玉楼,楼头新月曲如钩。不许问我情深浅,钩动长天远水愁。”(《月》)寂寞的一个人,长期过着闺阁生活,独处玉楼,与月为伴。虽云莫问情之深浅,实则似天若水。天,难以企及的高度;水,难以看透其深度的。不难想象,诗人是多么无奈,多么期望得到心灵上的寄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朱淑真虽未曾有过李煜的经历,但宋代的理学亦将人们的思想,不合理制度的存在,尤其是男女权利的不平等,更让身为女儿身的诗人增添了那份幽怨与愁情。
(二)黄昏
“哭损双眸断尽肠,怕黄昏后到黄昏。更堪细雨新秋夜,一点残灯伴夜长。”(《秋夜有感》)虽有文章写到“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但心灵的窗户一旦被打碎,心如刀绞肠犹断,此种情感让女子如何承受?更何况是秋夜细雨黄昏之景?无疑增添了浓浓的愁情。
“黄昏院落雨潇潇,独对孤灯恨气高。针线懒拈肠自断,梧桐叶叶剪风刀。”(《闷怀》)雨中院落,独自一人,面对黄昏和幽暗的孤灯,心中的怨恨渐渐加深,无心做女工,只见得梧桐似剪刀,无情地飘摇,让人断肠。“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面对秋雨,独自观黄昏之景,夜伴残灯,愁情愈发浓厚,不觉有断肠之感。
(三)梅
诗人借助于不同情态的梅,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格。
“梅花枝上雪初融,一夜高风激转东。”(《立春前一日》)“雪从庾岭梅中尽,春向隋堤柳上来。多少园林正萧条,纷纷争逐趁时开。”(《新春二绝》)春雪初融,映日梅花是清秀、富丽与妩媚的,与挺拔婀娜的柳为伴,色彩相映成趣,给人以绘画之美感。“争逐”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体现了诗人对于美的渴望、向往与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早春之梅,作为春的使者,将春天的气息带给人间,是诗人美好理想的寄托。
“只有宫娃无一事,每将施额斗妆匀。”(《梅花二首(其一)》)“酷爱清香折一枝,故簪香髻蓦思维。”(《秋夜牵情六首(其五)》)这是朱淑真的梅妆诗,表现了闺阁女性的爱美之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梅花恣逞春情性,不管风姨号令严。”(《雪二首(其一)》)这是处于风雨中的梅花,融入了诗人风雨飘摇般的生命体验,她是勇敢的反抗者,追求着人类的美好,与相悖势力进行顽强的抗争。
“庾岭腊梅寒散乱,章台风柳絮萦回。”(《咏雪》)腊梅,傲霜雪、斗奇寒,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具备坚韧的品格,超凡脱俗,象征着诗人高洁的情操。
“明窗莹几净无尘,月映幽窗夜色新。惟有梅花无限意,射人又放一枝春。”(《冬日梅窗书事四首(其一)》)静谧的月夜,梅花带来春的气息,融情于景,诗人有着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借皓月之梅,再现其纯洁高尚的审美情趣与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四)竹
“劲直忠臣节,孤高烈女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直竹》)清代郑板桥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题竹石》)从两首诗中不难发现,竹所具有的劲直挺拔的形象与斗雪傲霜、坚不可摧的精神。
孤高无畏,烈女之心,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松、竹、梅——“岁寒三友”,梅、竹在淑真的诗中均有所体现,可见,诗人内心世界除了闺阁中的忧愁哀怨,还有坚强无畏、孤高圣洁的一面。那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与控诉,是诗人的心声。
(五)楼阁、栏杆(阑干)
“独自凭栏无个事,水风凉处读文书。”(《夏日游水阁》)这首诗中,诗人凭栏,与文、书为伴,虽有美好之感,但“独”字亦反映出诗人的孤寂,正如其词所说:“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减字木兰花·春怨》)淑真唱出了心中的孤寂之音,愁病交加,更加让人怜惜。楼阁之中,诗人度过一生。
“高楼惆怅凭栏久,心逐白云南向浮。”(《春日书怀》)独居高楼,心怀惆怅之情,身在此而心在彼,追寻美好的梦想,却又如云般飘渺。栏杆,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征着不合理的礼教的束缚,它限制了诗人的生活,使诗人不免会有惆怅与慨叹之感。
(六)酒
朱淑真的一生,是诗的一生,是梦的一生。“酒”这一意象,可以看出她对青春生命的珍惜与韶华易逝的感伤。
“消破旧愁凭酒盏,去除新恨赖诗篇。”(《春霁》)“殢滞酒杯消旧恨,禁持诗句遣新愁。”(《诉春》)诗与酒紧密相连,二者皆为诗人的最爱,似友人一般,诗人可以在诗中倾诉内心的不快,通过饮酒来排解心中的愁情。此时的酒为残酒,似苦酒。伴随着诗人的心路历程,“酒”生动体现了诗人酸甜苦辣的情绪体验。
“牵情自觉诗豪健,痛饮唯觉酒力微。穷日追欢欢不足,恨无为计锁斜辉。”(《春园小宴》)美酒是朱淑真青春激情勃发的催化剂。酒中虽有淡淡的苦涩,但在春天里,诗人用美酒挥洒着青春生命的芬芳,展现着青春生命的活力。
酒,文人墨客常咏之物:陶渊明采菊东篱,悠然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见,淑真的至真至上之情,由酒而激发,体现了其冲破世俗羁绊后所特有的非凡创造力。
此外,诗中多次提到“东君”,如“东君负我春三月,我负东君三月春。”(《问春古律》)“东君若也怜孤独,莫使韶光便似秋。”(《诉春》)“玲珑巧蹙紫罗囊,今得东君著意妆。”(《瑞香》)可见,东君,似诗人的男友,诗人的精神寄托,渴望“东君”能够爱自己,同时,“女为悦己者容”,诗人亦如此,只可惜,诗人一生未遇到知心至爱之人,只能于深闺中以诗传情,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以此方式传达,这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今日来看,尤感不平!
三、朱淑真诗歌的艺术特征
朱淑真诗,最为显著的特色,即为:物我合一,寄情于景。与此同时,其诗歌的艺术特征大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凄怆悲苦
诗人笔下,四季充满着愁情。春日愁:“自如春来日日愁,惜花翻作为花羞。”(《春日杂书十首(其十)》)夏日愁:“停针无语泪盈眸,不但伤春夏亦愁。”(《羞燕》)秋日愁:“桃花脸上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新秋》)冬日愁:“题诗欲排闷,对景倍悲伤。”(《初冬书怀》)。
同时,观其诗,愁情无处不在。见落花之伤感:“眼底落花千万点,脸边新泪两三行。”(《恨春五首(其五)》)听雨声之忧愁:“鸣窗各听芭蕉雨,一叶中藏万斛愁。”(《秋夜闻雨三首(其三)》)登楼阁之感伤:“夕阳楼上望,独倚泪偷流。”(《秋楼晚望》)不仅如此,诗人的愁情也由美景而生:“繁华种种成愁恨”,“良辰美景俱成恨”。
故陈廷焯评淑真诗词曰:“凄婉,得五代人神髓。”(《大雅集》)朱惟公说:“语颇哀婉,意各有指。”(《朱淑真断肠诗词序》)
(二)含蓄委婉
“临姬约我踏青游,强拂愁眉下小楼。去户欲行还自省,也知憔悴见人羞。”“少年意思懒能愁,爱好心情一向休。若到旧家游冶处,只应满眼是春愁。”(《约游春不去二首》)踏青游玩,本是乐事,可在诗人那里,有着难言之隐,心中的愁情无法排解,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首诗暗含幽怨,第三句中暗示诗人不愿到“旧家游冶处”,而缘由却一字未提,可见,触景伤情,这里一定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牵起作者的愁情。(《名媛诗归》)评此诗说:“少年二句,幽恨之极,直欲自废,此处殊不堪言。”
可见,淑真的真实情感寓于所写景物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清新婉丽,蓄思含情”(《魏仲恭·断肠诗集序》)。
(三)纤秾细腻
“一痕雨过湿秋光,纨扇初抛自有凉。雾影乍随山影薄,蛩声偏接漏声长。”(《早秋》)这首诗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描写都十分细致,借景抒情,在读者眼前形成一幅清新的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
综观淑真诗,春夏秋冬之景,无不精心描绘,体味诗歌意象所创造的意境之美,感受其中传达的深情。
(四)景物情化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7]淑真笔下的诗,创造的多为有我之境,寄情于景,使景物有着人物般的感情,通人性、懂人情,给予诗人以心灵上的寄托。如:“江风也似知人意,密递清香到室中。”(《咏梅》)风解愁情,梅花的清香打破了诗人孤寂的心情。“莫做寻常看,嫦娥亦解愁。”(《中秋》)月的通人性,于此诗中有所体现。故孙寿斋赞赏说:“朱淑真禀嘲风咏月之才,负《阳春》《白雪》之句,凡触物而思,因时而感,形诸歌咏,见于词章,顷刻立就,一唱三叹,听之者多,和之者少,可谓出辞之标格矣!”(《断肠诗集后序》)
此外,淑真之诗也有豪迈之作,如“帘外有山千万叠,醉眸浑作怒涛看”“何当拨去闲云雾,放出光辉万里清”。
但淑真诗的主体风格依然围绕“断肠”二字,多感伤、愁怨之诗篇。
“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尔。”敢于向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传统礼教抗争,是朱淑真的个性使然,虽多闺阁愁怨,亦有豪放之作。断肠之音,余音犹在。
注释:
[1]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十六)。
[2]钟惺:《名媛诗归》(卷十九),明刊本。
[3]许玉缘:《校补<断肠词>序》。
[4]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
[5]田艺蘅:《纪略》。
[6]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7]王国维:《人间词话》。
参考文献:
[1][宋]朱淑真.断肠诗词[M].长春:长春古籍出版社,1983.
[2][宋]朱淑真.朱淑真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苏者聪.宋代女性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蔡荷芳.朱淑真诗词意象的女性意识[J].铜陵学院学报,2007,(3).
(李海娇 黑龙江省庆安县第一中学 15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