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动中华匾额申遗

2017-05-24社会科学界

北京观察 2017年5期
关键词:匾额中华历史

文 社会科学界

启动中华匾额申遗

文 社会科学界

匾额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优秀匾额集中国历史之思想、制度、艺术、文化精华于一身,在民族成长进程中,曾对社会生活广泛发挥主流价值观教化的正能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用历史文明硕果教化社会、立德树人。首都北京作为匾额文化高地,对此应主动有所担当,尽快启动中华匾额申遗程序,以振兴优秀匾额文化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目前,历经时代变迁,匾额文化衰微,识匾、懂匾、存匾者大大减少,残存的历史匾额多碎片状存在于文物建筑、博物馆单位、部分收藏者。新的制匾挂匾于公共设施、文化机构或居民家庭已不多见,曾经遍布城乡的匾额文化,已淡出民众日常生活。

古都北京保有相对丰厚的匾额资源基础,紫禁城、颐和园、国子监等文物建筑群,国博、军博、首博等文化机构以及收藏爱好者,保管着有规模量级、达经典品级的历史匾额。仅位于朝阳区的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便有600多件珍贵展品藏品,在通州区县书院收管着3500多面来自南方多省城乡的旧匾。社会上还散存领袖字迹匾,如北京大学、毛主席纪念堂;著名文人匾,如中山公园里郭沫若题“保卫和平”,赵朴初题“来今雨轩”;品牌商家名匾,如同仁堂、荣宝斋、清秘阁。

首都北京还有着再塑匾额文化形象和功能的资源优势。云集权威国学研究人才和机构,可产生代表国内、引导东南亚的“匾额学”成果;拥有强大的教育传播力量,可根据匾额文化内容讲好中国故事,面向青少年和国际人群传播中华文明;还有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可通过创意化产品与服务,将匾额文化活化为社会文化新风尚;如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将加速匾额文化振兴,带动楹联、民谚、谜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振。

建议尽快启动中华匾额申遗程序。可配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倡导,携手东亚、东南亚多国联合申遗,提升中华匾额文化所代表的东方文明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文化和文物部门协调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摸清历史匾额家底与现状,制定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历史匾额的专项规划。

第三、采用项目管理方式,组建工作团队,由社会科学界、史学与国学高校团队,以研究教学等方式参与历史匾额的整理考证工作,为“匾额学”的发展夯实基础。占据国际匾额学术领域高地,发挥首都北京的引领作用,开办国际性的学术论坛会展。

第四、精选优秀名人匾文楹联,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运作,形成有情感特色和时尚魅力的“中国故事”产品与服务,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市场。吸引研究收藏制作书法等有志者,学习传承开发匾额文化服务业,激活壮大新时期中华匾额文化消费市场。

责任编辑 郭隆 实习编辑 秦焕钧

猜你喜欢

匾额中华历史
天安门匾额“消失”之谜
弘扬传承匾额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看见了什么?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