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理据性

2017-05-23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理据性多义历时

孙 娟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郑州,450001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理据性

孙 娟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郑州,450001

为揭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间相互关联的理据性,进一步说明认知因素在词汇多个义项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范畴化、隐喻和转喻三个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发现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历时发展和共时发展的结果。从词义的历时角度看,新词义是在原型词义的基础上,通过范畴化、隐喻和转喻这些认知方式衍生而来;从词义的共时角度看,一个词形对应多个相关联的意义,这些词义以连锁状和辐射状的方式构成一个词的语义范畴。

一词多义;认知理据性;范畴化;隐喻;转喻

1 问题的提出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Taylor认为,一词多义是一个单一的言语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亲密相关意义的聚合[1]99。从认知视角而言,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历时发展和共时发展的结果,各个义项是人类与外界的持续互动并通过认知方式对其加工的结果。这些义项之间相互关联,以一个原型义为中心构成这个词的语义范畴。前人用多个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多角度分析,如认知识解角度[2]和原型范畴理论[3]等理论来分析多义项的产生;也分析多义词的词义范畴的内部联系,如Lakoff以“over”为例说明多义词的词形与其中心义之间是任意的,而与其他衍生义之间是有理据的[4]460-461。林正军则认为多义词的词形与任意一词义间的关系都是任意的,理据性只存在于多义词的词义项之间[5]。束定芳指出,一词多义是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结果,对其研究应采取共识与历时相结合的视角[6]。多个义项逐个出现,体现了词汇的历时发展,从共时角度看,一个词汇形式拥有多个义项。本文从范畴化、隐喻、和转喻三个角度系统地阐释多个词义的历时衍生过程以及多个共时词义构成语义范畴的模式,有助于揭示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理据性。

2 范畴化与一词多义的演变

范畴化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众多事物根据其相似点或不同处进行分类的过程[7-8]。范畴化形成一个范畴,一个词的多个义项的形成源于人类在体验外界过程中将其范畴化,最终组成了该词的词义范畴。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哲学(embodiment philosophy)认为,一个词的词义范畴里,最先范畴化出来的词义,一般属于该词的常用义、中心义,作为该词的原型义,在该词的词义范畴里处于中心位置,其他义项靠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与原型义项构成该词的词义范畴。有些义项与原型义项相似度高,称为常用义项,在其词义范畴里处于中心位置,反之则是该词的边缘义项。以“climb”为例进行阐释。

例1 The boys climbed over the wall.(那些男孩爬过了那堵墙。)

例2 The car slowly climbed the hill.(汽车缓慢地爬上了山坡。)

例3 The plane climbed to 30,000 feet.(飞机上升到30,000英尺。)

例4 The dollar has been climbing all week.(整个星期美元一直在升值。)

例5 John climbed out of his clothes.(约翰脱掉了衣服。)

上述例句中“climb”的意义分别是攀爬、爬、上升、上涨、脱掉,其中例1中“climb”的意义是该词的原型义,“人类或四足动物从低处向高处的爬动,而且两个物体之间是相接触的,整个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9]。例2中“climb”的意义是“低处向高处动,两物体接触,过程付出一定的努力”,虽然失去了“有生主体”这一特征,但与原型义项高度相似。例3中“climb”的意义是“低处向高处爬动且付出一定的努力”,失去了“有生主体和两实物体相接触”的特征,与原型义部分相似。例4中“climb”的意义只有“从低处向高处爬动”原型义项的这一个特征,其主语“price”本是个抽象概念被隐喻成“有生主体”,而且由空间域的纵向运动转到了数量域的变化 。例5中“climb”(脱掉)的意义是基于原型义项“低处向高处移动”的这一特征通过联想而来。因此,“climb”在例1~5的5个义项中,例2的义项与原型义项相似度最高,是其常用义项;例5的义项与原型义项差别最大,是其边缘义项,比较少见。

从范畴化理论角度,多个认知语言学家建立了不同的模型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阐释。Taylor用“意义链(meaning chain)”来描述一个词的词义范畴里各个成员的联系,相邻的两个词义拥有的相同特征最多,二者的语义距离(semantic distance)也相对较近,可图示为:A→B→C→D……词义B、词义C、词义D……以连锁(concatenation)形式由中心词义(词义A)逐步延伸而来,其中A与B的相同特征最多或类似度最高,但和C、D的相同特征依次递减[1]199。上述示例中“climb”的义项可表示为:“例1攀爬(原型)→例2爬→例3上升→例4上涨→例5脱掉”。

Lakoff认为一词多义是一个以原型为基础的范畴化过程的特例,以“辐射范畴(radial category)”进行说明[4]289,即多个意义围绕一个原型意义组织在一起,典型意义离原型义距离近,非典型义离原型义距离远,最终形成一个“辐射形网络配置(radiating lattice configuration)”储存在大脑中。词义的辐射形网络中的每个节点指代一个词义,同时也能作为新词义出现的起点,如图1所示。

图1 词义范畴的散射点阵图

将上述例句中“climb”的各个义项按图2可表示如下。

图2 climb的词义范畴辐射图

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词的多个意义是人类与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以原型为基础,不断范畴化的历时结果,最终投射到共时层面,构成一个词的语义范畴。林正军等[5]例示了一词多义的衍化示意图(图3)。

图3 一词多义的衍化示意图

范畴化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处于不断变化中,即人们对外界的不断体验又会反过来促使人们更新对世界的认识。一个词的词义范畴里,会出现新的义项,或原有词义的消失,也可能出现原型词义的变换。比如“gay”在《英汉大词典》里的最初原型义“欢快的”,其“同性恋者”的义项标有〈美俚〉标签,但“gay”现在的核心意义“同性恋者”,而“欢快的”这个义项被贴上了“旧”的标签[10]。

3 隐喻、转喻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Lakoff等指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两种普遍的认知思维方式[11]。域是区分二者的关键,隐喻基于两个认知域间的相似性(similarities),对目标域的理解要以源域为参照点。转喻则建立在同一认知域中两个元素的邻近性(contiguity)上,借突显的元素指代不突显的元素,以达到理解后者的效果。林正军等[5]指出:“从历时的角度看,衍生词义与其源词义(source meaning)之间存在理据性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两大认知手段实现。”

3.1 隐喻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Ullmann[12]认为隐喻是词义产生变化的主要理据,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多义词有本义和延伸义,其本义往往是具体的,人们最先感知出来的,而延伸义则是人们在本义的基础上进行隐喻思维的结果。如“the heart of the city”是在人们感知具体的“heart”在“人类自身身体”这个源域中的位置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映射到“城市”目标域中,以助于理解较为抽象的“城市中心”位置和功能。

以“heart”在下列句子中的意义为例,进一步揭示多义项之间的隐喻联系。

例6 I could feel my heart pounding in my chest.(我能感觉到我的心在胸腔里剧烈的跳动着。)

例7 He returned with a broken heart.(他心情沉重地回来了。)

例8 The heart of the problem.(问题的核心。)

例9 A quiet hotel hotel in the very heart of the city.(一家位于城市中心的安静的旅馆。)

例10 The words“I Love You”were written inside a big red heart.(“我爱你”这几个写在一个大红心里。)

例6中“heart”的意义处于词典中其意义范畴的第一位,是人类最先、最直接体验到的意义,属于原型意义,剩余义项则是由隐喻扩展而来。人类最先认识自身“heart”的位置、功能、颜色和形状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意象图式,如“HEART IS CENTRE OF STH(心处于物体的中心),HEART IS FEELING AND EMOTION(心代表感觉和情感),HEA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STH(心是事物的核心点)和HEART IS LOVE(心代表爱意)”。在不断认识周围环境的过程中,人类会使用所形成的相关意象图式去理解相对抽象的、难以感知的相似概念域。在实现“heart”跨概念域的表达过程中,“heart”的隐喻延伸义也就随之产生。

例7和例8中“heart”的隐喻拓展意义分别来自“HEART IS FEELING AND EMOTION(心代表感觉和情感)”和“HEART IS THE MOST IMPORTANTPARTOF STH(心是事物的核心点)”。根据人体“心”的感觉和“心”在人体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得到“heart”的隐喻延伸义项,而且将无形的“心情” 和抽象的“问题”都被隐喻成有形的实体。此外,基于“HEART IS FEELING AND EMOTION(心是感觉和情感)”这一意象,通过隐喻延生了许多表示“情感(emotion)”的词,如heartache(痛心)、heart-break(心碎)、heart-broken(心碎的)、heart-burn(胃灼热,烧心)、heart-felt(衷心的,真诚的)、heartless(无情的,狠心的)、heart-rending(令人悲痛的)、heart-sick(悲痛)、heart-stopping(令人非常兴奋的或十分担忧的)、heart-warming(使人幸福愉快的)。“heart”在例9中的意义“中心”来自于“HEART IS CENTRE OF SHT(心处于物体的中心)”,源于体验了人体“心”的具体位置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象图式。把感知具体源域“心在人体中的位置”经认知加工形成的意象(CENTRE OF STH)映射到“旅馆在城市中的相对位置”的模糊目标域,以帮助人们了解旅馆在城市里的具体位置。同样,由此意图式延伸而来的“heart”复合词有“heart-land(腹地)”和“heart-wood(树木的心材)”等。例10中“heart”的意义源于“HEART IS LOVE(心代表爱意)”,表达是一种情感,在此意象图式基础上形成的词如“sweetheart”。

隐喻表达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随之产生的新义项就会被固化成该词的一个义项,单一意义的词也就变成了多义词,在以后的使用中就不会再引起认知关系的变化,如人们直接使用“heart”在例6例10中的表达,而不会考虑这些词义如何由隐喻而来。隐喻能使旧词获新意,出现语义增容(semantic augmentation),也能使某些词的原有意义丢失,造成语义紧缩(semantic austerity),如“complicated”的原始意义“折叠在一起的”被其隐喻义“复杂的”完全取代[13]。

3.2 转喻与一词多义的演变

人类在不断接触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从认识人体自身开始,然后认识身边较常见、较具体的环境,最后再认识抽象的事物。在这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中,人类会基于已认识的事物与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二者联系,达到范畴化或概念化新事物,进而理解新事物的目的。在人们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中,总是先感知同一概念域内的,然后再进行跨概念域的理解。比如,“heart”由“心脏”转喻到“心情、情感”就遵循了事物的邻近原则,二者是基于“人体”这同一概念域,且延伸义基于“心”感官功能而来,进一步引申为“核心、要点”,映射到其他无形、抽象的概念域,是基于转喻的隐喻。

同隐喻一样,转喻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也具有动态性,进而会引起一个词词义范畴的扩大或缩小。由转喻实现词义延伸的方式有多种,可以由具体到抽象,如“bread”原指生活中一种具体的、常见的一种食物,通过转喻有了在“bread and butter”等表达中“生计”的意义。可以由抽象到具体,例如,“love”的基本义是“喜爱”,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通过转喻将此词义延伸为“爱人”,原来抽象的意义有了具体的指向。可以由部分到整体,例如,以“face”指代“person”和“wheels”指代“car”。也可以由整体到部分,如以“Shakespeare”指代“莎士比亚作品”。也可以由部分到部分,即“AGENT FOR ACTION(行动主体代具体行动)”,如“to butcher a cow”“to author a book”。这里的例子均属于人类凭借同一概念域中突显的元素去识解另一个不突显的元素,用一元素指代另一元素。

多义词的延伸义项除了以人类自身的认知顺序为理据进行转喻之外,词汇的转喻意义也可能来于偶然性。偶然事件使得两个不同范畴的词语之间建立了关联性,词义的转喻引申就具有了理据性,比如名人说的话做的事、影响力大的社会文化事件等都可能成为转体的来源。如“water-gate”延伸出“门”族词语、“9.11”指代“恐怖事件”、“APEC blue”延伸出“北京蓝”。

3.3 隐喻和转喻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隐喻和转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转喻比隐喻的认知操作更为基本,隐喻映射常以转喻为基础。Goossens创造“metaphtonymy”一词来形容隐喻与转喻在对外界认知处理过程中的结合作用[8]319。Taylor也指出“似乎所有的隐喻联系都可以看作植根于转喻之中”[1]139。多义词项的出现往往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如Evans等[8]321以“loud color”例示了转喻是隐喻意义构建的基础。在生活经验中,概念“LOUDNESS”与“COLOR”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性,找不到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相似处(similarities),无法直接进行两个域之间的系统映射(mapping)。要理解“loud color”中“loud”的隐喻义,首先要借助于转喻,即概念“LOUD”是“SOUND domain”里的一个子域(subdomain),称为“偏常声音”(DEVIANT SOUND)。偏常声音会引来“不自觉的注意(involuntary attention)”,从而建立起“偏常声音(loud/deviant sound )”与“吸引注意力(attraction attention)”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将“偏常声音(loud/deviant sound )”隐喻映射到“偏常颜色(loud/deviant color)”,以此来建立“偏常颜色”与“吸引注意力”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理解“loud color”中“loud”含义为 “大胆的、俗艳的、花哨的”。又如例6~10中“heart”一词的语义范畴形成,“情感、感觉、中心”等这些义项是在“心脏”这一概念域之内转喻而来的义项,而其“事物的要点、核心”等义项是在由“人体”这一具体源域向抽象、无形的“事物”目标域的映射结果。

4 结 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历时和共时发展的结果,历时角度揭示多个词义项出现的理据性,共时角度展示了一个词的词义范畴。本文从范畴化、隐喻、和转喻视角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理据性,即词的中心义最先被人类感知并进行认知加工的结果,人类在语言的历时发展过程中,以此中心义为基础,通过隐喻和转喻思维方式延伸出新的义项,再经过范畴化形成这个词的词义范畴。一个词的多个关联语义以辐射状和连锁状的方式构成该词的词义范畴。一个词的多个义项的出现源于人类对外界的持续互动与认识,同时现实世界的不断更新又会影响人类已有的认识,所以一个词的词义范畴也会随之而变。

[1]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

[2]莫丽红,白解红.英语基本味觉词“sweet”一词多义的认知识解[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35-140

[3]敖世翠.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508-510

[4]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林正军,杨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362-367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1

[7]Ungerer F,H 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34

[8]Evans V,Green 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g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9]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5

[10]王馥香.当代语言学与词典创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10

[11]Ullmann S.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Oxford:Basil Black-well,1962:123

[1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13]汪榕培,杨彬.高级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244

(责任编辑:胡永近)

2017-01-23

孙娟(1991-),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3.016

H031

A

1673-2006(2017)03-0057-04

猜你喜欢

理据性多义历时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从字形看汉字背后的文化和理据
中国人姓名的理据性分析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