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而得法 可见一斑
——小学品德课堂问题设计策略谈

2017-05-23倪丽华

辽宁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字课堂教师

◎倪丽华

问而得法 可见一斑
——小学品德课堂问题设计策略谈

◎倪丽华

基于小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小学品德课中的问题设计也需要分层:小学低段问题的设计切入口小,指向明确;小学中段问题的设计以渐进引导式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小学高段问题的设计开放度更高,延伸空间更大。所以,教师可根据不同年段、不同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合理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考采取不同策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

品德课堂;问题;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思想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使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所以,课堂需要精雕细琢,与时俱进。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问题的设计是否能达到目标的要求,课堂问题的设计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成为教师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也是突破重难点关键。

一些研究数据说明,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研究表明,70%~80%的问题只需要简单地回忆知识点,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回忆型问题;而只有20%~30%的问题要求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诸如澄清、扩展、归纳等,这类问题我们称之为思考型问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他们的分析、综合、整理、评价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一、预设性问题的设计策略

(一)预设式提问抓重点

在一次初小衔接展示课上,一位初中教师执教七年级《耕海牧鱼》一课,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分析日本为什么是一个传统的渔业国家。学生对这一开放式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头头是道。

生1:它的地理位置决定它的渔业十分发达,因为那儿是寒暖流交汇处,浮游生物多引来鱼群。

生2:因为它的海岸线特别长,有许多优良的港湾。

生3:日本的船业特别发达,所以捕鱼世代传承。

开放式问题最终达到教师目标预设的重点,使学生知道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一个渔业大国。

同样,在五年级《高峡出平湖》一课中,对于三峡大坝的结构建造,学生是完全陌生的。教师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了解。所有问题的设计都是在通过教师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师是这样问的:你们猜一猜这些结构叫什么?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呢?通过视频,学生发现泄洪闸的作用。这时,教师又问:那么专家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从上面的两个事例中,我们发现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让预设问题抓住教学重点,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突破课堂难点。教师为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了方法和步骤,问而得法,事半功倍。

(二)聚焦式提问破难点

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一课中,有关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聚焦于一个重点问题“民族文化的融合”,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出示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几个隶书字体。

师:同学们,看看这几个字,你们在哪儿见过?它是什么体?

生1:我看见过,钱上就有。

师:是的,书法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下面请大家拿出信封中的人民币,仔细瞧瞧,你找到了哪些文字?

学生分小组活动,研究探讨人民币上的文字。

师: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1:我看到了有些歪歪扭扭的文字。

生2:我看到了一些蒙古文,上次我去草原旅游时,就看到过,和这个有点像。

生3:我觉得这里有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但我不知道是哪几个民族。

师:是的,你们很会观察与发现,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生1:藏族的我看见过,是右上角的。

生2:蒙古文是左上角的。

师:还有两种我们不太认识,那我们通过网络去查找一下吧。

四个小组通过电子书包查找人民币上少数民族的文字。

生1:老师,我知道另外两种是维吾尔文和壮文。

师:那我们为什么在人民币上放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呢?

生1:因为钱是每个人都要用的,放上这些文字可以让少数民族也看得懂。

生2:这四个少数民族人数比较多,所以要放他们的文字。

生3:我想应该是为了统一吧,我们不能只放汉族文字,也应该尊重少数民族吧!

师:是的,下面我们再一起走进其他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字。(播放视频)这是我们56个民族统一使用的货币,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所以,国家在设计人民币的时候就想到56个民族就是一家人。

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如果将问题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显得无痕。在这次教学中,所有的问题都聚焦在汉族文字与少数民族文字上,不管是教师的引导,还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都围绕一个问题,展集中一个点。所以,聚焦式的问题以小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的发展,并解决问题。

二、生成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堂好课应该是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所以,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每次上完课,我们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因为预设的知识我们都能抓到,但生成的知识往往会转瞬即逝。

(一)渐进式提问促生成

《劳动成果要珍惜》教学片断: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了解劳动者背后的辛劳,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了一组环卫工人起早贪黑的工作画面,最后画面定格在满是鞭炮屑的元宵节。图片已无声地将这个行业的艰辛呈现在学生眼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又给他们增加了多少工作量?

师:算一算,你家每天要生产多少垃圾?我们算5斤左右,那么一个楼里的住户要产生多少垃圾?

生:12×5=60斤。

师:一幢楼呢?

生:60×3=180斤。

师:一个小区呢?据老师调查,我们一个小区就只有一个环卫工人。我特地去数了一下,总共有10幢楼,他一天要处理多少垃圾?

生:180×10=1800斤。

师:仅元宵节一晚,桐乡和环卫工人连夜清理出了200多吨垃圾。算到这儿,你们想说些什么?

生1:平时我看到环卫工人的工作,知道他们很辛苦,但没有想到我们产生的垃圾竟然这么多。

生2: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学会垃圾分类,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劳动量。

生3:他们太辛苦了,但有些人还是只管自己,放那多么的鞭炮,我们过年应该少放一点。

……

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不断渐进、层层叠加,激起了学生切身的体验。当学生计算着一组又一组数字时,数字由小变大,单位由轻变重,他们真正体会这份劳动背后的内涵。这样的追问有新的生成点,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品德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美国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曾经说过,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越是有动力,也越能积极地与这一过程合作。

(二)启发式提问促全面

孔子《论语·述而》中讲到孔子的启发教育之道。“不愤不启”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不悱不发”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启发式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当今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脉相承,可以更好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学片断:

课堂上,在看过中国需要国外商品和美国妈妈不使用中国商品的实验后,学生发现中国和世界联结在一起,同样世界更需要中国的加入与参与。

师:老师手中有一块德芙巧克力,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品牌吗?

生:它是美国品牌。

师:是的,它是美国品牌。但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它的生产商。

生1:爱芬食品(嘉兴)有限公司,地址是浙江省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中心。

生:啊……

师:为什么啊?

生:……

师:想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国外品牌也是中国生产的?

生:苹果手机、乐高玩具、欧姆龙血压仪、北京奔驰——

师:这又说明什么?

生2:我觉得现在很多国外的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印有MADE IN CHINA。

生3:我认为中国的生产能力很强,所以在中国生产。

生4:现在,许多国外品牌都相信中国能制造很好的东西。

这位教师在使用这块巧克力时巧妙地用到启发,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生产厂家。平时,学生是只关注味道和品牌,不会注意生产厂家这一细节。这一启发让学生关注面拓宽,想到的内容更多,举一反三,发现中国是世界上真正的制造大国,更进一步了解了世界需要中国。教学中的巧妙提问,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起到“投石冲开水中天”的效果,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

三、开放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在品德课堂中,教师要想让谈话继续下去,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和趣味,就要多提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就像问答题一样,不是一两个词就可以回答的。这种问题需要解释和说明,同时向对方表示你对他们说的话很感兴趣,还想了解更多的内容。但开放性问题难以掌控,所以需要教师更多的总结与提炼。

(一)低段开放式提问归总结

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同,教师的提问要因人而异,因年段而设,不能“一刀切”,尽力做到因材施问,使学生各有所思。

二年级《秋天的保健》一课中,当教师引导到秋天给小朋友带来的麻烦时:

生1:我的嘴唇总是干干的,有点痛。

生2:我觉得秋天的风吹总是有点冷。

生3:我妈妈说秋天要擦面油,我的面油很香很香,叫孩子儿面。

生4:我的面油也很香,是我妈妈从国外带回来的。

生5:老师,我的润唇膏也是美国的。

……

这一问题的发散已偏向另一个方向,若教师没有及时总结与引导,将会使教学时间大大浪费,适得其反。但这位教师话峰一转,总结道:“噢,看来我们的妈妈都为秋天带来的麻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用面油和唇膏来抵御秋天的干燥。”学生马上又重回课堂,讨论核心问题。

(二)高段开放式问题会提炼

小学高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迸发,想问题也周全缜密,使课堂上的开放式问题往往会得到多种答案。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大为小的方式提炼主旨,使学生思路清晰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一位教师执教《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时,在学生们看完飞机的发展史视频,紧接问一个开放性问题:“看完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品德课堂中是经常提问的。

生1:“我觉得短短百年历史,飞机发展的速度太快了。”

生2:“莱克兄弟的第一架飞机只说了12秒,只飞了36米,真让我太惊讶了。”

生3:“人类的智慧真是用之不竭,飞天的梦想终于实现,现在我们都已经开始探索宇宙了。”

三个学生的回答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表达了对日新月异的感觉。最后,教师提炼道:“是的,飞机的发展史只是人类交通工具发展的一个代表,还有更多方面,我们再来看看火车的发展。”简单的提炼,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提问对象,注意提问的层次和梯度,让所提问题的学生做到有问有答,避免造成教学的“断路”现象。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只有“善问”,才能使学生“善学”。“问”之得法,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正如孔子提倡“疑思问”,运用“叩其两端”的追问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探求知识。品德课堂中的提问需要教师有所想、有所思,更要引导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1]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2]董素艳.引发思维的提问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06(3).

[3]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大连: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0.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7.

(责任编辑:杨宁)

倪丽华,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字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