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2017-05-23高平丽
高平丽
摘 要: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解读。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价值取向。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文本解读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教学;措施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理解文章的主旨。文本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心灵的表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文本,才能明晰作者的意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把握细节,深入解读文本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一段描写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因此,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抓住其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解读文本的实质,从而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时,其中对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样子用了几个动作描写:“探”“穿”“爬”“攀”“缩”等动词,从细微之处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意。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通过“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样的人物外貌描写,不仅说明孔乙己经济贫穷,而且还细腻地刻画了孔乙己内心的无奈。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既反映了人物的性格与特征,更表达了文本的主旨。如果忽略了这些细节之处,深入解读文本是存在困难的。
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自我思考
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解决问题,尤其是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深入解读。引发学生自我思考是成功教学的体现,而且这样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时,设计用“主问题”带动学生思考的形式,并且利用这样的“主问题”把全文的线索串到一起,从而激起学生深层探究文本的兴趣,如“作者为什么对紫藤萝花情有独钟”。这一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引导,学生给出了很多答案,如有的说是此花外形美,由花得到的感悟很深刻;有学生认为,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与这种花的象征意义,作者发出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花”的感慨。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自我思考,得出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答案。同时,也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文本阅读走向深处。
三、结合语境,深入走进文本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阅读的过程就是咀嚼的过程、揣摩的过程。每篇文章都是通过文字的律动来升华作者的内心,同时通过具体的语境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在解讀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具体的语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与作者的心灵碰撞。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文本。例如,《背影》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用平实的语言描写出传神的语境效果。这篇散文的教学重点不是文章内容,而是通过作者所描述事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解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的表述十分朴实,没有豪言壮语,但从具体的语境中却让人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如回家的缘由、离别场景等,无不从细节处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因此,结合具体的语境可以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四、个性解读,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而个性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过程,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解读文本。学生在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要保持思维的透明度和清晰度,否则,会让思维受到束缚或堵塞。学生接受文本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生成与建构过程。因此,教师既要基于文本又要尊重文本,并且发现文本蕴含的人性光芒,从中发掘潜在的情感,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文本、感悟文本。人只有用冷静而深沉的思想智慧去发现文本,才能打破诸多的缺憾与局限,从而感受文本中所表达的人性、人情和人心,并及时进行探讨、修正。这样的解读才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例如,解读《皇帝的新装》时,读出文本是抨击人类的媚俗与虚荣;解读鲁迅的《故乡》时,读出文本是反映社会个体化的哀歌。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走进文本,深入进行解读。因此,教师要善于采取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学生一起共同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阅读教学才能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钱小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拓展文本[J].快乐阅读,2015(12).
[2]刘桂峰.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体验与感悟[J].文理导航(上旬),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