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刍议

2017-05-23陈福兴

科学与财富 2016年38期
关键词:国企改革管理体制新常态

陈福兴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迎来转型和升级,国有企业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主体,也不可避免的要迎合未来的市场竞争和发展趋势。本文从新常态下国企改革的总体要求、国企改革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的主要举措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国企改革;新常态;管理体制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首次提出经济新常态這一概念。作为我国又一个重要的经济阶段,在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必将迎来转型和升级,将促使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使经济更加理性、发展更加稳定。在新常态下,要用创新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努力创建和谐、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最终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最大化。

在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中,人力资源成本将不断攀升,资源集约利用则将成为主流。企业已无法长期持续以往那种以投资保增长,以政策获效益,以垄断屏蔽竞争的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会不断产生更高的产能、更先进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并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在新常态下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总体要求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高速增长,这使得经济潜力得到了接近最大限度的释放。同时,面对资源的紧缺、环境的恶化,企业将在资源和环境领域面临更多压力,不断上升的生产要素成本,必然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此,中国经济势必要经历如下转变:驱动从要素向创新转变、结构从粗放型向优化型转变、压力从增长需求向多重挑战转变,速度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发展将告别传统粗放型快速的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稳中求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而目前我国的国企改革还处于对国有经济功能定位的整体认知阶段,下一步将进入操作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重新界定,从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这就提出了国企改革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即精细化分类改革,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将进入分类改革与监管的新时期。

二、机遇与挑战

国有企业是由国家出资设立的,国有企业的行为目标与其他企业一样,都是为了体现所有者的意愿,那么国有企业必须体现的就是国家意志和全民利益的目标。正因如此,国企改革必须达到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不断提高企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二是实现国有企业战略定位所规定的功能成效。国企改革是中央实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方针的重大战略步骤,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国有企业改革,既要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又要完成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还要惠及人民。因此,国有企业是个不好干的事业,国企改革是个不好解决的难题,国有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左右为难的抉择,而这些也正是国有企业的本性使然。当前,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必须要用实践来回答并解决两个问题:“怎样经营得更有效率”以及“怎样做到让国家和人民更满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谁能把市场研究得最透彻,对市场判断最准,谁就会受到市场的眷顾,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这既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方向,也对国企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必然有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商品的自由流动、消费者的自由消费,更有利于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当前,还有很多国有企业对市场研究不够透彻,掌握不够全面,判断不够准确,导致经营效益不容乐观。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是能否科学正确地把握市场,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也必须放下包袱,把功夫放在了解、分析、研究、预判市场上。

三、主要举措

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可以尝试以下举措:

(一)深入推进国企分类改革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根据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现状和发展需要,将国有企业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进行这种划分,可以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功能和承担的不同责任,而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进而达到不同的改革效果。

商业类国有企业的主要功能和责任是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行市场商业化运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于此类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深入推动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充分融合,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序实现优胜劣汰。

公益类国企的核心功能和主要责任是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于此类国有企业的改革,可以考虑引入市场机制,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外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经营,包括在与公益类企业定位接近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功能类企业推行PPP融资建设模式等。在考核环节,需针对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具体特点,有区别地考核经营业绩指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实现提高社会公益服务效率的总体改革目标。

(二)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交叉持股、互相融合的经济形式,有利于扩充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竞争力、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各种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企业员工持股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成为利益共同体。

(三)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巩固改革的各项成果,同时吸取成功经验,并且发现改革中的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充分掌握中央决策部署精神的前提下,全面深化改革,将制约国企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顽疾各个清除。

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为核心,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序展开。主要做法有:首先,加大力度推进公司制改革,积极引入多方投资,要把边界划清晰,把家底摸透,实现真正的产权清晰。其次,加大力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切实将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梳理清楚、界定明确,进一步规范董事会建设,着眼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企业运营透明度,实现各方有效制衡的规范治理格局。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要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优化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充分完善企业内部用人制度,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发挥制度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作用,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使制度创新成为激发企业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推动器”。

综上所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必须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规范经营决策,公平参与竞争。既要做到资产保值增值、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也不能忽视应承担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进而全面打造有活力、有控制力、有影响力的现代国有企业。

参考文献:

[1]易可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问题探索. 南方经济. 2004(1)

[2]习近平南巡强调改革开放: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3]金碚. 论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J]. 中国工业经济,2010,(4)

[4]国有企业改革.人民网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猜你喜欢

国企改革管理体制新常态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