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双创”成为凝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17-05-23童豇梅
童豇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创新来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双中高目标、打造发展新引擎”的提供新的途径。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掀起“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切实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但是,不容乐观的国际经济情况增大了传统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压力,必须强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国际经济稳定发展,而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使用效能等的要求日益增加,创新技术和产品迫在眉睫。再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需求,强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硬约束”,就必须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经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让“双创”成为凝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让“双创”激发内生发展的动力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我国将创新发展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双创”,即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众、创”有效地结合,也实现了改革与创新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大众创新的意识,激发其创造性引导“草根”和精英结合、企业和社会共同发展等成为创新的洪流。推动“双创”,有利于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活力,在释放新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新供给,从而推动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深入改革创新发展的新理念。积极培育和发展“双创”的新动能,从根本上来激发内生的发展动力。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双创”集中了我国各个阶层、各个工作领域的力量,推进简政放权,汇聚了倒逼改革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企业家大显身手,为有项目、有想法的创业者提供抱负施展的平台,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和释放大众创新的活力,在强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强化权力定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制度机制的改革创新,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平台,从而确保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的优质性,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活力。
强化发展动能转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常态,要经济“调速不减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就必须依靠“双创”,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基础上,改造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为推进小微企业成长和大企业兴盛提供动力,真正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全力打造经济发展动能转型的新引擎。
促进和实现共享发展目标。“双创”强化“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共享发展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双创”的内涵,为每个人提供了公平的机会,也使得权利公平具体化,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在实践活动中催生了一批“草根”创业者,从而促进社会加速纵向流动,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双赢的可能性。
让“双创”增强人们攻坚克难的信心
稳定经济增长。根据相关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1.2万户,每分钟诞生8家公司,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关村示范区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万多家,同比增长23%,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左右。这表明,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9%左右”。这表现了我国就业比较充分,这与“双创”的支撑作用离不开。
优化经济结构。“双创”催生了众创、众扶、众筹等“双创”平台,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增强了信息的灵活性、精准性,有利于凝聚我国大众的智慧,集思广益,促进企业与个人协同形成全新的创新格局。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0.2%,这主要是因为“双创”强化了国企改革,并强化了与国有企业的合作,利用大企业创新来积极带动企业生产、管理等的创新,从而整合企业资源、对员工和全社会实施开放,从根本上激发企业改革的活力。
强化职能转变。“双创”下强化了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引导和促使政府简政放权,减少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力量,采取放管結合的方式来优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再者,近两年中央出台的创新创业文件为推进“双创”释放和提供了政策红利,有效地激发了经济市场的活力。
促进就业稳定。“双创”已经成为就业稳定促进的调节器。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民生的大计、个人的尊严与社会的公正,而“双创”催生了新的就业市场,吸收和容纳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有利于稳定就业,实现经济增速放缓。2015年底,我国个体私营的数量越来越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从业人员高达2.8亿,双创”优化了“一次分配”,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众人创富、劳动致富之路”。
催生地方经济活力。“双创”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催化的作用,激发了地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陛,集聚创新,也带动了地方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等新业态集聚区的发展,“双创”丰富地方经济发展的内涵,结合地方实情激发地方的创造力,以问题为导向总结经验、优化创新环境,力争从资源禀赋出发全面实施“众、创”的结合,为实现中国梦“集众智、合众力”。
实际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要让“双创”成为凝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必须让“双创”激发内生发展的动力、增强人们攻坚克难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