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2017-05-23杨长福
杨长福
摘 要: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中学体育课上实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身体素质。本文将从中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意义入手,对中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体育;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对不同学生,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教学。那么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有何意义,又如何实施呢?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意义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差异,为学生创造多种可能性;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开展针对性体育教学。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体育教学的意义并非仅仅让学生在求学期间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而在于通过系统性的知识讲解与技能传授,使学生形成获益终身的运动习惯,进而强健体魄,提升身体机能与心理抗压能力,为日后走向社会奠定扎实的体能基础。考虑到这一教学目标,中学体育教师有必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运动、强健自身体魄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体育课程对自身成长的价值。
2.尊重差异,为学生创造多种可能性
实施因材施教的出发点是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多种可能性。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取得进步和最大化的学习效果。
3.立足于学生的学情状况,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教学
中学体育教师应意识到不同学生在身心发展以及成长环境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不同的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以及体育技能的掌握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层教学模式,为每一层级的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使全部学生均能在体育课堂中有所获益。
二、中学体育教学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方法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想切实落实因材施教,需要科学对待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注重分层教学模式的科学运用;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设定运动负荷;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更加科学的评测机制。
1.科学对待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
中学体育教师应当认识到体育课程以其身心放松性得到学生的喜爱,若有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排斥态度,必然是因为在体育知识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未能采取适宜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完成相应的技术动作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当依托分层教学模式,将学生根据身体机能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改变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的排斥态度,进而感受到体育运动为其身心带来的愉悦。
2.注重分层教学模式的科学运用
中学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分层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当给予其自主学习的契机,为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使其个性化体育知识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对于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则为其布置难度适中的动作;对于运动能力不够理想的学生,应当为其布置基础性动作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为指引者,这样,不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亦使教师能够以旁观者的视角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加以观察和掌握,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比如,在蹲距式跳远这一练习课中,把班级学生分为三组,并针对各组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甲组:组跑与踏跳连接好,踏跳充分,腾空高,落地稳。
乙组:组跑与踏跳链接较好,踏跳一般,腾空不够高,落地稳。
丙组:组跑与踏跳不衔接,没有腾空。
不同层级的学生均得到了一定的体育知识,提升了运动技能,改变了以往“一锅炖”的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学生运动技能提升参差不齐的情况。
3.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设定运动负荷
考虑到学生先天身体机能的差异性,中学体育教师在设定运动负荷时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身体机能情况,以免因设定的运动负荷过强,造成学生產生疲惫感,甚至肌肉拉伤;或者避免因设定的运动负荷过弱,使学生未能达到充分锻炼身体的目的。
4.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更加科学的评测机制
科学的评价也是因材施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实施分层评测机制;在教学中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来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学习,完成对体育成绩的评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晓明.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姚大强,王志成.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气质类型不同因材施教[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李学双.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比较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