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评价理念,提升教学有效性
2017-05-23王志刚
王志刚
摘 要: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注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评价模式也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体现“以学论教”的评价理念。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形成性评价或形成性测验,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以学论教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将评价归入学习程序之中。在布鲁姆的观点中,评价或者检测的目标,就是如何面对检测到的学生水准,并将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检测不单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大致的了解,而且还要对其学习过程进行适当矫正,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制订改善方案。此外,经过检测还能够掌握各类程序在实现确定目标时的程度。如此,布鲁姆的观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形成性评价。
确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学生的全面发展、阶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持续提升”的评价系统,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点在于其能够融合“以学论教”的理论,推动课堂变革;帮助教师减少学生重担,推动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能够依托反思优化教学质量,加速教师的专业化。
尽管新课程的推进日渐深入,但是不少教师常常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效、低效现象大量存在。针对这种情况,虽然许多教师变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但是,笔者认为:只有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对课程实施所起的极为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才能使教学呈现有效状态。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开展高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管哪一种课堂,其效果终将落到学生的学习情形上并呈现出来。课堂教学是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最深切的感受和體验。因此可以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知识不具有传递性,需要依托学生的主动构建才可以得到。如是,教学效果通过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表现,而不是游离于思维训练之外。课堂教学对学生参与度的评价,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所有学生都应该参与教学过程,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这是参与的广度。参与的广度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其次,学生的参与,不是单纯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表面热闹,重要的是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这才是一种本质的参与。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评价还应该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评价者可以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耗费的时间,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进行独特学习的时间来实施评测。
如何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趋向度”呢?具体说来,就是看学生是否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产生了兴趣,是否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习中是否有“疑问”,是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等。尽管评价的标准有较多的主观因素,但是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每一节课都要根据教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习什么、掌握的程度、学习的方式、任务或者目标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具备极大价值的知识命题,是符合学习要求的,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轨迹。这样的任务非常明确,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符合学生的真实储备需要,是学生喜欢的,具备极强的挑战性,而不是直接重复。同时,此目标也不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过远。明确的学习任务,科学的学习目标,都能够激发学生有效学习。任务目标没有科学含量,在学习中没有价值,将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无法顺利完成教学。
可见,只有那些将关注的“焦点”对准学生的评价,从“主动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评价,从“以学论教”的角度来验证教师教学观念的评价,才可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并对其做出有效评价。因此,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以科学评价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这样才能达到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成长”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高慎英.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4]宋学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