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三地理复习课内容整合策略探析

2017-05-23吕凤秀钟华胜梅国红

地理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原理区域内容

吕凤秀++钟华胜++梅国红

摘要:高三地理总复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紧、收效低”等矛盾;存在“广度(知识覆盖面)”与“深度(能力区分度)”如何兼顾的困惑;以及“一轮覆盖”与“二轮精深”之间平衡关系的把握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高三地理复习探索,梳理出整合高三复习内容的策略。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三地理;复习内容;整合

一、自然地理——精制小专题

自然地理部分,难度较大,数理逻辑性强。因此,为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必须细心、适时地采用设置“小专题”的方法,依傍大的复习框架,化整为零,逐个突破,引向纵深,方能取得实效。

1.展示案例

【案例1】“冲积扇”小专题

展示冲积扇结构组图(如图1),从对景观素描图、等高线地形图、俯视平面图及剖面图等四种不同形式的示意图剖析切入,创设问题链,逐步揭示冲积扇的结构特征。

【问题情境Ⅰ】读图1,回答问题。

(1)说明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及其分布特征。

(2)从图1中,分别说出冲积扇结构特征。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辨别冲积扇的具体位置及河流河道部位?这些河流外貌形态(河床位置)有何特征?它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情境Ⅱ】我国西北地区一些山麓地带常分布着大量冲积扇,在冲积扇中下部,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泉水从冲积扇的边缘区渗出,造就了沙漠绿洲。冲积扇边缘部分常常会有泉水出露,这与冲积扇结构有很大关系。读图2,回答问题。

(1)结合图文材料,试从冲积扇结构角度说明冲积扇边缘泉水出露的原因。

(2)沙漠绿洲为什么大多数分布在扇缘地带?

(3)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可能会给当地造成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4)比较图1丁剖面图和图2剖面图中的物质结构差异并分析成因。

通过对問题的层层剖析,形成对冲积扇深入、全面的认识,引导学生绘制出小专题知识结构图(如图3)。

2.小专题制作原则

(1)依据课标及考纲。所选小专题内容应紧扣学科主干知识点及核心能力点,尤其是教材中表述仅仅几行字,但在高考试题中却频繁出现的内容,比较适宜作为小专题素材。切忌不顾目标,随意拓展加深,导致耗时费力、增加师生负担且不得要领、事倍功半。如地球运动中的光照图,除基本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外,不需增加局部切割放大图、剖面展开旋转图等难度较大的图形,多设置贴近生产生活的实际案例,达到准确理解与灵活应用地球运动相关原理教学目标即可。

(2)依据学生易错易混点。从学生考试试题评讲、练习作业批改等过程中,可发现学生的易错易混点,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创设适合的小专题,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心理规律,促使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再向新的最近发展区螺旋式上升。

(3)小专题力求“小”而“精”。对课本中表述仅寥寥几行字,但内涵丰富、便于从不同角度变式拓展的内容,可灵活地创设不同立意和情境的系列问题,通过一条主线整合成小专题。小专题内容不可求多求全,力求短小精悍,能够解决问题,一般控制在1课时之内。在第一轮复习中可灵活穿插使用小专题,不宜堆放到第二轮时再构成大专题复习。由于第二轮复习时间紧、对第一轮相关知识遗忘率较大,堆放一起,难以起到分散难点、优化整改、及时补短的作用。

二、人文地理——重构体系框架

人文地理部分内容,内容繁杂,头绪较多,动态发展更新快,不像自然地理有较强数理逻辑,结构较为松散,但对案例剖析和原理的提炼及迁移应用能力的要求更高。必须大胆重构人文地理复习内容框架(又称“大专题”),以核心概念及核心原理统领全局,优化整合复习内容。切忌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依教材逐章逐节简单重复,或用大量习题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这样容易导致“知识碎片化”、“结构堆栈化”及“思维浅表化”,无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更难以提升分析和解决人文地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展示案例

【案例2】“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移”专题(如图4)

从图5可知,交通运输业是地理事物空间位移的先决性条件与基础,通过与通信网络、人才队伍的融合,极大地激活和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推进人类的电子商务及“互联网+”等活动的进程和深化其内涵。以此大框架为基础,再聚焦交通运输业,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可建立“交通运输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思维模式(图略),再回归教材。“交通运输业”作为人文地理要素之一,对区域农工商业、人口与聚落等要素产生影响,而“交通运输业”本身也受其它各要素的共同制约(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区位因素,图略)。利用图示,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大专题重构策略

(1)主题选取紧扣课标。必须熟悉和透彻理解课标中规定的相关人文地理内容,特别要提炼出课标已经涵盖而在教材中却未明确体现或体现很少的隐性内容,寻找出隐性内容与教材中已充分体现的显性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与完善地理知识框架结构,提升地理学科能力层次,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构建相应概念体系和原理框架。人文地理复习阶段,围绕核心概念整合复习内容、设计复习主题,可以帮助学生完整有序地把握知识体系,自主建构有理解力和可迁移的知识结构,使隐性的思维形式外显为清晰的思路线索,起到事半功倍、提升思维能力的作用。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能更深刻地理解贯穿整个结构中的地理原理。

(3)精心组织和呈现整合内容。在精选出的核心概念中,寻找其间关联、体现贯穿整个结构的原理,并学会用概念图、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等形式表达。通过对体系框架图的构建,利于学生把碎片化知识点放在有机联系的网络上深化理解,从知识网络的层面打通各节点,达成迁移应用、融会贯通之目的。在每个阶段,相应地设置问题情境、练习、案例,在学中做、做中学,由问题驱动,以解决新的问题为目标,建模—用模—修模—再用模,固化和活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力引领学生的思维升迁。

三、区域地理——知地明理、渗透融合

区域地理主要研究各区域的区域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区域认知应以人地协调观念为主线,其学习思路可归纳为:确定区域地理位置→认识区域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比较各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及措施→探究区域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这部分内容切忌按世界、中国分区地毯式、八股式重炒旧饭,也不能依人教版必修3内容照本宣科,必须就区域与原理两大领域进行高度融合,方能取得较好复习效果。如“区域經济联系与协调发展”总体框架(如图6)。

1.展示案例

【案例3】2014年7月,在北京市延庆县召开的第11届世界葡萄大会上,延庆县与张家口市怀来县签订了葡萄产区合作协议,打造“延怀河谷·葡萄酒乡”品牌(图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图文材料,对比分析延庆和怀来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条件,简述“延怀河谷”协调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具体分析思路:怀来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比延庆好,从市场区位看,延庆更有优势,可见两地发展葡萄产业条件具有很强互补性;两地相邻,交通便利,通过合作可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培育和拓展及规范市场,实现互补共进、提档升级(如表1)。

“延怀河谷”协调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有助于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以工业化助推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提高收入;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2.大主题框架复习建议

(1)关注学情,以学定教。建构区域地理大主题框架之前,必须对学生区域地理储备知识及系统地理相关原理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以复习中存在的知识缺漏、能力短板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对其深入思考,方可构建较为适合的大主题及分阶段推进的小专题,从而达成查缺补漏、补齐短板、提升能力的目标。

(2)建构框架,联通“地”“理”。宏观把握教材,深刻理解区域(“地”)与原理(“理”)的有机关联,选取最能融合渗透区域和原理两大领域的主题,强力推动海量内容的整合优化,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如通过“区域经济联系与协调发展”总体框架的树立(如图6),可打通区域地理知识及相关系统地理原理两大领域,在区域中强化原理、在复习原理时落实到每个实际区域之中,防止区域与原理互相剥离成“两张皮”的现象;还推动区域地理与人教版必修2、3系统地理的相关章节知识(必修2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的形成、交通运输业对区域发展影响;必修3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等)的查缺补漏及相关原理迁移运用复习;而将分散在不同学段、教材不同章节中的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3)配套练习,促进融合。在搭建好宏观框架后,教师应该精心设置紧扣相应大主题的其它配套练习,注意题目的变式和系列化、梯度化,避免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做到少而精,不重复,有新意。习题应以小尺度的实际区域地图为载体,选取典型区域,提供精当信息材料,内容贴近时代,情境自然平和,设问紧密结合生活、生态、生产实际,引导学生用地理学科的眼光和思维去分析、阐释、论证和评价现实生活与重大社会问题,促进“地”和“理”的深度融合。 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关注“国家东、中、西部的联动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圈”及“龙岩—厦门山海协作”等发展动态。运用“区域联系”的知识和分析思路进行阐释、评价,认识区域联系是实现区域内可持续发展及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加深对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获得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原理区域内容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浅析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及其原理
区域发展篇
两个原理的区别及其应用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