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的定位分析及发展展望
2017-05-23丁奕芳
丁奕芳
本文结合国务院《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分析了成渝城市群区域的主要矛盾、比较优势、以及产业现状,再次基础上提出了成渝地区建立协作竞争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定位一带一路西部主节点,构建新型绿色城市的发展战略。
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速增长,在计算机、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诸多相关领域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后,开始重新进入到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增速下降。新的科技在接棒的过程中,各国各地区需根据具体情况,着力提高现有资源环境下的生产利用效率。城市群正是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资源整合途径。
截至2016年,我国已形成12个国家级城市群。其中传统的7个城市群,以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为第一梯队,以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第二梯队。
成渝城市群的范畴及现状
成渝城市群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1.15亿人,地区生产总值4.57万亿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计委及国土资源部数据统计数据,分别占全国的1.92%、8.3%和6.6%(2014年为5_5%)。成渝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小城镇发展趋势明显,由于城市群资源集约作用,成渝城市群在全国所占经济比重逐年提高。
成渝城市群培育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成渝城市群两座核心城市的发展尚未形成有机的联系。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电子商务、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两地形成的竞争大于合作。在共同开发长江航道交通运输,共享航空优势资源,共同开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两地应当挖潜实现优势互补。
成渝城市群小城镇的发展潜力挖掘不够。两城文化相融,山水秀麗,小城镇受益于提高休闲消费、建设新农村政策,形成了多头竞争局面,但尚未形成重点中心城镇,规模稍大的城镇对周边小城镇的引领辐射作用不明显,未形成农家乐旅游消费相关产业圈。
城市建设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大。城市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开发强度较大,对水土、空气、植被、耕地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必须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两城同饮长江水,众多中小城镇处于长江支流,保护环境,才能实现长久发展,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
成渝城市群的比较优势
成渝城市群自然资源条件。成渝处西部内陆,重庆市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成都以盆地为主,地势平坦,两城河道纵横,物产丰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成渝城市群的旅游资源以秀美山川为主要特色,矿产资源丰富,在西部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可以与长江中游城市群错位发展,扩大影响力,形成共生优势,与其他6个传统城市群协同开发矿产资源,如天然气和水电,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成渝城市群的土壤条件优良,在7大传统城市群中的耕地面积位居第四,显示了较好的农业条件,农业效益处于城市群的中下游,相较珠三角的农业产出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成渝城市群应利用自身优势,提高农业再加工、工业深加工的水平,再造传统产业,提高本区位的农业附加值。
成渝城市群信息化水平。成渝在嵌入式软件业发展较好,已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比肩。有一定的集成电路制造基础,尚需扩大集成电路产业领域优势;在运营服务方面需正视差距,提速信息网络建设,普及家庭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迅速提升成渝城市群信息化发展水平。
成渝城市群交通资源。一带一路经济,本质上是通过优化交通条件,畅达经济通道,需要交通资源起到高速传送带的作用。成都和重庆市航空运输基础较好,2017年将加快建设成都新机场,未来成都将成为第3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改扩建南充机场,迁建宜宾、泸州、达州等机场,新建巴中、乐山、甘孜等机场;重庆市将完成江北机场扩容、黔江机场扩建,开工万盛江南机场等。今年将继续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加快建设川藏、成贵、西成、成兰、渝万高铁、渝昆高铁、兰渝高铁、渝广高速等铁路工程,完善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组网,提升西南地区物流水平。
四川省是千河之省,加快“四江六港”,以提升长江支流航道等级;重庆市坐拥自然地理条件,水运发达,以果园港、江津珞璜港、涪陵龙头港、万州新田港4港为枢纽港以及寸滩等9个专业化港口,形成“4+9”港口集群,进一步发挥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作用。
两地加强协作,目标是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立足西部地区,成为“一带一路”向西南延伸的主节点,向周边辐射西安、昆明,形成以成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菱形经济带。
成渝城市群产业现状。成渝城市群产业结构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金融服务业、医疗服务业、农业休闲服务业等产业比重,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四川省省三次产业结构从14.4:50.5:35.1调整到12.2:47.5:40.3,重庆市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8.6:44.6:46.8调整为7_3:45:47.7。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发展潜力不断加大。各产业发展现状如下:
生物制药: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成渝城市群正在加速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在重庆市已形成数个医药产业基地和制药基地,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投资规模超过600亿,涵盖了医药、生物医学、智慧健康等行业领域。城市群生物产业规模突破了1000亿。
新能源汽车等汽车产业:在成都龙泉、重庆市合川汽车产业已形成规模,在新能源电池研发、汽车空调研发、底盘电控系统等领域已投产,重庆市汇聚了长安、长安福特、北京现代、力帆等整车企业,实现产值4700亿,成都汽车汇聚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长安沃尔沃、野马汽车等10余家整车企业,年产量突破了100万量,仅成都实现汽车主营产值超1500亿。成渝城市群2017年目标是将汽车主营及配套产值超过1万亿。
页岩气及天然气:重庆市查明页岩气可采资源量13.7万亿立方米,四川省探明4.42万亿立方米,涪陵页岩气一期已形成产能,正在推动二期工程,永川一荣昌、忠县一丰都区已初步开发。涪陵页岩气形成100亿立方米产能,城市群天然气产量2016年完成了逾300亿立方米。
高端交通装备:四川省以成都、德阳、绵阳为核心,形成了包含卫星产业、飞机整机及部件、轨道交通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重庆市已形成天骄航空动力产业基地、轨道电车工程新造组装基地、康明斯大马力发电机基地,全产业布局正在全面展开。
文化旅游服务业:重庆市已形成解放碑时尚文化城、歌乐山特色小镇、大足石刻文化创意产业园,四川省全省文化相关产业2016年实现增加值1200亿,重庆市实现增加值285亿。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在經济调结构方面做出了贡献。
农业水利:现代农业助推新农村建设,重庆市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建设2座大型、21座中型水库,实现农业总产值1968亿,四川省实现农业总产值超过6600亿,两地实现农业休闲1000亿,农民增收依附传统的动能减弱。
金融服务业:重庆市市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642.6亿元,占GDP比重9.4%,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四川省省金融业增加值2113.2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7.O%,增速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金融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已达18%以上,成渝目前在10%左右,金融业的在GDP中的比重有待继续提高。
物流业:重庆市全市货运量达到10.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32.1万吨,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60家,物流从业人员近百万人。2016年四川省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实现1897.4亿元,增速达8%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8%,比2015年下降0.3个百分点以上。
云计算大数据:四川省与华为、浪潮、京东、腾讯、阿里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正在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重庆市已经建成两江新区云计算中心、仅重庆市今年完成相关产业投资300亿,产业迅速壮大,经济效益已具规模。
电子制造业:2016年重庆市市电子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值4998.7亿元,同比增长17.7%。累计生产笔记本电脑5842.2万台,显示器2654.3万台,打印机1374.6万台,手机2.87亿台,集成电路3.3亿块,集成电路圆片54万片,液晶显示屏大屏145万片,印制电路板176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3%,实现产值5500亿。四川省省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我省初步形成了设备、材料、设计、制造、封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15年,四川省省生产了集成电路37亿块,占全国3.4%。实现产值6345亿。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建议
根据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提升核心地区,培育发展潜力地区,促进要素聚集,形成集约高效、疏密有致的空间开发格局,建设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结合成渝城市群自身的优势,可从以下几点着力: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务实推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以“互联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完善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络构架,实施“光网无线川渝”和宽带乡村工程,推进网络覆盖城乡,降低网络使用成本,为各行各业“+互联网”创造良好条件。
成渝构建起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其中,重庆市要发挥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全的优势,积极成为川渝两地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在环重庆市城市群的四川省部分地市建立汽车零部件工厂,打造形成全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成都,则要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提升汽车研发创新能力,在汽车产业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突破,成为川渝汽车产业链中研发的重要—环。
成渝城市群将通过优化路网,完善公路,水运、高速公路、高铁,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构建一小时出行圈、核心城市与核心城市之间,构建三小时出行圈。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运一体、一二三产融合,构建良种繁育、标准种养、加工储藏、冷链物流、品牌增值等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提升文化发展总体水平。发展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区域和城乡文化发展均衡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更加完善,物流成本持续下降,物流枢纽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物流业信息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推进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和新药开发引进,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后发优势。提升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和总包能力,形成对接市场、配套完备的环保产业集群。加强创新驱动和技术改造,努力降本增效,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和市场开拓,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竞争力。
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优势,引进和培育数据储存、加工、增值应用企业,形成服务国内外的大数据产业链。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完善跨境电商口岸通关、国际配送和结算服务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设,强化金融结算、资金融通、保险保障、金融普惠等功能。
促进产业交叉融合,形成大数据产业体系、移动医疗、智能汽车、观光农业、全装修建筑、生态食品、人工智能等新兴增长点,刺激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