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7-05-23王志刚
王志刚
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和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需要和新实践,提出了以“创新发展”为首的新发展理念和一系列科技创新重要论述,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提出了“创新发展”为首的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依靠创新破解国内发展难题,迎接国际发展挑战,将创新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机关”。
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也是破解我国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第一,培育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经济增长长期依靠的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旧动能逐步衰减,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新动能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发展动力的关键在创新。第二,拓展发展新空间。在“三期叠加”的形势下,我国传统的区域发展动力减弱,与此同时,“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日渐凸显。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依托科技创新,打造创新驱动的重点区域,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示范区和创新中心。另一方面依托科技创新提升供给质量,满足和释放消费新需求;引导资本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形成更多有效新投资;提升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等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第三,构建产业新体系。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国当前还面临提升产业体系质量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任务。要依托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农业;要依托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我国制 造 业 水 平 ,加 快 建 设 制 造 强国;要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通讯技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构建发展新体制。没有好的发展体制,就无法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无论是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发挥“有效市场”作 用 ,还 是 进 一 步 转 变 政 府 职能,发挥“有为政府”作用,都需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历史性机遇。历史经验表明,抓住这一机遇,实现崛起和赶超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创新强国。这要求我们抓住机会窗口,将科技创新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新技术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改造。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出现逆流扰动,科技创新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场合提出创新是破解发展动力不足这一世界经济根本问题的钥匙。世界经济要创新发展,需要各个国家协调合作、共同推动。我国要立足“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举措,积极促进国际科技经济合作,担负起全球治理的大国责任,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要服务于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服务协调发展,要立足科技创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服务绿色发展,要依托科技创新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服务开放发展,要以创新视角看待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服务共享发展,以创新筑牢基础和提高水平,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围绕“创新发展”理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创新发展”理念,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以史为镜,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他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六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 局 。”因 此 ,“ 抓 创 新 就 是 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 就 要 落 后 ,创 新 慢 了 也 要 落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所以,要加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创新与发展关系做出的重大论断,反映了对发展动力机制演变的规律把握,体现出科学技术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二是强调“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他进一步指出,“創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但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和基础,科技创新决定并要求全面创新,全面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外延和展开,全面创新支持和促进科技创新。
三是阐明了“双轮驱动”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只有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才能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这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在创新领域的新发展,既强调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强调了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四 是 指 明 了“ 三 个 面 向 ”的 战 略 方 向 。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强调,科技创新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 家 重 大 需 求 ,加 快 各 领 域 科技 创 新 ,掌 握 全 球 科 技 竞 争 先机。”“三个面向”为我们更为系统地推进科技创新规划了基本布局,指明了奋斗方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求我们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更多跻身世界前列。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要求我们加强科技供给,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求我们强化国家战略导向,更好服务我国创新发展全局。把“三个面向”落到实处,充分激发创新的活力和潜能,科技才能真正成为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国之利器。
五是把人才作为最重要的创新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从人才使用、培养、引进三个方面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对科技人员的激励,突出体现在对知识价值的认可。他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这是对科技人员所从事的脑力劳动这一特殊复杂劳动特点和规律的新认识,也是按勞分配原则内涵和衡量标准的新发展。
六是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2016年全国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他进一步指出,“从某种意 义 上 来 说 ,我 们 能 不 能 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看我们能不能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支撑和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内涵,把加强科技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相连。
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新理念新思想,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面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一是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基本成型。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三步走”战略目标。各部门从人才激励、资源配置、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二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整体性跃升。我国国家创新指数从2012年的第20位上升为2015年的第18位,已接近世界创新国家“第一方阵”的水平。取得了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深地钻探、超级计算、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等重大创新成果。三是科技创新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高到2016年的56.2%。四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日益突出,中国特色创新发展模式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2016年,我国R&D支出占全球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15%,居世界第二位;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达381万人年,居世界第一位;8个领域的SCI论文被引用率排名世界第二位;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一。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首次将创新列入主要议题,“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创新实践日益丰富和完善,引起了国际科技、经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
面向未来,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工程!
一是强化我国战略科技力量,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加快实施推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在重大创新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
二是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围绕涉及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加大对空间、海洋、网络、材料、能源、生命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围绕支撑重大技术突破,在新思想、新方法、新原理、新知识上强化源头储备。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提升我国对人类科学探索的贡献。
三是全面构建产业技术新体系,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形势,要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先进制造、量子调控、生物技术等领域,做好前瞻性研究部署;要面向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等产业,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
四是推动创新创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建设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发展创客经济,降低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孵化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推动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推进创新创业国际化,促进国内外资本、技术及人才的交流与融合。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大重点产业薄弱环节的技术供给。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智能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
五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六 是 注 重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充分发挥人才作为最重要创新要素的作用,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引进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七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创业高地。积极吸引和鼓励世界各类主体来我国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集聚更多的外部优质、创新资源参与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中来。在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推动“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引导和支持我国企业开展全球科技创新布局。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大力宣传和提倡我国的“创新发展”理念,努力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培育和转换经济发展新动能上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