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什么东西
2017-05-23李少威
□ 李少威
算什么东西
□ 李少威
在医院的妇科,我看到了一幕冲突。
科室门口贴了一份提示,为了保护女士隐私,所有男士不得进入。一名非当地口音的中年男子走了进去,被保安发现,叫他马上离开,于是发生了口角,差点要动手,幸而被护士劝开。这名男子有他的理由——陪老母亲来看病,而她听不懂除了她的方言之外的任何口音,这名保安不管什么理由,他的职责就是把任何进入禁止范围的男人赶出去。
毫无疑问,该中年男子有错在先,即便有理由,也应该先与保安或护士商量,寻求灵活解决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破坏规矩闯进去。他的行为有广泛的代表性,保安每天都要撵出来不少“有理由进去”的男人。
本来当保安让他出去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机会,正好说清楚实际情况,寻求自己离开后的解决方案。但男子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在言语上和对方“干”了起来。直到两人都被护士劝出门外,男子才通过向围观者的嚷嚷把理由说了出来。前面不说,是因为他觉得保安态度太恶劣,一上来就高声喊叫。
护士答应会照顾好男子的母亲,双方休兵,保安转身离去,走了七八米远,那男子嘴里又嘟嚷了一声:“一个保安,算什么东西,还看不起人!”保安马上又转身回来,两人继续吵架。
最后这一句嘟囔,暴露了两人发生冲突的真正原因:表面上是执行规矩者与破坏规矩者的矛盾,事实上却是冲突双方心理生存的较量。
人们通过相遇瞬间彼此判别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而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一旦感觉对方在态度、言语上轻视自己,就会选择不友好的作为,并且随着一言一语的来回而互相加强着这种不友好。于是,原本在规矩基础上的角色冲突,一下子转化为关乎心理生存、“寸土必争”的个人恩怨。
这就是当前身边社会的性格特征之一,也是一个人“行走江湖”的风险所在。简而言之,这种风险可以概括为——你完全无法预期一件小破事可能导致的后果。比如最近发生的丽江一名男子到餐馆买豆浆被殴打一事,双方其实并没有实质的利益冲突,仍然是心理上下意识地把对方的表现转化为“你算什么东西”这个问题的结果。
长期以来,因为一个小得无法再小的诱因而发生流血命案的例子在媒体上不胜枚举,网络上还有人专门收集了“小事杀人事件汇总”,踩脚、手电照射、嫌对方唱歌难听、打车遭拒、被看了一眼……原因不一而足,如果你认识当警察的朋友,他一定能给你说上一天这样的奇葩故事。
对应这些诱因和结果,按逻辑只能得到参与一方是精神病人这一猜想,然而很遗憾,他们都是正常人。
有太多的人没有按照规则共识处理问题的习惯,因此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在规矩乃至法律面前,总有无数的“有理由例外”的人,比如高速路上一堵车,急救通道上就会有很多车在飞驰。同样的,一旦发生本来正常的人际冲突,它也不会沿着正常的处理轨道进展,而是迅速脱轨,任何事情都可以变种为“尊严”上的冲突,从而不使用私人武力就不会有一个结果。
因为对这一社会性格的了解,人才变得冷漠,因为人们无法预测“管闲事”的后果。而且这种冷漠简直无由指责——每个人反观己身,难道不是皆有所畏吗?
不知道真正的尊严长什么样子,其实是一种生存的反射。
(摘自《南风窗·双周刊》2017年第5期)
母亲无罪回家,女儿蹚不过原谅的河
2013年7月6日上午,重庆市黔江区发生了一起车祸,一辆白色货车坠崖,呈90度侧翻。警方赶到现场后发现,驾驶室内没人,但后排发现一名死者,坐垫和地毯上有大量血迹,车内还有一把沾了血迹的铁锤。死者的手提包内有一张3万元的欠条,欠条署名为刘一川。
很明显,这是谋杀。经过身份鉴定,死者名为吴浩,1973年生,重庆本地人,是黔江区富商。初步判定,欠条的署名人刘一川有重大嫌疑。7月24日,潜逃在外的刘一川被警方捉拿归案。经审讯,刘一川向警方供述:两年前,他曾向同乡吴浩借了3万元,一直没能还上。事后,吴浩多次逼债,还辱骂威胁。他被逼无奈,只得杀人赖账。随后,刘一川详细交代了跟踪吴浩并拦车杀人的经过。他的口供与警方在现场找到的欠条是吻合的,笔迹也对得上。
警方对刘一川在案发前后的电子证据记录进行审查时,发现他和一个叫周晓琳的女子关系暧昧,且案发时两人有过多次通话记录。经查,周晓琳出生于1975年,也是重庆黔江人。死者吴浩是周晓琳的丈夫。刘一川承认,他与周晓琳是情人,但他坚称此案只是自己想赖账而杀人,与周晓琳无关。
随即,周晓琳也被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拘留。到案后,周晓琳几次审讯的口供与刘一川惊人的一致,她不仅不承认合谋杀人,还自曝恨极了吴浩,给他购买了高额意外险,想与吴浩一起死,以便让两个女儿今后的生活有保障。
经过警方的多方走访与侦查,刘一川赖账杀人证据充分,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