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的“世界铜王”王文银 三次危机成就900亿身家

2017-05-22高璇

投资与理财 2017年5期
关键词:危机

高璇

三次危机,三次突破,看似简单“买进卖出”的背后,是王文银对于铜产业链的精准把握,及其在危机中对市场、人才和资本等运用“抄底”战术的成功。

在最新出炉的《福布斯》富豪榜上,王文银身家900多亿元,为内地第六大富豪。

20多年前到深圳时,他兜里只揣了10块钱,而从那样的环境做到今天连续4年进入世界500强,他也从来没有借助过资本的力量。

“世界铜王”

王文银与正威集团下的铜帝国已岿然成形。在国内,它连接了珠三角、西三角、中三角、长三角和海三角,所拥有的产能已占全国的10%。有人试图对它进行探访,但走了半个月,都还没走完整个“帝国版图”的三分之一。

在海外,王文银在北美、南美和非洲等20多个国家坐拥多座矿山,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总价超10万亿元,铜矿储量在2400万吨到3000万吨之间,而全球铜矿的总储量只有7亿吨左右……王文银“世界铜王”的头衔由此而来。

自2013年第一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起,正威集团的排名也不断前进。2016年7月的年度统计中,正威凭借近3300亿元的营收,一举跃升至190名。

从零到3300亿,王文银用了20来年的时间。从最初十来人的创业团队,发展到1.5万多名员工,王文银的正威集团现已成为“金属新材料产业”全球排名第一的企业。

正威铜业帝国

“专注打造全产业链”,是正威商业战略的最大特征。在其众多的产业链经营中,围绕“铜”的生意始终是最重头的业务,这是王文银的发家和立足之本。

正威从当初一家小工厂,一路火箭式飙升,变成千亿级营收的集团企业,核心便是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链方面的经营。

综观王文银在该领域的布局可以发现,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在经营战略和战术上,王文银有着不同寻常的独到之处。

拥抱危机,逆势“抄底”,实现突围

谈到“危机”,人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对于某些企业而言却是危中有機。危机很可能会让一大部分企业“死”掉,但如果把握好了,也能借助形势,以小搏大,成就一番伟业。

这一点很多人都懂,但真正能抓住机会的人却少之又少。

王文银曾说,企业家中能够把握趋势的人有70%,能够把握趋势变化的人有10%,但能够把握趋势变化拐点的人只有万分之一。

这里的“趋势变化拐点”,指的就是危机中的逆势突围,也是外界眼中王文银最擅长的地方。“我只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只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只想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对王文银来说,创业以来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他力排众议、大显身手的时刻,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机遇”,让他的企业不断发生突变,实现了飞越。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囤房囤设备

王文银的自主创业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那时,他以来料加工的方式生产电源插头,产品全部出口。

随着贸易量的扩大及市场份额的提升,1995年,王文银正式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携威实业,买卖电源线。

生意越做越大后,他又创办携威电线制品厂。当时适逢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行业局势混乱,人人自危,但王文银看到的,却是降低创业成本,急速扩张的好机会,一是厂房房租打了半折,二是生产设备滞销,于是他开始囤房囤设备。

由于市场不景气,王文银成功说服制造商,以分期付款的形式买下100台设备,首次只需支付总价的10%作为定金,非常划算。工厂还没建,王文银规划中的产能已经翻了几番。

金融危机过后,电源线进入了旺销期,王文银很快赚得盆满钵满,也在行业内彻底打响了名头。

2003年“非典”危机时,助破百亿级产值

1999年,王文银将旗下几家工厂整合起来,正式成立了“正威国际”,总资产在10亿元左右。之后,他又逐渐拓展开办了电缆厂、塑胶厂和铜材加工厂等关系紧密的业务。

2003年时,正威集团已颇具规模,是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厂家之一。当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令举国上下再次陷入了危机和恐慌。从消费市场到原材料市场,哀鸿一片,下行趋势明显,很多企业为此放缓了投资步伐,“赶紧收回所有投资”成了普遍共识。

王文银再次反其道而行之,他看准资源价格陷入低谷的机会,“如果世界毁灭,要钱何用?不如买矿!”一句话之后,正威正式杀入了上游的矿业资源产业。

那段时间,王文银不断追加投资,在江西、云南、内蒙、澳大利亚、美国、赞比亚等海内外多个地区购买了大量矿产资源,大举进军铜、钨产业,将原先的产业链延伸到了最上游的采矿、冶炼领域。

正威也由此成为业内较早开始发展“采矿—冶炼—加工”全产业链模式的企业。

说来容易,实行期间却是难上加难。王文银的决定遭到了众人的极力反对,甚至有合伙人用离职、撤资来威胁他收手,但关键时刻,王文银展现了自己大事上“说一不二”的魄力,他深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且富有远见的,于是不顾阻力,放手一搏。

时势如其所料,非典过后,国际铜价、国内铜价连创新高,王文银低价买入的矿山价值翻了数番,正威在“简单”的收购间,产值直接翻了数倍,实现了百亿级的突破。

除了买矿,正威还在危机期间以5000万元的低价,拿下了深圳园区30万平方米的地块,并开发成了精密控制线缆产业园。对此,王文银曾说,深圳寸土寸金,如果没有非典,正威不可能顺利拿下这块地,即使可以,代价也会大得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助力实现千亿资产裂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王文银再次逆流而上,在铜价暴跌至每吨2万多元时,连续出手并购了一系列贬值的欧美铜加工企业,买入了几十万吨现货铜,其大胆的做法再次令很多正威管理层捏了把汗。

不仅如此,他还以同比更低的成本,在日内瓦、美国和新加坡设立了3个海外总部,将一批全球顶尖的行业人才收入囊中,大举扩张。

随着危机阴霾的逐渐消散,铜价开始回升,当王文银以每吨4万到8万元的高价将铜出手时,所有人心里的大石终于落地,并为之欢呼。这一幕,与非典时期的情况简直如出一辙。

仅几十万吨的现货铜,正威就实现了百亿级别的营收,也自此开始千亿级资产的裂变。2008年后,在全球行业中越发强势的正威,年营收呈现出连年翻倍上涨的态势,从2008年的116亿元,3年内一路涨到了2011年的1280亿元。

不久后的2012年,十八大召開前夕,诸多政策和形势不明朗、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之际,王文银再次准确把握住了拐点,于全球储备大量矿产资源和土地,最终带领正威跨越了2000亿元营收额的门槛。

为什么他总能“抄底”成功?

三次危机,三次突破,看似简单“买进卖出”的背后,是王文银对于铜产业链的精准把握,及其在危机中对市场、人才和资本等运用“抄底”战术的成功。

“抄底”是王文银惯用的投资方式之一,精于“押注”的他在全球资源并购和大宗商品贸易的“赌场”上屡试不爽。

“赚大钱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趋势和格局,我们要并购一家企业,可能提前5年甚至10年就开始关注它,等机会来临的时候,等它跑不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果断地把它吞下。”

王文银说,并购最重要的就是眼力和时机,而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别人送上门的东西,我们不一定关注,我们只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于企业,只并购两种:一种是很好的,非常有创新力的;一种是最差的,把它的产能盘活。”

王文银的并购之道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对时局有足够敏锐和准确的把握。这一点,他是如何做到的?

早在20年前,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的王文银就开始研究全球经济危机规律。他发现,每10年左右就会经历一次全球经济震荡,每三五年就有一轮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而这都是抄底良机。基于这种认识,王文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就曾有过准确预判。

此外,王文银对于国家政策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在正威集团内部,有专门部门每天都会对全球报纸进行摘要整理,供王文银预览,而为了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文件,正威还专门成立了政策研究部。

除了经济规律和国家政策,王文银对于整个市场的观察也相当透彻,这来源于他多年的积累。王文银的记忆力惊人,对世界前100家铜加工企业、世界探明储量50万吨以上的铜矿名单等信息倒背如流,对于行业的任何情况也都了如指掌。

王文银曾说,之所以能够在各种危机中保持乐观,是因为他看到了国内铜消费市场巨大(占世界供应份额的40%),以及铜极强的变现能力,“对市场的深刻感悟和精准判断,足以抵达亿万资产。”

逆流而上,花最小的成本办成最大的事,是正威能够在短时间内由小变大、不断飞越的重要原因。

摘自华商韬略

猜你喜欢

危机
《吐痰危机》
危机来临
中年你危机了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未来可能吃不到巧克力
我只看到了危机
“三好生”评选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你离“黄牙危机”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