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
2017-05-22刘滢
刘滢
【摘 要】辅导员忙碌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师长。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教育引导、榜样示范作用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还存在很多问题,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自我教育是开展辅导员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辅导员应加强自我教育,在对职业角色准确定位和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勤学习,善反思,加强实践磨练,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自我教育
辅导员忙碌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师长。辅导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影响其工作的成效,而且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前社会处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都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服务工作。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职业认同感不强,自我定位不够准确;马克思主义水平普遍不高,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不强;能力素质不够全面,适应不了岗位的需求;某些辅导员自身道德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作风不正;“育人为本”的理念淡化,服务意识不强,对学生关爱不够等[1],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自我教育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所谓辅导员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是指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辅导员以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和道德水平等为基础,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全过程。自我教育的有效开展,能促进辅导员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进一步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辅导员应加强自我教育,在对职业角色准确定位和高度认同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素养,勤学习,善反思,加强实践磨练,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品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要求。
1 职业角色定位准确,增强职业认同
陈志厚等对广东部分高校辅导员作过职业道德问卷调查,在“职业角色自我定位”的调查中,认为自我“定位准确”的占15%、“说不清”的占29.3%、“难以适从”的占33.6%、“定位不准确”的占22.1%[2]。这些数据说明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存在职业角色定位不准的问题。辅导员职业角色自我定位准确,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对岗位职责和要求的充分认识,激发做好辅导员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辅导员职业道德自我教育的前提。《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3]。目前,辅导员的角色正在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很多人,包括一些高校管理者、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自身,都在辅导员职位的定位上存在误区,比如认为辅导员只干事务性活,不需要动脑,谁都可以干,没什么价值,可有可无;辅导员是“万金油”,谁都可以使唤,课堂之外的任何事都找辅导员等。随着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在推进,其职业地位也将随之提高。辅导员自身必须明确角色定位,把自己作为教师和管理者的一份子,掌握工作中的主动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用实际工作业绩展现职业水平。
陈志厚等对广东部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调查数据亦显示,在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调查中,选择“认同”的占35.7%,略大于1/3;而选择“不认同”的占29.2%,“说不清”的占35.1%的;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人占45.1%,有38.9%的辅导员是在“没有别的更好选择”下无奈选择辅导员职业,把它作为一个跳板,一种过渡职业[2]。这几项数据充分表明,辅导员也普遍存在职业认同度低的问题。辅导员职业认同度低,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没有激情,缺乏动力,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从而影响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效果。辅导员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这份职业的重要性,不要“人云亦云”,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进行心理调试,给自己合理的定位;要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要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扬长补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提升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2 勤学习,善反思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需要每个人不断学习,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当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业务能力,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当前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文化背景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也出现了新变化,高校辅导员必须不断学习,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首先,輔导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保持政治上的坚定立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最重要的内容,辅导员自身要热爱社会主义,有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要经常学习政治理论,充分利用书籍、网络、理论研讨、形势报告会等多种渠道了解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明白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辅导员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立志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用这种精神教育和感染学生;辅导员还必须保持政治上的敏感性,坚决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自觉肩负起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第二,辅导员要加强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努力成为专业化人才。辅导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及班级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努力成为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并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向专家学者型发展。
反思也是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反思像一面镜子,使辅导员清楚地看清自我、分析自我、提高自我,最终超越自我。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辅导员也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反思自己是否有较强的政治素质,自己的能力是否符合职业的要求,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在工作中是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做到“育人为本”;是否“为人师表”,在学生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某一项工作如何才能做得更有成效等等。可通过撰写工作日记,将学生工作的感悟和反思记录下来,形成宝贵的一手资料。这些感悟和反思有助于辅导员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做好工作的动力;也有助于辅导员全面认识自己和他人,促进辅导员的全面发展。
3 实践中成长
学生工作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辅导员必须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丰富见识,增长才干,提高学生事务管理的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冲击旧观念,推动学生工作的思路创新;在实践中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打下基础。辅导员在实践中,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要联系实际,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环境等实际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一线中去,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和创新。通过实践锻炼能力,磨练意志,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总之,辅导员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辅导员通过学习、反思和实践等自我教育,增强职业认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自觉将社会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身进取的内在动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唐琪.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吉首大学,2014.
[2]陈志厚.辅导员职业道德自我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基于广东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2(2):34-36.
[3]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