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宁德畲族巫舞《奶娘催罡》

2017-05-22安琪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巫师畲族步法

安琪

畲族,自称“山客”或“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畲族自古便有巫术祭祀活动,主要用于祭祀先祖、神灵以祈求得到庇佑,舞蹈则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仪式。拥有本民族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现多使用汉语客家方言。畲族的总人口数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占比较少,从地理上看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州、江西等省份的山区地带,多于汉族杂居。目前,福建省内共有三十七万余人,占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福州、宁德、龙岩等十一个县市内。《奶娘催罡》巫舞于1985年在福安市社口镇南山畲族村被发现,畲族巫师钟伏成为此舞的传授者。其中的“奶娘”,即陈靖姑(陈十四娘);“催罡”,即引罡布法、降妖驱魔。本篇将以宁德地区的民间舞蹈畲族巫舞《奶娘催罡》来进行浅析。

一、《奶娘催罡》的文化背景

(一)《奶娘催罡》的原始崇拜

《奶娘催罡》是畲族在原始社会的产物,畲族的原始崇拜是“盘瓠”,而有关“盘瓠”的传说,是畲族具有神圣意义的对民族起源的一种信仰,同时也是畲族、瑶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根据赣南畲族史诗有关《狗王歌》的记载:盘瓠,原是新石器时代帝喾时期,一只托生在刘氏皇后耳中的金虫,名医将其取出后,以玉盘养之,盖以瓠叶。这只金虫,一日便长一寸,不久即长成为一条头上有二十条黄色斑点的狗,被称为“盘瓠”。盘瓠英勇善战,为帝喾大败敌人,后变为人形(头未变),迎娶公主成为驸马。后来,盘瓠带着公主归隐山林,以狩猎和耕种为生。他们养育三子一女,分别姓盘、蓝、雷、钟,后成为畲族的四大主要姓氏。盘瓠因此成为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而畲族先民便尊崇盘瓠为畲族的始祖,并设定每年的农历二月、七月、八月的十五日都是畲族的祭祖日,还用拟人化的手法对盘瓠的传说进行描塑,使其英明、勇敢、智慧、勤劳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据悉,春秋时代确有一位杀敌立功、迎娶公主的历史人物名为盘瓠。但盘瓠之传说之所以被神话,也正是因为原始先民对图腾标志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畲族人民将祖图视为原始崇拜的标志之一,祖图又称“盘瓠图”,是描绘始祖盘瓠的图像。畲族人民将始祖盘瓠的传说以绘画的形式记录在布上,以供族人世代相传,“祖图”一词由此而来。畲族的歌曲中,也有不少歌颂盘瓠的,如“高皇歌”等。

(二)《奶娘催罡》的民间信仰

巫舞《奶娘催罡》是一段祭祀性舞蹈,通常是在閩东地区的畲族巫师进行躯妖镇魔的活动中出现。奶娘,即为顺天圣母陈靖姑,是中国民间信仰之一,福建省民间又称之为临水夫人、陈奶夫人。据《福州府志》等资料记载,陈靖姑受家庭影响,善巫术,自幼赴閭山学法,拜入许真人门下,后习得斩妖除魔、医病救人等法术,归乡后便积极运用自身法术为为人民造福。陈靖姑信仰,之所以影响广泛,是源于千百年来人们对其“扶生救产”、“爱护子民”的壮举世代相传,念念不忘。陈靖姑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得到神灵庇佑、辟邪除灾的美好心愿,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奶娘催罡》便是通过对劳动生活的展示,来塑造奶娘陈靖姑庇佑人民时斩妖除魔等壮举时的形象。

(三)巫舞《奶娘催罡》的仪式

巫舞,是原始社会的产物,曾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据雷藏《雷氏巫谱》记载:康熙五十一年(即公元1712年),太始祖法振公,自閭山习得巫硫技艺……后来传承了八代,(历时二百多年),叔同侄协共十四人习此艺出外游行。宁德地区的畲族巫舞《奶娘催罡》,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净坛”、“请神”、“催罡”。“净坛”,意味着去污逐秽、净神坛;“请神”,即请“神”来;“催罡”,又叫“踩罡”,指踩罡步。在表演中,这三个部分又细分为十二的步骤,除了表现陈靖姑驱鬼镇妖还描绘了其在人间生活的情景。如、“笼米”、“筛米”、“钓鱼”、“梳头”、“洗面”、“照镜”等等,均为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情景。

二、《奶娘催罡》的舞蹈本体探讨

(一)《奶娘催罡》的步法及其文化寓意

巫舞《奶娘催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足下的步法。舞者通常由畲族的男性巫师以男扮女装的方式担任。《奶娘催罡》中的“罡”字本身就是古代的星名,其意泛指北斗星的斗柄。舞蹈时,巫师(即舞者)以步法的行走在进退转折之间走出北斗星象的象位布局,又称“布罡踏斗”。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十二种步法,即十二罡步,分别是梳头罡、照镜罡、笼米罡、筛米罡、失亥罡、锁链罡、扣缠罡、养身罡、钓鱼罡、八步罡以及罡尾。其中,“扣缠罡”即陈靖姑出征前缠脚的情景、“养身罡”即生儿育女后的休养、“八步罡”为陈靖姑驱赶邪魔所使用(使用八步罡时还依照刀术将天地氛围四个方位:天门、地府、人门、鬼道)。

《奶娘催罡》步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运动”中形似锁链的锁链罡和失亥罡。在锁链罡表演时,巫师要用右脚的拇指和右脚的食指夹住左脚的大拇指,在此基础上,进行单腿的挪步。在表演失亥罡时,巫师是用右脚的拇指和右脚食指夹住左脚的脚后根,在此基础上进行单腿的拧动。锁链罡和失亥罡中的这两种特殊的“罡步”的步法,又被民间称为“畲族独角舞”,是畲族乃至少数民族舞蹈中独一无二的动作步法。

(二)《奶娘催罡》的舞姿神态

畲族巫师在表演“奶娘”陈靖姑驱鬼镇妖的情景时,巫师(即舞者)的舞姿会突出勇猛、刚强的特点,塑造英勇神武的英雄形象。而表演“奶娘”陈靖姑日常生活以及出征之前的准备活动的情景时,巫师(即舞者)的舞姿则会突出柔美、贤良的特点,塑造“奶娘”的温婉、慈祥的气质。

巫师(舞者)在舞蹈时,左手持翎刀、右手秉羚号,边唱边跳。边唱边跳,是民间舞的一贯风格,民间老百姓在传统节日或习俗活动中,常常出现边歌边舞或边舞边歌的情景,歌曲往往是庆祝丰收或年轻男女的“情歌”对唱。而畲族的巫师边舞边歌的却是步法的寓意,如:“左脚踏在天门上,右脚踏在地府里……左脚踏山山就断,右脚踏石石成汤……”。

(三)《奶娘催罡》的音乐伴奏

《奶娘催罡》的音乐多采用畲族民间的民歌曲调,音乐伴奏多使用“三音锣”即(云鑼),其它伴奏乐器还有木鱼和作为法具使用的羚刀、羚号(龙角),极具畲族特色。畲族的音乐通常以五声音阶为主,在巫舞《奶娘催罡》中,针对不同的乐段,其调式也有所不同。整个《奶娘催罡》的音乐又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罡头曲、催罡曲和罡尾曲。不同乐段的调式乐曲音列以五声调式中的微调式为主,不同部分的调式以宫调式为主。《奶娘催罡》的音乐节奏,分为一字一音一排的均衡快速节奏和短长型切分节奏两种,不同的节奏在舞蹈中营造不同的情绪和气氛,根据舞蹈本身的情绪发展做出交替使用。伴奏乐器羚号(龙角)是用弯曲的木柴做成的,高音部分靠嘴型和气息来加以调节。每当舞段表现陈靖姑斩妖除魔的情景时,以羚号的曲调配上鼓声,使整个场面营造出更加神秘、威严的气氛。

三、《奶娘催罡》的多模态话语的非语言系统

从理论上讲,舞蹈中的每个角色都需要塑造一种形象,可以是编导塑造,也可以是自我塑造,其目的是为了将每个角色的言语行为进行表演化,最终使其得以产生互动的象征实体。这种象征实体,可以解读为带有符号性质的物理模态,其中也包括服饰、道具、语言、色彩等。

(一)《奶娘催罡》的服饰

《奶娘催罡》的巫师(舞者)通常在表演中,会用红色的布料包头,也称“头红”,头戴一种被称为“神额”的饰物,身穿“神裙”。包头的红布,披在肩上,“神裙”长至脚踝。因此舞蹈是由男性巫师男扮女装来表演“奶娘”陈靖姑,因此,着长裙是为了塑造其女性形象。称之为“神裙”,与祭祀仪式相匹配,增加了神秘色彩。

(二)《奶娘催罡》的道具使用

巫舞《奶娘催罡》在舞蹈时使用的道具,其实又是法具,有:羚号、羚刀、手香炉三种。其中,羚号又被闽东人民称之为“龙角”,按照不同的材质又分为木制和铜制的,羚号多是黑色和红色。在舞蹈时,巫师(舞者)使用羚号在问奏中对天长鸣,渲染仪式活动的气氛。羚刀的材质通常是铜制,羚刀柄又形似尖刀,巫师(舞者)在表现镇鬼驱魔时,舞动羚刀使其发出好似“沙槌”一般的声响,为脚下的步法伴奏。手香炉,即提拿在手中的小香炉,喻示着招引死者的亡魂、希望其早日得以安居。

四、总结

宁德畲族巫舞《奶娘催罡》,无论是从动作还是多模态话语下非语言系统的服饰或道具,都附含着畲族的民间信俗、宗教信仰、原始崇拜等文化寓意。通过对“奶娘”陈靖姑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闽东人民对保护妇女、渴望生活幸福安居、普渡众生等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其“畲族独脚跳”作为畲族人民独创的步法,更在独树一帜。舞蹈中,还潜藏着诸多畲族的原生态文化因素,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原生态舞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它负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同时也是民族文明的根基。因此,我们应大力开展对宁德畲族巫舞《奶娘催罡》的保护措施,让民族文化得以继承并发展。

猜你喜欢

巫师畲族步法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懒巫师的谢礼
神秘的北部巫师
带上巫师的魔法书,开启一场奇幻之旅
畲族三月三
谁动了巫师的魔药?
畲族民歌
学书五步法
学书五步法
学书五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