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茶之名坐下来聊聊
2017-05-22周重林
周重林
还记得当年参与筹备《普洱》杂志期间,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普洱茶有那么多可以寫的?紧接着的问题是,这样一本靠文字的杂志,能活多久?可是现在,《普洱》都出版了10年,有写不尽说不完的话题。
2003年,我们撰写《天下普洱》的时候,昆明找不到10个可以深谈普洱茶的人,2005年我们要出版《云南茶典》的时候,其实参与撰写的大部分人,也是第一次接触普洱茶,而现在他们都是行业内的知名专家。
到了2006年《普洱》杂志创刊的时候,普洱茶已经发展得令人侧目,一周会收到七八个茶会邀请,许多人把热情都消耗在对普洱茶的热爱上,至今未改。对普洱茶认识的迫切感,现在还支撑许多人的书写。有些人写了一辈子茶,有些人喝了一辈子茶,慢慢形成了一个叫茶人的群体,茶文化也逐渐被广泛的知识界所认可。
要说《普洱》的贡献,我认为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在云南本土确立了话语规范,创造了源头普洱茶文化话语,这是大家公认的。二是培养了大批会写茶会喝茶的人,这点尤其重要。许多人在这个平台上成长起来,会喝茶,更会描述茶。
就属性来说,专业杂志是最不会受所谓“风口”影响的纸媒,成千上万的自媒体涌现,并不意味着有同等量级的人物与文章出现,茶行业还是一个需要学习以及创造领域,也是唯一一块可以出现高品质生活达人的领域。
当然,茶文化过快的发展,也带来哭笑不得的一面,连对茶基础认知都欠缺的人,也纷纷以大人物自居,这是茶娱乐性的一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茶余笑谈。
另一方面,一批没有文化的人却天天反对茶文化,他们不知道,要构建出一套文化,是如何艰辛,没有文化的普洱茶,就是一片叶子。赫拉利大作《人类简史》里说,会讲故事是人类发展的第一要义,会驯化小麦是第二要义。换在茶界,第二要义大约就是会驯化茶了。
毫无疑问,茶已经成为重要的知识与生活接口。
10年前,我们以诗歌的名义与人会面,10年来,我们以茶的名义坐下来,聊聊生活的图景、苦楚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