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实施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和总量控制的思考

2017-05-22邓天英谢红玉

绿色科技 2017年8期

邓天英+谢红玉

摘要:指出了自从环境监测市场的全面放开以来,第三方检测机构不断蓬勃发展,重庆监测市场于2016年放开,截至2016年底,已有7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已经开展业务,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已经成为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重庆市第三方环境检测市场发展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第三方检测机构; 资质管理; 总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1603

1第三方环境监测市场背景

近年来,环境监测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自2013年,北京、广东、江苏、山东、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相继放开服务性环境检测服务市场以来,2015年2月5日,国家环保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环发〔2015〕20号),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市场的全面放开。2016年3月16日,重庆市环保局印发了《重庆市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管理办法》(渝环发〔2016〕6号)[1],重庆市服务性环境监测市场正式放开并获得了蓬勃发展,至2016年12月,重庆市已有7家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通过资质认证,获得开展服务性环境监测业务的资格并开展了环境检测业务。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已经成为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活跃监测市场,促进监测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环境检测市场更加公平、公正、和谐、稳定。

2重庆市第三方环境检测市场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2.1行业发展前景

受各类污染事件的影响,环境检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16年,全国服务性环境检测市场规模将达到325亿元[2]。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未来5年,全国服务性环境检测市场还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发展机遇显而易见。

2.2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庆市已有7家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获得开展服务性环境监测业务的资格并开展了环境检测业务。有3~5家机构已通过资质认证,预计近期将获得开展服务性环境监测业务的资格,还有众多资本准备进入环境检测。由于重庆环境监测市场的放开较晚,第三方检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省市相比,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面临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机构整体规模偏小,监测能力不足

目前,重庆已获得资质的7家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仪器设备价值最高800万元,人员25人,申请监测项目130项,年营业额约500万元。而国内大型的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年营业额约1亿元,从业人员近100人,可监测项目近千项,更有第三方检测机构已完成全国化布局,形成全国性的品牌,重庆市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与发达省市差距巨大。

2.2.2基础配套不足

环境检测机构主要依靠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重庆优秀的环境检测人才缺乏,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招聘优秀的技术人员存在很大难度,培养优秀技术人才需要一定时间。另外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规模相对较小,资金不充裕,高端先进仪器设备配备不足[3]。

2.2.3服务能力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允许外资独资进入中国的咨询服务市场,沿海地区已有外资从事环境咨询和监测业务,这些外资机构和国内优秀的检测机构一旦进入起步较晚的重庆检测市场,必将对重庆市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产生较大冲击,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2.2.4缺乏品牌优势

目前重慶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规模普遍偏小,监测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自己品牌。已获得资质的7家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缺乏广泛的知名度。品牌的缺失,使用户在选择时无法看重品牌,导致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间低水平竞争,检测能力和数据质量难以提高。

3重庆市第三方检测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强化环境监测资质管理

环境监测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不是所有民间资本都可随意进入的,必须对进入的民间资本设置相应的准入机制,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营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对进入门槛的民营第三方环境检测企业颁发许可证,并根据技术能力和检测范围等条件划分等级,区别对待;实行动态管理和进出制度,定期对其管理和质量运行体系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调整检测许可等级[4,5]。

3.2对环境监测资质实行总量控制

针对重庆环境监测放开较晚,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普遍规模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缺少经验等现状,在对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设置必要的准入机制的同时,还应对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进行总量控制,实行动态管理,培育环境监测市场,多方扶持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发展,提高其竞争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3.2.1实行总量控制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环境监测放开,大量民间资本的进入,在活跃监测市场,促进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隐患。

目前,重庆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整体规模偏小、基础配套不足、监测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如果不对进入的机构设置必要的准入条件,不进行总量控制,短时间内,大量逐利的资本会蜂拥进入这一行业,扰乱行业秩序,行成恶性竞争。使真正志力于环境监测事业的机构疲于应对恶性竞争,无心、无力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提高能力,这不仅不利于重庆市检测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重庆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提升。

3.2.2实行总量控制有利于培育市场

重庆环境检测市场放开较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市场规模小,环境检测人才缺乏,不能支撑过量的机构参与其中。实行总量控制可以避免恶性竞争,让企业在有限的市场内提高管理和检测质量,培养专业人才,繁荣市场,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3.2.3实行总量控制有利于提高行业水平

企业的投入必然建立在盈利和行业前景可期的基础上。实行总量控制可以保证企业合理的利润用于设备投入,扩大规模,提高监测能力;实行总量控制才能让企业和从业人员看到行业前景,继续加大投入,留住行业优秀人才,吸引社会各方优秀人才进入这一行业,促进行业发展;改变重庆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规模偏小、配套不足、监测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

3.2.4实行总量控制有利于构建行业品牌

市场的竞争,最终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实行总量控制有利于企业专心监测能力建设,人才引进,让企业看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提高数据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全力争做行业翘楚,争创品牌,才能在行业中处于不败之地。实行总量控制后加大了行业进入门槛,可以将没有实力和无心于环境检测的企业拒之门外,可以让短期逐利的资本无利可图,实现优胜劣汰,有利于重庆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品牌的创建。

3.2.5实行总量控制不是否定竞争,而是提倡高水平竞争

实行总量控制后进入行业的企业不能再满足于基本的达标要求,而要不断投入,不断提高,不断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才能在动态管理,总量控制的机制下生存下来,能生存的都是经过优胜劣汰后留下来的行业佼佼者。实行总量控制后,留在市场的企业仍有十多家,不能形成垄断,竞争依然存在。由于行业整体水平得以提高,使行业整体在一个更高的层次竞争,企业的竞争由单纯的价格转变为能力、质量、服务和品牌的竞争。

不进行实行总量控制,进入市场的企业鱼目混珠,企业间只满足于基本的达标要求,无需发展壮大也能生存,表面上竞争激烈,实际上是低水平的竞争,甚至衍生不正当竞争。因而,实行总量控制,不是垄断市场,不是否定竞争,而是提倡高水平竞争,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避免低水平的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3.2.6实行总量控制具有现实可行性

国内外对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或某些行业发展的特定时期都实行了资质管理和总量控制的管理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行业的良性发展。环评行业的甲级资质实行了总量控制、淘汰增补的原则,根据这些行业多年的管理经验和行业发展,实行总量控制、淘汰增补对有效规范市场、杜绝行业乱象、促进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江苏省在第三方环境检测领域实行了总量控制、淘汰增补的原则,使其环境监测市场化走在全国前列。因而,重庆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实行资质管理和总量控制有据可行,有成功经验可依。

3.3将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纳入高新企业

环境监测是技术密集型行业,环境检测机构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便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完完全全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同时,其服务的对象也多为高新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政府应将其纳入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纳入高新企业名录管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促进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3.4支持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创建高端品牌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检测业务必将向多元化发展,重庆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必将走出本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同时,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问题比较苛刻,国外检测机构已进入中国市场,并将进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求创建重庆高端环境检测品牌,以此应对国际、国内竞争。

因而,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需要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尽快提高自身实力;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税收、宣传、投入等政策上鼓励和大力扶持有条件的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积极向国际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努力,积极创建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提高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4结语

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作为社会化环境检测的一支生力军,在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重庆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在建立环境监测资质行政许可的基础上对环境监测资质实行总量控制。同时,加大对行业的扶持力度,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规范其发展方向,使其在实现自身市场价值的同时,顺利承接政府部门赋予的环境监测职能,成为政府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

马艳,廖伟,邹孝,等.重庆市第三方环境监测结构管理办法探讨[J].科技与创新, 2016(13):41.

[2]佚名.2016~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深度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DB/OL].中商情报网,2016.

[3]冀保程 ,尚春林.民营第三方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对策[C]∥中国环境学会.2016 第八届全国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论文集.南昌:中国环境学会,2016:196~197.

[4]许震,张峰,吴红星.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发展现状与展望[J].管理与改革, 2014,2(26):1~3.

[5]闻欣,张迪生,王合生,等.中國台湾地区对社会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管理与启示[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