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儿毁了采访
2017-05-22
当代工人 2017年7期
有位同行说过,记者的任务顺利完成,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算在采访对象身上。对方首先要愿意接受采访,其次愿意倾诉,结束了又不會提出干涉性的要求,这样的对象十分难得。很多记者之所以焦虑,就在于可控性不在自己手。
年前,都是企业生产任务紧张的时候,也是采访最难约的时候。现在举国上下都在热议大国工匠,我们也想趁热多推出一些典型,于是我四处打电话约访。
起初,我想采访的是一家油田企业的工匠,他是国家级技术大师,技艺精良,事迹突出。辗转联系上了,对方却休年假去了海南,这个选题只好作罢。出师不利,我赶紧联系某大型国企的宣传干事,请他推荐一个采访对象。
干事很热心,说身边有一位班组长挺合适。这个年轻人技术精湛,是一级技师;有组织能力,带领的班组是全国模范;干活有想法,曾用不起眼的输液管改良了生产流程,为企业节省数十万元;工作中不唯上,很少恭维奉承领导,有独立人格。
我感觉抓到了一个好素材,干事却提醒我:单位不一定能同意。“公司往外推荐的人物,要么是功成名就的,要么是领导喜欢的。这位班长可不在领导法眼里!”我不信这个邪,决定一试。
电话打到公司,接线员说会转告领导。然后,宣传干事在微信上实时给我传递现场消息:
领导接到了电话;
领导很困惑,记者怎么知道这个小班长的;
领导觉得不能轻易答应,要求记者发采访函、采访提纲;
领导转念再想,这位班长也不是重点培养对象,还是找理由推掉吧……
几分钟后,接线员遗憾地告诉我,公司业务繁忙,暂时不能接受采访,我也很“懂事”地表示理解,希望以后再约访云云。一个不错的选题,就这么毁在了领导的法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