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7-05-21邵志芳
邵志芳
(扬州大学 广陵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分析化学一直是我院化工、制药、高材、环工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是从事环境、医药、生物等其他分支学科相关工作的基础[1],分析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检测原理可以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掌握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认知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十三五”是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独立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为导向,明确培养应用技术型、创新复合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即规划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2]。分析化学的教学模式必须由以知识传递为本位的传统教授转变为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上来[3]。课程目标应以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人才,重点突出职业化、实践性和开放性,将应用型目标渗透到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中。目前本院的培养方案中,因与本部化工学院同教材同教学目标同教学方式及考核要求,而我院学生特点为个性鲜明活泼,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教师按照传统过程教授课程时感觉困难,大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论讲授缺乏兴趣,且对课程内容颇感实用性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针对本三型本科学生,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因材施教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便迫在眉睫。
1 课程教学现状和原因剖析
在本学院目前培养方案中,分析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开设,在课程教学内容中,滴定分析部分与无机化学溶液平衡部分重复,由于四大滴定法在知识原理部分是相通的,所以可以不必重复讲授,但目前教学内容设计对此部分没有调整,对学生掌握共性及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益处。而仪器分析部分,由于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等的局限性,仪器分析课程内容陈旧,原理部分所花课时较多,具体操作使用则少涉及,缺少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总体仪器分析存在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教学方式仍然采用的是讲授式,在理论教学部分此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对于应用性比较高的章节,此种方法无异于纸上谈兵,不仅使课堂枯燥无味,更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足,究其原因,皆为独立学院没有自己独立的教学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完全依托母体学院,并未考虑母体学院学生群体和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因此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实用性不高,应用性不强,也由于教学内容偏重基本理论的问题,教师的可操作性不大,造成了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
2 创新分析化学教学过程
2.1 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目前在分析化学理论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往往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则被动记录笔记,课后完成一定量的习题作业,纵观课堂内外,往往缺少自己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实验过程则往往是任课教师讲解完原理和步骤后,学生“照方抓药”,参与设计技能训练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形式单一,教师的主观影响较大。整体存在重视知识灌输、轻视方法传授以及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培训的现象。
对于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的独立学院,我们的目标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背景下,应当淡化传统教学的功利性,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综合素质共同发展的新理念[4]。
2.2 改革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广泛调研师生及针对各专业对分析化学课程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性删减重复的课程内容,高效安排课时。分析化学总体而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与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等息息相关,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在加强基本理论和技能重点掌握的基础上,应增加社会热点、最新科研的内容,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按章节排列如表1和表2。
表1 定量分析教学内容
表2 仪器分析教学内容
2.3 创新教学模式,促进理论授课与实践相结合
在定量分析部分,可采用项目教学法[6],重点教学内容主要有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重量分析,每一章在讲解完基本理论后,可加入单元实训项目,例如酸碱滴定模块中,可以设计:醋酸中总酸度的滴定,混合碱的分析,化肥中氮含量的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四个层次的训练项目,将班级以4~6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个成员各有分工,项目的完成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先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再制定计划,然后一起实施,共同完成,学生轮流分工,每个人在本课程中必须至少担任一次项目负责人,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共同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仪器分析部分应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拓宽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入《仪器分析仿真实验室》,通过仿真实验展示,不仅能让复杂精密的仪器内部构成及工作流程清晰的展现,还可以进行模拟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了一般仪器的操作程序,为自主操作仪器,后续的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7]。
2.4 制定体现课程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方案
理论课中考核标准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中创新处在于过程考核中新增的项目教学中的任务完成,此环节能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通过小组展示过程中每一位成员对自己任务的完成来同时考核团队和成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在完成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职业素质。
表3 课程考核标准及考核方式
2.5 结合职业技能大赛和社会科研动向,分类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化学检验技能大赛是是针对医药化工类的专业开设的。因此在分析化学的日常教学中,可以将大赛的形式和内容渗透进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8]。此外科研可以有效促进教学,而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更快,这种有效促进表现怎表现更为明显。科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良好模式应为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真实的分析任务,实验指导老师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实验室可提供仪器设备和所需实验药品,学生则可以或组成小组,合作分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在指导老师的协助和指导下完成分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此类分析任务的选择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等比赛来选
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自己兴趣的实践和创新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从准备实验直至全部完成的全过程,使实验更具有现实意义,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总结和展望
分析化学课程包含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又有仪器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项目,随着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打破教师对教学的传统观念,更新其教学理念,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强基础保应用的同时,重视学生潜力开发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按照新课程改革后教学模式展开,学生普遍反馈对课程兴趣更高,学习更具有目的性,更觉得学习的意义所在是充实自己,增强了对课程与就业之间的联系,课程考核后学生成绩也较之前大幅提高,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更多的担当主动者的角色,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未来,在教学模式中,还可引入微课[9]、慕课[10]等基于新媒体的教学方法,相信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和传统的课堂讲授,必将带来全面革新。
参考文献
[1]俞汝勤,梁逸曾.分析化学教学的发展[J].大学化学,2000,15(1):1-4.
[2]沈 勇.应用技术大学:独立学院转型定位的战略选择和实施路径[J].江苏高教,2013(6):61-62.
[3]胡 荣.“三创”理念与独立学院转型及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16(2):126-128.
[4]崔海荣.浅谈应用型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普教育,2014(13):161.
[5]张松柏,张智丽,胡 霞,等.地方高校独立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13,41(21):144-146.
[6]张 莉,刘 蜂.项目教学法在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中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1(7):83.
[7]胡 坤,邹华红,桂柳成,等.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3,41(2):153-154.
[8]卢玉坤,吕仁庆,于剑锋,等.《仪器分析》课程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1,39(19):143-146.
[9]朱祥龙.微课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6,45(23):150-151.
[10]陆 征,杨永青.慕课时代翻转课堂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5(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