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用药规律探析
2017-05-21苟文伊
苟文伊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糖尿病皮肤瘙痒是一种以皮肤瘙痒为主要症状的无原发皮损的皮肤病,临床可见抓痕、结痂以及色素沉着、继发湿疹样变。该病可全身发病,也可局部发病,局部则多以外阴为主[1-2]。为了给该病临床患者提供中医药治疗的思路和依据,笔者收集了近20年来报道的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复方,从中总结出常用药物以及该病临床治疗上的药物规律。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中药数据的标引
中药数据的标引中涉及的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3],补充部分参考人卫教材《中药学》[4]。
1.2 文献检索
检索中国知网近20年(1997.1~2016.12)中医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文献,关键词设定为糖尿病、皮肤瘙痒,其他条件不限精确进行初步搜索后,获得共计495篇相关文献。
1.3 纳入标准
对搜索的495篇文章通过以下标准进行纳入:①仅纳入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研究的临床实验;②病案中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后的用药,并记录了详细、完整的中药内治方剂;③同一方剂文献合并归一;④临床研究性文章;⑤自拟方、中药成方的基础方;⑥临床疗效观察文献。
1.4 排除标准
①非临床实验不纳入;②单纯病例个案数低于20例或系统性疗效评价有效率低于70%;③中药外用方;④方剂组方不明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高频药物
符合收录文献标准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中药复方中,单味药126味,总频次933次,其中使用频次大于20次的药物共计13味,累计频次436次,占总用药味数(126味)的46.72%。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前13味药物统计表
2.2 功效
根据中药功效统计,前 5 类为: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频数为760次,占总药数81.45%,这5类中药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主要药物,同时,频次大于3次的药物共计62味。前5类药味数及频数参见表 2。
表2 前5类药物味数及频次表
3 讨 论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病虽然为皮肤疾病,但目前治疗该病以控制血糖为主,同时配合抗组胺类、钙剂、维生素、镇静催眠类药物。中药方剂疗效显著、具有独特的作用特点,广泛运用于该病的临床治疗,并为患者普遍接受。然而,对于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临床治疗方法多样,例如经方、自拟方,所用药物也十分繁杂,难以掌握和规范期药物使用规律。通过对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高频药物的统计,从药物的功效进行分类,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3.1 在脏为肝,血虚内热为本
普遍医家认识到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以阴虚津液损伤为本,燥热为标,主要病变的脏腑为肺、脾、肾三脏,认为该病的关键在于损伤了三脏的阴液,津液不足发为消渴,而笔者通过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用药规律研究发现,补血药在各个临床研究中所占比例极高。从功效看,补虚药所用药味最多(24味),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27.87%。以药测证,说明正虚与火热是该病主要病机。而补虚药中前五味药物为:当归47次,黄芪30次,白芍28次,熟地黄23次,甘草18次,山药18次,将补虚药按阴、阳、气、血不同类,以补血药频数最高。由此提示了血虚乃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主要病机。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消渴病重要并发症,而其主要病机却与消渴病有所不同,通过以方测证,可以发现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以血虚为主的病变,而肝藏血,病变脏腑主要定位在肝,消渴病日久,久则及肝,这与消渴病定位在肺脾肾有所不同。该病具有一定的发病特点,发病前多有长期消渴病的病史,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消渴病初期到中期阴虚主要表现表现在津液的不足,然而津血同源,津液损伤日久比如累及阴血,而血虚日久,一方面血虚不能濡养肌肤,另一方面血虚生内热,热邪损络,发为皮肤瘙痒、干燥等症状。
3.2 兼有邪气,风邪、瘀血为标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主要病机为血虚内热,在脏为肝。而慢性病多是正气和邪气两方面兼有失常,该病正气主要是肝血的不足,肝脏功能紊乱,肝脏亏虚,所感受的邪气往往和肝脏密切相关。本研究中解表药频数为93,频率为9.97%;该类药中使用频次最多前三味药物为:防风34次,蝉蜕31次,荆芥15次,由此笔者认为疏风解表亦为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关键。活血化瘀类药物频次为87次,频率9.32%,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三位药物为丹参29,鸡血藤18,川芎8,红花10。平肝熄风药出现频次为73次,频率7.82%,其中使用频次前三的分别为白蒺藜42,僵蚕15,地龙10。说明风邪与瘀血是该病主要的病理因素和致病邪气。
风邪和肝脏皆属于木,肝为风木之脏,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以血虚肝脏不足为主,一方面肝血虚而生内风,另一方面肝本脏亏虚,容易招致本脏的外邪,即外感风邪。同时,血虚导致血脉空虚,血行不畅,化为瘀血。
4 小 结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是多与糖尿病小血管病病变与周围神经病变密切相关,多表现皮损、瘙痒、麻木,甚至发展为糖尿病足。该病在中医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从统计结果显示,清热药和补血药临床使用最多,该病以阴虚燥热、血虚生风为主要病机,同时与血瘀也与该病密切相关。
同时本研究为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提供了新思路,打破了传统中医消渴病肺脾肾三脏同病的理论限制,从中医以方测证的理论出发,提出该病病变脏腑主要在肝。消渴病日久,从津液的亏耗发展到阴血的不足,以阴血的不足为主要的正虚表现;肝血不足,肝脏体虚,招致风邪与瘀血。提出该病“在脏为肝,血虚内热为本;兼有邪气,风邪、瘀血为标”的中医理论,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提出了中医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苗署楷,蔡惠文.糖尿病并发症防治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326-329.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合并皮肤病中医防治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2(9):123.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4]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