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2017-05-21卞桂红
卞桂红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中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在药物选择上,糖尿病患者会选择双弧类、胰岛素曾敏剂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分泌剂,而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会选择双弧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粗胰岛素分泌剂进行治疗,本次主要研究拜糖平联合二甲双弧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60例患者,使用单盲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研究组患者的最低年龄为50岁,最高年龄为70岁,平均年龄为(65.34±1.64)岁,女性占16例,男性占14例,最短病程为1年,最长病程为10年,平均病程为(5.34±1.34)年,对照组患者的最低年龄为51岁,最高年龄为70岁,平均年龄为(65.87±1.21)岁,女性占15例,男性占15例,最短病程为1.5年,最长病程为10年,平均病程为(5.52±1.98)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二甲双弧(规格:250mg,生产厂家:西安海欣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41400)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三次,每次0.5mg[1]。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拜糖平(规格:50mg,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9990205)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两次,每次50mg,给予治疗1个疗程,一个疗程30天[2]。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饮食控制、健康教育、并叮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对患者进行检测血糖,两组患者进行2个月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空腹血糖小于等于5.1mmol/L为优,大于5.1mmol/L为差,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等于7.1mmol/L为优,大于7.1mmol/L为差。显效:患者的糖尿病症状得到显著的改善,但依然存在血糖不被控制。有效:患者的糖尿病症状得等到一部分改善,但并没有全部被控制。无效:糖尿病患者症状没有得到改善,还有加重的倾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
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93.33%、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
3 讨 论
一般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是双弧类药物,双弧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与受体进行结合和增强胰岛素的能力,以期提高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患者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吸收,将肝脏的糖异生降低,防止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出现,但双弧类药物对于一部分肥胖型患者的治疗较差,这是由于双弧类药物,不能改变患者胰岛本身的功能,若患者长期用药,只能降低患者的胰岛功能,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但这并不利于疗效的维持效果。
近年来,拜糖平是较为常用的降糖药物,拜糖平的作用机制是可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患者摄入拜糖平之后,会与此类酶发生反应,从而使得分解蔗糖和淀粉的速度被减慢,最终减缓患者肠道吸收葡萄糖的速度,这就有效地控制患者餐后高血糖的水平。除此之外,拜糖平抑制酶类活性不是可逆和不完全的,只是延缓吸收葡萄糖的作用,因此不会影响糖水化合物的吸收,因此,不良反应较低[3]。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93.33%、73.33%,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30%,空腹血糖分别为(5.38±1.64)、(5.34±1.28)餐后2小时空腹血糖分别为(6.34±1.25)(7.98±1.11),研究组患者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拜糖平联合二甲双弧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银波.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145-146.
[2] 张银波.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145-146.
[3] 陈春英.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社区糖尿病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7,30(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