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语言特色探微
2017-05-21刘雅洁
刘雅洁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民族根基,支撑着我国的发展与进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诗经》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华文化特定发展时期的文化呈现方式。本文以《诗经》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诗经》中的语言特色,以促进我们了解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表现形式。
关键词:《诗经》;语言特色;探微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不断碰撞与融合,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探讨《诗经》的语言特色,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诗经》产生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当时中华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探讨《诗经》的语言特色,不仅有利于我们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用词的表达特色
《诗经》在用词上较为准确,通过选取精确的词句,以充分表达创作者的内心情感。《诗经》在用词的选取上极为谨慎,不仅注重语言表达的顺畅,使得文本整体上富有文学艺术性,而且注重词性的选取,以更为准确地传达所要表述的内容。如在《诗经》中,较多地使用动词,使得文本内容看起来更加的丰富、活泼,有利于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多个动词的使用,使得文本的内容看起来更为立体,增加了文本的艺术效果。较多地使用叠词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通过叠词的重复使用,能够更为充分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绪。通过叠词的使用,不仅能够赋予文本更为丰富的情感表达,也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诗经》中用词的准确与丰富,间接地体现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的稳步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稳定,为人们投入到《诗经》的创作当中提供了稳定的外界条件。
二、语言的表现特点
《诗经》中注重语言的使用,且多为生动、形象地语言表达。《诗经》中较多地使用叠音词,通过叠音词的重复使用,具有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更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绪。在《诗经》中运用叠音词,不仅有利于文本的整体表达,也有利于创作者的情感抒发。
《诗经》中的语言使用较为灵活,长短句不一,正是因为长短语的交错使用,使得《诗经》中的表达不受限制,语言的运用更为自由。《诗经》中采用不固定的语言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文本形式的特色,也促进了文本内容的表达。《诗经》通过对语言形式的灵活运用,使得《诗经》中的各个文本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语言表达。
我国文本留有记载的文学作品,都曾采用修辞这种语言表达形式。通过修辞手法的应用,《诗经》中的文本内容更为形象、具体。《诗经》中修辞方式的大量使用,既丰富了文本的表达内容,也促进了修辞手法的使用与发展。修辞方式主要运用于语音修辞和修辞格两个方面。语音修辞主要运用于语音的使用方面,通过不同语音形式的表达与使用,有助于文本内容的表述。语音修辞本身不具备实用性意义,但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则促进了文本思想、感情的表达。《诗经》较常使用语音修辞,这不仅有利于语音修辞的传播,也丰富了《诗经》的艺术性与美感,提升了《诗经》的艺术审美价值。通过语音修辞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诗经》中语言的内涵,也使得《诗经》的内容更为丰富、形象。《诗经》中也广泛应用了修辞格,通过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格的运用,使得文本内容更易为读者所接受,并能够形成文本特有的表达技巧,以促进《诗经》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注重语言的表现,已形成了《诗经》本身的特色之一。
三、平实的语言表达
注重平实的表达,并非意味着《诗经》内容的无趣,与《诗经》善用形象生动的用词以及修辞式的语言并无冲突。《诗经》注重平实的表达,即是《诗经》中的文本内容来源于现实,朴实、自然,毫无任何浮华的成分。《诗经》采用平实的表达,有利于文本内容在普通人群中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并了解《诗经》。
《诗经》通过对现实情况的描写,能够增加普通人群对文本内容的深切体会。《诗经》中的文本内容,既来源于现实,也进行了相应的藝术加工,这就不难理解《诗经》中善于采用形象生动的用词以及修辞式的语言与此并不冲突。《诗经》通过自然平实、通俗简练的表达,既有利于文本内容的传播,也促进了《诗经》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与延续。
四、结束语
《诗经》产生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当时中华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诗经》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华文化特定发展时期的文化呈现方式。探讨《诗经》的语言特色,有利于我们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探究《诗经》语言特色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维护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延续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彩琴.《诗经》的语言特色[J].南都学坛,2006,05:75-76.
[2]李莹.浅析《诗经》语言艺术特色与思想内容的关系[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04:72-73.
[3]陆理原.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论(二)[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0,02: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