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分析
2017-05-20刘雪芳张红梅苗凤茹
刘雪芳, 张红梅, 苗凤茹
(航天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北京, 100049)
神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分析
刘雪芳, 张红梅, 苗凤茹
(航天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北京, 100049)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2014年10月—2015年12到本院本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表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础上给予神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后,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遵医率、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遵医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正确用药、合理饮食、定时体检、戒烟限酒、功能锻炼、情绪控制遵医率均得到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患者对于脑卒中偏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3例(13.79%)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干预组仅出现1例(1.61%)下肢静脉血栓患者, 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 神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遵医率和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神经内科; 针对护理干预; 脑卒中偏瘫;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脑卒中属临床严重脑血管疾病,发患者群多为老年患者,最为突出的特点为“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另有临床研究[1]显示,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因较长的卧床时间,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脑卒中偏瘫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统计数据[2-3]显示, 80%的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栓子脱落,导致静脉炎。脑卒中偏瘫患者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后会严重影响康复,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致残,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危机患者的生命。本研究神经内科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预防措施,旨在探讨此护理干预措施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本院神经内科接诊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12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58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31例; 平均年龄(62.03±2.08)岁; 疾病类型:脑出血8例,脑梗死7例; 合并症:高血压3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6例,高血脂2例;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21例,初中文化19例,高中及以上文化18例。干预组62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34例; 平均年龄(61.78±2.47)岁; 疾病类型:脑出血10例,脑梗死8例; 合并症:高血压5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3例,高血脂4例; 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15例,初中文化21例,高中及以上文化14例。所有患者均经MRI、CT确诊并符合最新一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定制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纳入标准[4]: 肢体肌力Ⅰ~Ⅲ级; 5分<神经功能缺陷评分<40分; 心肾功能健全。排除标准[5]: 肾功能不全者; 存在语言障碍患者; 有全身严重并发症患者。本项研究在患者知情并同意情况下进行,且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合并症、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肢体位置,通常情况下为避免患者出现关节偏瘫痉挛,良好的位置为,下肢弯曲,上肢舒展; 在病床上由家属协助,进行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实时转换患者床上体位,一般选择坐位、卧位、站位和椅位和床位转换; 加强患者步态、平衡训练以及辅助工具训练。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神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① 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积极热情的同患者及家属交流,形成融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信任; 护理人员在充分了解患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视频、书籍等方式向患者宣传疾病相关知识,提升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识和全面了解,增强患者康复信念; 护理人员平时要积极鼓励患者,并主动联系患者家属,动员家属行动起来,帮助患者恢复,同时支持、理解患者家属,稳定患者家属情绪,使患者保持乐观精神状态。② 出院后:患者出院时,发放记录详细的康复指导手册,手册中涵括了药物使用剂量、时间、注意事项等详细信息; 为每位患者建立完整的康复档案,并定时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随访或者家访,并在此过程中指导患者康复锻炼,及时纠正错误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惯; 对于来院复诊的患者,调查患者的遵医行为,判定患者的护理效果; 对遵医率较低的患者,给予针对性教育,对某些未按时复诊的患者,派工作人员上门敦促,了解康复进展状况。护理干预周期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遵医行为[6]: 正确用药,合理饮食,定时体检,戒烟限酒,功能锻炼,情绪控制。脑卒中相关知识[7]: 健康饮食定义; 所用药物名称、作用及副反应; 高血压、高血脂与脑卒中的关系; 戒烟限酒、控制饮食与脑卒中的关系; 功能锻炼在康复中的作用; 良好心理状态在康复中的作用。护理疗效判定标准[8]: 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判定,将患者的护理疗效分为以下3个等级。显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有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无效:肢体功能变化不显著甚至恶化。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 18.0统计相关数据,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进行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进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遵医行为比较
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遵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正确用药、合理饮食、定时体检、戒烟限酒、功能锻炼、情绪控制遵医率均得到显著提高,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对于脑卒中偏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2组患者对于该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显著(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干预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58例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79%(8/58), 干预组62例患者中,仅出现1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发生率为1.61%(1/62), 2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差异显著(P<0.05)。
表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遵医行为比较[n(%)]
与本组干预前相比, #P<0.05; 与对照组干预后相比, *P<0.05。
表2 2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n(%)]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4 2组患者护理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74.14%, 干预组护理有效率为85.94%, 干预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 论
目前,本院接受的脑卒中患者的情况显示,合并偏瘫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调查随访[9-10]显示,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现象,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给患者家庭带来严重负担。另外,较多脑卒中偏瘫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同时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1-12]。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血液循环效果差,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埋下了隐患。因此,本院神经内科认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应适当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本次关于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单纯给予常规护理的58例患者中,仅有50%左右的患者能做到正确用药、合理饮食、定时体检、戒烟限酒、功能锻炼、情绪控制、遵医率相比护理干预前,改善程度低; 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神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后,脑卒中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 91.94%的患者能做到遵医嘱正确用药, 52例患者(83.87%)能做到合理饮食, 87.10%的患者能做到控制情绪。相比护理干预前,患者的遵医率得到显著提升。调查患者对于脑卒中偏瘫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表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者对健康饮食的定义,所用药物名称、作用及副反应,高血压、高血脂与脑卒中的关系,戒烟限酒、控制饮食与脑卒中的关系,功能锻炼在康复中的作用,良好心理状态在康复中的作用等脑卒中偏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79.03%, 51.61%, 59.68%, 91.94%, 87.10%, 83.87%。与护理干预前相比得到显著提升。统计了干预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58例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中,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79%(8/58), 联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后,这一发生率下降为1.61%。通过肢体功能变化程度,评价护理干预效果显示,单纯常规护理患者有效率为43.10%, 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提升为85.94%。可见神经内科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效果和护理干预效果[13]。
[1] 山慈明, 尹慧珍, 杜书明, 等.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预防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3): 349-354.
[2] 高晓阳, 戴玲. 护理工作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认知的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6): 1147-1149, 1152.
[3] 陈梅花, 蓝琼好, 李敏红, 等. 协同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强化步行基本功训练的效果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9(4): 364-366.
[4] 王兰英, 满都拉. 床边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15): 4316-4317.
[5] 赵均峰, 张宪坤, 李闯, 等. 缺血性脑卒中107例的治疗及预防[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15): 4318-4319.
[6] 王爱丽, 李保兰, 王燕. 早期康复护理对13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应用研究[J]. 重庆医学, 2014, 43(19): 2540-2541.
[7] 顾冬梅, 任燕, 单君, 等. 协同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锻炼中的应用[J]. 江苏医药, 2014, 40(15): 1835-1836.
[8] 冯洪, 谢家兴, 李淑会, 等. 品管圈在脑卒中康复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20(8): 794-797.
[9] 尹方, 刘琰. 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3(10): 956-957.
[10] 岳春华.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15, 41(3): 369-370.
[11] 徐园, 杨旭, 王晓杰, 等. 国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10): 1222-1225.
[12] 孙萍, 祝敏, 张婕.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及护理[J]. 江苏医药, 2015, 41(23): 2923-2924.
[13] 万绍勇, 王晓梅, 陈玮, 等. 整体性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6, 41(5): 512-515.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lower limb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in nerve department
LIU Xuefang, ZHANG Hongmei, MIAO Fengru
(DepartmentofNeurology,AerospaceCenterHospital,Beijing, 100049)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the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lower limb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120 stroke cases from October 2014 to December 2015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nursing, the compliance rate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mastery of disease related knowledge, the incidence of lower limb venous thrombosis and nursing effec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dication compli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 intervention (P>0.05).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correct medication, reasonable diet, regular physical examination, smoking cessation, functional exercise, mood control compliance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nursing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3.10% vs. 85.94%,P<0.05). There were 3 cases(13.79%)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1case(1.61%)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ep vein thrombosis (P<0.05). Conclusio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of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for stroke patient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mpliance rate and disease related knowledg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improve the nursing effect, so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nursing work.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erebral apoplexy hemiplegia;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 prevention
2017-01-20
苗凤茹, E-mail: fengrumiao@sina.com
R 473.5
A
1672-2353(2017)08-017-04
10.7619/jcmp.20170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