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时英的育茶之路
2017-05-20艾媛
艾媛
在云南茶产业界,肖时英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再次拜访肖时英先生,他刚从攸乐山回来,稍作停歇,又将前往昆明。虽已83高寿,但有关茶的事情,他事必躬亲,一点也不马虎。我们得以半天时间听他讲一生中关于普洱茶的所见与所为,已实属幸运。
提到肖时英,可能茶友并不深知,可说起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云梅、云瑰、木兰1号等知名无性系良种,恐怕无人不知晓,这些深得茶农喜爱而被广泛引种栽培的良种正是由肖时英、张木兰夫妇所选育。肖时英多年的科研成果,将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几,提高到80%以上,解决了云南大叶茶扦插不易发根的难题。在我眼前的肖老,谈起茶,却精神矍铄、耳清目明,为我们讲述了他与茶结缘、相伴半世纪的人生历程。
与一片大叶种标本的茶缘
肖时英先生是湖南新化人,上世纪50年代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茶专科。与普洱茶结缘,始于大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云南大叶种标本,叶片竟有巴掌那么大!在我之前的印象里,只有印度的阿萨姆茶种才会有如此大的叶片。”这让当时年仅20岁的肖时英感到惊喜,并由此暗下决心前往云南。1953年大学毕业之后,肖时英与张木兰同学主动提出申请前往云南,扎根边疆做云南大叶种科研,这一申请得到了批准。
1953年春天,肖时英与张木兰从武汉启程,历时20多天才到达昆明,后辗转玉溪、峨山、普洱、思茅、景洪等地,与马帮步行近千里,历时一个多月,终抵佛海(今勐海)。
“进入佛海坝子,我们第一个念头就是看一眼大叶种茶树。”肖时英说,那是一些树干粗大,树高3米至6米的“小乔木型”茶树。灰褐色的树干上布满苔藓地衣,有的还被藤蔓攀附缠绕,大多枝干盘虬、老态龙钟,这就是云南大叶种茶给予他的第一印象。
至此,肖时英和张木兰便开始了为云南大叶种茶树耕耘半个多世纪的茶味生涯。
重回茶路
20世纪50年代,勐海茶叶科学研究所只有几间茅草房隔着坝子与勐海县城遥相对望,研究所的品种山茶园里种植着从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世界各地收集来的茶树品种,肖时英在这里展开良种的品比鉴定、区域试验,观察形状、测产量、研究试制性、抗逆性。为了測定茶树光合作用,肖时英和张木兰曾24小时不间断地观测记录,吃饭睡觉都在茶园里,至深冬,凌晨天气凉的时候,点一堆篝火取暖。
艰苦的条件激发人的斗志,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肖时英试验成功“以苗育苗”新方法,并于1954年开展了“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掀开云南大叶茶良种选育史上新的一页。
“‘以苗育苗,就是剪取茶苗枝条扦插,比成年茶树枝条扦插提前发根,成活率高,成长快。在我们的茶园中,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有性优良茶树,但数量极少便形成不了经济效益,‘无性系良种选育就是通过扦插等无性繁殖方法,对有性优良茶树进行繁殖,提高增产。”肖时英解释道。
说到这里,我不禁问起肖老,可曾后悔选择来到边疆?肖时英说:“边疆生活虽艰苦,科研工作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力量。1954年,我与木兰结婚,决心同甘共苦,在边疆干一辈子科研”。然而,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茶科所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有心人将肖时英一些有口无心的闲聊记在纸上。“1958年,我被举报,万幸的是,农场要发展茶叶,我被调去高科技工作,才未脱离心爱的茶叶科技工作。”肖时英似乎松了一口气说道。
开除公职后,肖时英被押送至普文农场劳动教养。20世纪50年代末,普文坝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农场领导为了寻求新的经济支撑,决定大力发展茶叶。当普文农场要求勐海茶科所支援一名技术员时,茶科所领导说:“你劳改队里有。”于是,肖时英得以脱下囚服,成为普文农场指导茶叶生产的技术员。
从1961年到1964年,肖时英自始至终坚守在技术员的岗位上,建成5000余亩高标准茶园。这些茶园当年平均单产132斤,大面积单产曾达到267斤,小面积试验茶园单产达500斤以上,在全省范围内成为现代茶园的范本。短短几年,从开垦新茶园到建立初制所,从茶树栽培到制茶。肖时英早在当时便提倡生态经济茶园,探寻病虫害防治方法。后来云南茶区广泛种植的矮丰、云瑰、雪芽100号、木兰1号等无性系良种,就是在那时开始选育的。
1973年底,勐海遭遇了一场严重的霜冻灾害,最低气温达-5.4℃,结冰期长达半个月,霜期持续两个多月。受冻的茶园面目全非,95%的茶树树皮开裂,叶片变色卷缩,像被大火烧过一般。但肖时英和同事们选育的一批茶树,却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抗寒能力。百年不遇的寒害是选育良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次劫难中大难不死的茶树无性系,1987年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抗43号。其中云抗10号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扶持项目而得到迅速推广,现已成为云南茶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良种。
肖时英说:“到此,我已经实现了我年轻时来云南搞科研、选育大叶茶良种的心愿。”但肖老为茶所做的还不止这些。
超前创建“生态立体茶园”
“1992年,我退休了。想把未实现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加以验证和实现,于是租山地,垦建成时木茶厂立体生态茶园。”肖老一边翻出照片一边给我们讲解:时木茶园的茶树采摘面的形状很奇特,是“厂”字形的,而在别的茶园里,茶树的采摘面都是平行或圆弧形。时木茶园把茶树修剪成“厂”字形,使茶树采摘面积扩大了许多,茶树脚和平台斜坡更少受到阳光直射和风吹,减少水分蒸发,抑制苔藓、地衣生长。而仔细看,茶园每行种植的品种都不一样,有的是早生种,有的的迟生种,从而每行茶树都是半边发芽早,半边发芽迟,保证了每季茶叶的均衡生产。
同样,时木茶园也不使用农药化肥,肖老说,在冬季结合中耕,会在茶行间铺一层稻草,为的是让稻草本身的氮、磷、钾配比很接近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比例,改善土壤肥力;此外,冬季盖草能减少土壤裸露,防止水土流失,好似给茶园盖上了棉被。
从图片上细看,时木茶园里还种植着许多覆阴树,有樟树、香树、灯台叶、红豆杉等植物。肖老说:“我们的茶园里还散养土鸡,鸡能扒土啄食害虫,并能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
纵观当下的云南茶园,不论是台地茶园还是古树茶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茶树老化、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农药化肥残留及生活垃圾污染的情况。时木茶园的实践,就是以茶叶生产为平台,以生态保护为中心,研究茶叶与各种环境因子的关系,成为云南标准化生态茶园的“标杆”。
当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回首与茶相伴的一生,肖时英提起保尔·柯察金一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话是肖时英刚前往云南时,在与马帮前行的艰难途中曾铭记于心的一句话。
我想,对于肖时英来说,他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他心中最壮丽的事业——茶。
“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肖时英欣慰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