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医疗关照与人文关怀
2017-05-20韩悦张宇
韩悦+张宇
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一直是我们文化里的避讳,但是死亡又是生命无法逃脱的自然法则。在生命成长消亡的代谢循环里,倡导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地离开,是21世纪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课题。
仓央嘉措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或许因为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提倡“优生”,却很少关注“优死”;我们关心初生婴儿的身体健康,却忽视临终患者的生理痛苦;我们关注孩子的心理发育,却忽视临终老人的生存体验与感受。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临终关怀”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医药治疗,而是一种摒弃了痛苦的无意义的传统治疗,在临终患者将要离世前的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内,为其缓解疾病症状、降低疾病带来的痛苦、延缓病情发展,并提供心理慰藉的医疗护理,是一种新型“优死”疗护,是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关照与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刻不容缓
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逐年递增,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8亿人;80岁以上高龄人口已接近2400万人。其中,郑州市60岁以上老人达110万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逾20万人。据权威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人,而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目前,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被打破,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依靠社会化的服务与帮助跟进到老年人家庭。特别是对于一些癌症晚期、患有不可逆转的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普通的家庭日常照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他们需要更专业的社会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为其提供全方位的照顾和精神慰藉。
这股颇具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银发浪潮”的来袭,无疑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卫生医疗服务建设、社会人文关怀意识等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确保激增中的老龄人口颐养天年,在临终前最大限度减轻痛苦、拥有尊严,成为当今医学界乃至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3年8月,国家卫计委党组印发《“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实施计划》,要求推动老年人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缓解“老年人口海啸”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们敬老、爱老的思想与意识,改变人们谈死色变的传统价值观念,在最大限度内接受与支持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河南临终关怀事业现状
据了解,河南省18个地市中仅有郑州、洛阳、濮阳等地区设立有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相关机构,其中以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姑息(缓和)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郑州晚晴山庄老年公寓、河南省肿瘤医院、洛阳市河洛临终关怀服务中心、濮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南省豫北监狱等最为有名。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目前中国特别是河南省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现状,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咨询座谈、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郑州地区的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姑息(缓解)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郑州晚晴山庄老年公寓(以下简称晚晴山庄)进行了走访调查。
调查发现,河南省的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众认知度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谈死色变,看到“临终”二字就感觉不爽。晚晴山庄成立于1998年,主要提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其中包含“临终关怀”,可能正是因为服务项目中的这几个字,使得该机构自成立以来仅接收过上百名临终患者。而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同样提供的是临终关怀服务,但名字却取的是“姑息(缓和)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正因如此,该中心自2011年11月30日创建至今已接收千余名临终患者。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晚晴山庄虽然院内绿树成荫、花枝繁茂,但公寓楼墙体剥落、年久失修,医疗设备严重不足。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姑息(缓和)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虽然干净整洁、环境安静,但无花无草,气氛稍差,特别是运行5年来,床位仅有30张,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三是专业人才匮乏。迄今为止,我国大陆各大医学院校尚未开设临终关怀(姑息治疗)专业,所以临终关怀机构的工作人员只能从其他相关专业挑选,部分从业人员甚至毫无医学基础,一切从零培养,人员储备不足。四是资金来源单一。就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临终关怀机构为私营性质,国家补助很少,社会保障不力,运转资金不足。
欧美国家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瞭望
1967年,世界上第一所兼具医疗关照与人文关怀的临终关怀机构——圣克利斯朵夫舒缓医学医院在伦敦建立,开启了临终关怀事业的新篇章。就目前来看,英国和美国在临终关怀领域依然走在世界前列。
在英国,为了方便国民获得优质、低廉的姑息关护,政府已将姑息疗法纳入医保,并通过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免费关怀服务。此外,患者也可通过慈善机构、当地社区或相关专业机构,如养老院、救济院、专业诊所等,获得本地提供的姑息关护服务。2009年,英国国家姑息关怀委员会组织3万余名会员共同发起“离世事务联盟”,提高公众意识,普及姑息疗法。目前,在全球临终关怀服务最佳国家排行榜上,英国位列第一。
在美国,1982年,政府将临终关怀服务纳入社会保险计划,并设立专门的组织对临终关怀事业进行管理。如今,全美50个州正在运行和计划运行的临终关怀项目超过3100个,并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而且,他们的临终关怀机构不仅设备精良,且有专业的从业人员,从医生到护士,从牧师到社工,为老年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临终关怀服务。
多措并举,发展中国临终关怀事业
我国首家临终关怀机构——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从起步时间来看,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但随着发展的深入,差距逐渐在加大。那么,如何有效发展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尽快缩小中西方国家的差距呢?笔者认为,应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在统一管理和制度保障方面,要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完善相关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大部分临终关怀机构均属私营性质,数量较少且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管理。对此,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的监督管理职能,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同时,增加政府扶植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临终关怀建设,鼓励非营利性机构发展临终关怀事业,鼓励志愿者参与临终关怀活动,从而增加临终关怀机构数量,壮大临终关怀从业人员队伍。更重要的是,要将临终关怀项目纳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避免患者及其家属在选择临终关怀服务时因经济顾虑而选择医保报销的传统医疗,此举更能从实际出发为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减轻经济负担,从而完善我国的临终关怀保障体系。
第二,在大众认知度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人们心理接受程度。扭转国民对死亡和临终的偏见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认知过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媒体宣传、开展教育课程、举办相关公益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人们在生命和死亡认知方面的引导,避免人们因对死亡的避讳和恐惧而让临终患者承受更大的痛苦。
第三,在臨终关怀机构自身建设方面,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就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临终关怀机构还存在设施陈旧、设备不足、疗护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为迎接人口老龄化大潮,各临终关怀机构应从床位数量、人员素质、硬件建设、环境打造、疗护标准、关怀效果评价等各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为临终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疗护服务。
第四,在临终关怀人才培养方面,要兴办专科教育,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临终关怀作为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相关大中专院校应顺应时代需求,开设专业课程,制订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正视死亡就是正视生命。没有伤痛的告别,是给患者最大的尊重。我们希望让每一个临终患者得到关怀,让社会更加和谐,让中原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