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龙八部》看儒释道的精神
2017-05-20卞开悦�オ�
卞开悦�オ�
摘要:《天龙八部》是金庸作品极其突出的一部小说,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堪称第一。小说以段誉,萧峰、虚竹三主角故事依次展开,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长卷。而段誉,萧峰、虚竹三主角的身上,分别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精神。
关键词:天龙八部;儒释道;融合
2017年第2期山东青年总第517期
文化论坛
从《天龙八部》看儒释道的精神
小说《天龙八部》以北宋时期宋辽两国澶渊之盟后南北并立为背景,以萧峰的复仇之路为主线,其中穿插来自西夏、大理、吐蕃、前燕的众多江湖儿女的恩怨情仇。通过或多或少的对比,突出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纷缈的人物内心。最终小说以萧峰等人的家仇,民族国家恩怨化解为契机,表现了中土佛家的普度精神。这也是金庸先生以“天龙八部”这个佛家名词为小说名字的原因之一。
而在我看来,此处佛家之所以称为中土佛家,是因为它并不是指纯粹的从佛教发源地产生的佛家文化。而是自达摩祖师将释家传至东土以来,这种思想与中国土生宗教道家、统治者宣扬的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共存并相互融合贯通的新思想。
因此这种被称为中土佛家的思想便是儒释道相通的极大体现。
小说中,慕容萧氏父子来到少林藏经阁,本欲了结积了两代的仇怨,然而扫地僧的出现改变了事情的原本途径。慕容博萧远山二人在扫地僧将他们打死再复生的点化之下,放下了种族矛盾及江湖恩怨,相继皈依佛门。在场的萧峰相比慕容复,则可谓人杰,同样受到汉家佛法的点化,使得习惯于江湖打打杀杀的他日后竟舍身消除宋辽交兵之祸,保边境太平,使边境百姓免遭涂炭。而慕容复醉心于复国幻梦,终究顽固不化,弃父亲爱人兄弟于不顾,作出恶事,落得失心疯的悲惨下场。
慕容复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腐儒代表,一心不闻窗外事,只知习武建功立业,对身旁的爱人不知保护,为实现自己的一己之私杀害自己多年的兄弟,可谓无情无义。他的悲剧恰恰说明了当时的儒家思想需要佛道两家的补充。
接下来我们来看小说中体现的佛道之间的渊源。小说中道家的代表应该是逍遥派。而佛家代表则是中原的少林寺与大理的天龙寺。结果两家中土佛学的代表都遭遇了相同的尴尬,遭遇西域佛派的代表——吐蕃国师鸠摩智的挑衅。眼看就要名誉扫地,中原佛家就要立不住脚。
这时两个扭转局面的人出现了。段誉与虚竹,我们且看这二人是什么来历。二人皆出于红尘,却都具备慧根与佛家结下不解之缘,因机缘巧合走出了自己之前生活的圈子,接触了万千世界,体验了人之爱恨。段誉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傻小子”体会到左子穆鸠摩智段延庆等人心险恶,又领会了钟灵木婉清阿朱阿碧等佳人的聪明善良;虚竹从一个和尚一步步破开种种清规戒律,了解了无崖子童姥李秋水李沧海数十年来的情感纠结。种种人世间的七情六欲,像他们的北冥神功吸人内力一般被印入他们的脑海。重要的是两个具有佛根的人都受到了道家逍遥派的点化,摒弃了佛家之于东土的刻板,经历一场刻骨铭心的了断之后,心中佛道融汇的思想使他们顿悟。他们帮助少林寺天龙寺匡扶了正义,维护了中原佛家的尊严。并且十分具有象征性地点化了恶僧鸠摩智,制服了邪道丁春秋,可谓还佛道两家一个清白。
我认为这表现了在华夏大地上,单纯的佛家或道家都是独木难支的,只有两家的思想融会贯通,才能源远流长,造福于我们华夏子孙。
小说之中萧峰段誉虚竹来自不同的国域,不同的门派,不同的种族,但受到点化已获得超然姿态的三位人杰结拜为兄弟,成为小说人物中最耀眼的闪光点。
金庸先生曾说自己虽以佛家名词作为自己的小说题目,但并不以宣扬佛法为目的。我认为他所看重的是我们这些普通大众们活在世间要善于从儒释道三家之中获取融会贯通的要义,来点化自己的生活,获得自己实实在在的幸福。
或许通过武侠小说来谈论儒释道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但就好像道家本身所宣扬的一样,一些言论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信。儒释道三家文化,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部分。中国古典武侠小说自然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老先生的作品,自然可以拿来作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儒释道的窗口。而武侠小说也以它明快易懂的语言风格,扣人心弦的情节描写,令人神往的江湖盛景,酣畅淋漓的招数打斗等优势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将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潜移默化,这种不知不觉中收到的影響无疑更加深入人心,会使读者时刻意识到自己体内流的是华夏子孙的血,因为自己说的是中国话,读的是中国古典文言写成的小说。
对于大众来说,他们不能说清楚佛家到底是什么,道家又到底是什么,但他们通过金庸《天龙八部》知道佛家慈悲,道家洒脱,儒家奋进,这就足够了,儒释道思想会随着这部小说深入人心,充当人们日常生活的调和剂。
意志衰颓时可以读读儒家,有一点“慕容复锲而不舍的精神”可以帮助自己遇事游刃有余;感觉生活没有乐趣,读读道家,在繁琐事务中走起“凌波微步”,给自己一个洒脱的自由身;感觉自己遇到心结,读读佛家,像萧峰一样一招“亢龙有悔”击碎一切恩怨情仇,作一个无恃无恐、值得依靠的豪情男儿。
外国有学者说“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隐藏着一个儒者,一个佛教徒,还有一个强盗。”[1]每一个阅读金庸小说的人,是不是都会隐藏着一个段誉、一个萧峰、一个虚竹呢?出世用道家释家,入世用儒家。这也是金庸小说给我们的启示和乐趣吧。
[参考文献]
[1] 高天流云,如果这是宋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07月.
(作者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政研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