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党镇高寒山区粳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7-05-20张正国

新农村 2017年2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

张正国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寒山区气候、地理类型及生产现状认真调查和分析,提出了高寒山区提高粳稻单产、增加产量的对策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寒山区;粳稻生产;发展对策

德党镇地处滇西边陲,永德县西部,是永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属典型立体气候和立体农业结构。全镇共有水田面积21084亩,其中高寒山区面积11029亩,占总水田面积的52.31%。

1 高寒山区气候条件与粳稻生产现状

1.1 气候条件

在海拔1750-2650米的高寒粳稻区,以明朗村为代表,海拔2000米左右,3-10月平均气温在12.8℃-19.4℃之间。年均降雨量为1490 mm左右,集中在4-10月份,7月中旬至9月上旬常有连续阴雨天气,出现了低寡日照的冷害,导致水稻孕穗、抽穗及扬花、灌浆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产量。

1.2 粳稻生产现状

德党镇高寒山区水稻种植面积9648亩,约占总水稻面积的51.37%,而产量仅占水稻总产的30.79%。2009年籼稻种植区如勐汞村,种植水稻面积2280亩、产量217.68万公斤,平均亩产526.1公斤,最高亩产可达602.47公斤;而高寒山区主要种植品种为粳稻,几乎无籼稻种植,如明朗村水稻种植面积2194亩、平均亩产243.5公斤,最高亩产仅286.4公斤。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高寒山区水稻产量上不去原因除气候有一定影响外,最主要还是普遍适用山区生育期较长的品种而造成。近几年来,农业部门筛选出了一些可耐寒、抗病、丰产、生育期短的粳稻品种,如滇杂35号平均亩产量470公斤等。2014年止全镇已示范推广种植11250亩,亩产最高达577.5公斤。

2 高寒山区水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两头低温,中间热量不足”的恶劣气候条件

高寒山区在3-4月份平均气温14.1℃左右,往往造成育秧难度大,下种后常会遭受低温冷害;在7月下旬到9月上旬由于连续阴雨天气,再现低温寡日照现象。60-70%的日间日平均气温在17.5-19℃,这对生育期较长的粳稻品种而言,孕穗、抽穗、扬花、灌浆均受到低温冷害的严重影响;由于长期低温的影响,营养和生殖生长期的温度不足,导致生育期相对延长,若成熟期推迟到10月下旬,会遭遇10月份降雨的影响,严重降低产量。

2.2 “前后茬口”的矛盾

高寒山区多属一年两熟耕作制度,由于长期普遍使用生育期较长的农作物品种,生育期较长,各作茬成熟期均推后,后作物栽插严重受前作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水稻6月上、中旬才能移栽,由于粳稻不能在5月中、下旬早栽,导致在8月上、中旬不能安全抽穗、扬花与灌浆,从而导致结实率降低、产量下降。

2.3 品种多、杂、乱

高寒山区在品种推广应用过程中,试验、示范及创办样板进度较缓慢,部分农民盲目引入粳稻种,结果是产量过低,甚至绝收;多数农民自留自用种子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造成种子退化。调查发现,当地老品种仍种植十多个,品种多、杂、乱较为突出,严重影响高寒山区粳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4 栽培管理不规范

过去几年针对低温冷害采取了应用早熟、耐寒、抗病、高产品种,配以薄膜育秧、早栽技术,并合理安排好比较早熟的小麦、蚕豆等作物或早熟绿肥作为前茬作物,以便错开作物的茬口。但由于当地农民的科技意识还比较淡薄,这些措施的实际应用不多,规范化栽培程度较差,造成产量仍然无法提高。

2.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薄弱

高寒山区有很多地方是冷浸田、雷响田,排或灌难度较大,多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很薄弱,有的地方甚至无农田基础设施。所以在高寒山区很难按最佳节令放水,导致多数稻作区移栽節令大大推迟,从而推迟成熟,产量收效不高。

3 高寒山区提高单产、实现高产的措施与对策

3.1 适宜品种多样化,突出当家品种

加大比较试验、生产示范,在高寒山区多选用一些耐寒、抗病、高产、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一般主栽品种1-2个,搭配品种2-3个。目前德党镇高寒山区以滇杂35号、滇杂36号两个品种为主栽粳稻品种,以滇杂32号和滇杂86号为搭配品种。

3.2 尽量做到早移栽

为解决前期出现的低温危害,运用薄膜育秧,做到早播种;安排好比较早熟小麦、蚕豆、大麦等早熟小春作物为前茬,并及早收获,争取能在5月中、下旬移栽,到8月中旬能抽穗,尽量避开8月下旬的低温危害。

3.3 强化规范化栽培技术

育秧环节上要求海拔1800-2000米的地域采用薄膜育秧、稀播的方式,海拔2000米以上地域采用薄膜拱架湿润早育秧、稀播的方式;对于水利条件较差的地域尽量采用薄膜旱育、稀播的方式。培育带孽壮秧,适时早播、早栽,做到稀植、浅插,大田移栽时进行规格化宽窄行条栽。改善田间小气候,发挥边际效应,促进早生,快孽。氮、磷肥要全层或中层一次深施,在抽穗前增施钾肥,做到科学管水,苗够晒田,争取到8月中旬抽穗,避开8月下旬低温危害,错开10月中、下旬的“土黄雨”。

3.4 加强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

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一般大田施纯氮15公斤/亩。肥料运筹上要求重施基肥,早施分孽肥,施好穗粒肥,基肥、分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6:1.5:2.5,基肥必须搭配施磷钾肥,氮、磷、钾比例为1:0.25:0.5,分蘖肥一般在栽插后5-7天施;穗肥要求做到促兼顾,以保花肥为主,力争大穗多粒。促花肥在中龄余数1.2叶时施,齐穗期适当施粒肥,用量控制在总量的15%以下,前期浅水促分蘖,并经常脱水露田,加速有机肥分解,促进根系生长;孕穗至扬花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阶段浅水勒灌,后期干湿交替,不断水过早。病虫草害防治:移栽后2-3天,施用杀草药,保水5天左右。根据病虫测报防治稻瘟病、纵卷叶螟及二化螟、三化螟,用好“破口”药,减少白穗。

3.5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视度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技、物、资的配套服务,使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得到普及,逐步实现高寒山区水稻的综合规范化栽培和良种匹配,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经费,强化试验、示范、及推广,逐年扩大科技推广面,达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结语

德党镇高寒山区只有通过选用耐寒、抗病、丰产、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做到调节“前后茬口”矛盾,做到早育秧、早移栽、科学管理肥水、适时收获等科技措施各个环节,才能达到提高粳稻单产,实现粳稻增产的目标。

(作者单位: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德党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
河南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