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伦理与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动力机制构建

2017-05-20尤吾兵

中州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

尤吾兵

摘要:传统社会中精神赡养的实现机制主要是由孝道来体现的,而在现代社会,孝作为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动力机制体现出弱化趋势。关怀伦理的情感性、境遇性以及关系性的内涵特征与精神赡养实践要求具有契合性。关怀伦理嵌入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实践,可从以老年人自我关怀为基础、以家庭子辈关怀为支撑、以城乡社区机构关怀为依托、以国家政府关怀为保障维度来构建支持系统。

关键词:关怀伦理;精神赡养;动力机制;支持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4-0093-07

精神赡养是赡养老年人的高级要求。精神赡养主要指子辈积极从情感上付出,尊重、顺从老年人,关心、体贴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使老年人快乐、幸福度过晚年。传统社会中精神赡养的实现机制主要是由孝道来体现的,而在新的境遇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空巢”“空心”家庭的大量出现,当下对孝的认识和实践产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孝的观念内涵去情化、输送管道狭窄化、实践保障脆弱化等情况,孝作为支撑精神赡养实现的思想基础逐渐被弱化。探索指导现代社会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实现的新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关注关怀伦理嵌入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

一、关怀伦理的出场及其内蕴特征

关怀伦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一种全新伦理观。这种伦理观把关怀视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讲求通过相互关爱、相互对话、相互理解达到关系和谐。关怀伦理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卡罗尔·吉利根教授提出的。她在研究道德发展问题时观察到,男女由于性别不同,对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也表现出不同。男性强调的是人的权利、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道德选择应以理性和社会契约为基础,从普遍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和分析,然后做出决定;而女性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强调依据具體情景、依靠自身对伦理的体验和感受、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做出抉择。吉利根认为,男性的伦理观逐渐发展成了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公正伦理观,但公正原则在强调个人权利实现和个人独立空间的享有时,忽视了人的关系性和情感融入的价值,无形之中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反而可能会使冷漠、功利充斥世界。而女性的道德发展不同于男性,它以关怀为特点,看重具体关系中的人以及人类情感的维系,因而人与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彼此和谐的。吉利根把自己从女性的不同声音中得到的道德称为关怀伦理。

正式提出关怀伦理学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内尔·诺丁斯教授。她同样批评建立在诸如合理性、正义、公平等观念上的公正观是不充分的,因为它忽略了妇女道德思考的独特而又典型的关怀方面。诺丁斯对关怀进行了详细研究,把关怀分为两种类型:

自然关怀和伦理关怀。自然关怀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的原初的本然的感觉反映,是一种不需要伦理的参与和激发的关怀形式;伦理关怀是从自然关怀积累发展来的,是对自然感情的回忆,或者称为在一定时域中需要时而被唤醒的道德感,这种感受使人产生一个我必须对他人所遭受的不幸负起责任以满足自我期望的情感。“它源于对自然关怀的记忆,需要做出伦理努力来担负‘我应当的责任。”①与自然关怀相比,伦理关怀的发生需要更多的道德努力,所以关怀的付出才显示出高尚性。总之,关怀伦理主要是基于关爱视角试图找出解决由于强调义务论、公正观而忽略情感关怀造成的冷漠、隔离等社会窘境的一种理论努力,以求弥补强势义务论、公正论等的不足,使关爱价值适当地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与义务、公正等同在。关怀伦理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伦理范式。从关怀伦理学关注的主要视域来考察,关怀伦理的内蕴主要包含三个特征:情感性向度、情境性向度、关系性向度。

1.情感性向度

情感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常被解读为是非理性的,所以在理性主义盛行的西方社会,尤其是在行为实践过程中面对伦理困境选择时是被排斥的。理性主义在做道德行为选择或实践时是去情化的,因而也是冷冰冰的,这在很多状况下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的。关怀伦理看到了理性主义的缺陷,因此极力提倡道德情感关爱在行为付诸实践中的作用。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所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情绪态度,关爱情感加入道德行为中是关怀伦理的一贯主张,被关怀伦理看作是价值体系的关键要素。关怀伦理的内涵具有很明显的道德情感向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关怀伦理就是关注关爱如何付诸实践的伦理。这主要是基于关怀伦理看到人是感情动物,有情感、需要、欲望和思想,而人又具有依赖性和脆弱性的特质,人的行为中只有加入关爱情感,才能满足被关爱对象的需要,才可以通过关爱情感付出来缩小或消除人们之间的冷漠和隔离。也就是说,正是有了关爱情感的注入,和谐关系才容易实现。如诺丁斯就是把人际关系和谐理解为需要通过情感交融来启动的。弗吉尼亚·赫尔德也认为:“人的一生中多年来是依赖别人的,而要求我们满足那些依赖者所需要的关怀之道德声明是迫切的,发展这一使人类生存和进步的关怀关系在道德方面具有高度意义。”②当然,关怀伦理并不是排斥道德理性和道德原则在行为判断和实践中的作用,它只是认为关爱情感具有相对的重要性。

2.情境性向度

关怀伦理认为在考虑关怀行为付诸实践时需要考虑关怀的情境,而不是想当然地随便给予关怀。关怀伦理认识到,传统伦理体系尤其是目的论、义务论等,注重的是普遍理论体系推理形式的论证,不注意事件发生时的关系和情境,因此,它们太抽象、太空洞,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关怀伦理学从人的认识论出发,强调正确的行为选择存在于与道德行为有关的具体情境关系中,关怀的目标因情境而异,因对象而异,因此把情境的考量作为行为实践的重要依据。吉利根就曾说:“道德问题来自冲突着的责任而不是竞争着的权利,解决道德问题需要一种联系情境以及描述性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一种形式的和抽象的思考方式。”③情境性讲求对情境关系进行细致分析,“联系情境而不是概念作出回答,强调‘依情况而定,指出选择如何受当事人以及情况变化的影响”④。诺丁斯用公式形式描绘了关怀实现需要考虑的情境,如A、B要想形成关怀关系(或相遇),需要A关注B,然后A做出合适的关怀行为,而且B必须承认A的关怀行为。可见关怀行为的完成需要注意到具体情境中的双方和双方的具体意图目的,这样才可以说这个关系或相遇经历是关怀性的。因此,关怀伦理情境性的内涵主要指向在考虑和兼顾各方实际利益的具体情况下,寻求获得一个不同于其他传统伦理观的道德行为选择。

3.关系性向度

关怀伦理从生活体验出发,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关系是人存在的本质基础,注重关怀关系的形成、维持和修补。内尔·诺丁斯在理解关怀时认为,人们在这种存在中彼此都需要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因此,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关怀的本质不仅仅被看作是德性,而应从关系上来认识。对于关系内涵的认识,关怀伦理认为,它首先是一个互动过程,即关怀者要了解被关怀者有某种需要,并做出相应的关怀反应,而被关怀者向关怀者的关怀行为表示认可和接纳,这样的关怀关系才是有效的。另外,关怀关系也是一个互惠过程。关怀关系并不是一方施予、另一方接受的关系,而是双方都有付出、双方也都有收获的关系。按照米爾顿·梅洛夫所认为的,“关怀一个人,就其最重要的意义来说,就是帮助他人成长并且实现自我”⑤。可见,这种互惠不是源自对弱者的怜悯、施舍和恩赐,而是应把对方当作是与我共生的存在,双方在一种平等互惠的关怀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二、关怀伦理嵌入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合理性

关怀伦理从人的存在性出发,看到了人具有脆弱性和依赖性的实情,道出了人类都需要相互之间通过真情付出、相互关怀来缩小距离、消除孤单从而很好地存续下去的现实。关怀伦理的内涵与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实践要求相契合,因此关怀伦理嵌入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具有合理性。

1.解决老年人口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脆弱性是关怀伦理嵌入的本然要求

自然界中,人类可谓是渺小和脆弱的,但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人类是有思想的,人类会思索如何改变自身的脆弱让自己变得强大。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发现,单个自身是不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于是开始群居生活。群居生活的目的之一就是可以相互关怀,一起生存下去。因此,人的本性中就蕴藏着关怀精神。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此时人们更需要关怀精神来打破彼此间的隔阂,关怀可以看作是人类彼此生存下去的要求和力量。

进入老年期后,人的体力、活力、记忆力、身体灵活性都会急剧下降,有的还会各种疾病缠身。与其他年龄段人相比,老年人身体是脆弱的,尤其是当身体产生疾病时,老年人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如厕、吃饭等,都会有障碍,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需要一种外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克服身体的脆弱性。关怀伦理的主旨就是通过帮助给人以力量,关怀的嵌入可以佑护老年人,使其晚年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进入老年期后,人在精神上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容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所以老年人性情普遍变动不居,易产生郁闷、悲哀、忧愁等不良情绪和无用感、累赘感等消极心理。医学已经揭示:情绪情感方面的暴怒、焦虑、悲观、急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使其功能紊乱或低下,从而使人容易生病。另外,进入老年期后,人就时刻面临死亡问题,死亡恐惧成为老年人最为主要的精神负担。死亡恐惧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老年阶段会更为强烈。老年人的这些负面情绪情感如果不能及时、很好地得到排解,就很容易对他们的健康产生影响,会使本来就容易受到伤害的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脆弱。慰藉老年人的精神、中和老年人常有的负面情绪,仅仅靠物质给予是无法实现的,精神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精神给予的方式来解决。关怀伦理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通过积极的情感给予搭建良好的关系系统。在孝动力机制弱化的当下,关怀伦理嵌入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可以帮助老年人重构强大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是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本然要求,更具有理论合理性。

2.弥合老年人口精神赡养中的情感缺口是关怀伦理嵌入的实然要求

精神赡养主要是指通过情感化行为的付诸实践来满足老年人精神上的缺口,增加老年人精神上的愉悦感。天伦之乐是老年人最想得到的,情感的倾注可以给予老年人心灵上、精神上的安慰。在传统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是通过孝来约束完成的。孝的实践场域主要是家庭。传统孝的情感性提倡,主要目的是使子女学会感恩父母,认识到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从而心生孝情,赡养父母。而在当下,孝的情感性要素已经丧失了很多,所以,在现代赡养行为中,以物质供给代替情感给予被认为是孝的内质,孝的标准被降低了。去情化精神赡养使现代赡养行为缺少了情感慰藉,或者说孝在当下约束人们赡养父母要重视精神慰藉的功能降低了。

关怀伦理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在关怀伦理看来,关怀动机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因为人都是有情感和有情感需要的,情感使人认识到关怀义务的必要性,在情感的促使和情感行为付出下,伦理性的关怀才能得以实践。关怀情感的注入、情感的相互交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得以建立起来。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在当下需要关注的就是情感性赡养行为实践,以关怀伦理作为理论指导,可以很好地让人们认识到精神赡养应以情感关怀为标准,真情实意地去关照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另外,关怀伦理还强调关怀行为不能随意付出,要考虑到关怀的情境性问题,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境遇来实施,不能采取统一的操作模式。如萨拉·特朗托就指出,关怀视角需要在不破坏既定关系的情况下解决冲突,道德问题可以通过调节自我和他人之间的需要,平衡竞争和合作,维系关系的社会网络来表示。⑥这对解决当下老年人口精神赡养问题很有启示作用。由于文化素养、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也千差万别,有的老年人比较开朗,容易与人交流;有的老年人比较保守,不喜欢他者的关注;有的老年人比较固执,不愿展示内心的想法。即使同一位老人,在不同时间段性情也会有很大变化。这样,就需要考虑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性格、不同境况采取不同的关怀方式,搭建起关怀老年人的关系桥梁。关怀伦理强调随境遇变化而做出不同的关怀行为,在现实中应用于老年人口精神赡养上,可以用来指导根据不同老年人和老年人的不同阶段做出不同的关怀行为,远比以孝为行为机制要精微得多。

3.扩展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主体是关怀伦理嵌入的应然要求

中国传统社会老年人的赡养是通过孝道来约束的。孝在我国传统社会里具有礼法化的特点,尽孝的场域主要是家庭,以孝为支撑来指导子女对父母进行精神赡养,对子女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也可以说,在传统社会里,精神赡养的实施主体仅仅指向的是家庭子辈,一旦家庭子辈孝情感不能付诸实践,精神赡养就会成为问题,所以,在传统社会里有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祈求,总希望子女越多越好。随着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孝的礼法化的弱化等,现代社会孝的输送管道变得狭窄,以孝来约束越来越多的少子化家庭情感化对待父母,很难实现。这就需要在现代社会精神赡养过程中探寻赡养主体的扩展,以求更多力量加入精神赡养中来。关怀伦理嵌入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符合老年人口精神赡养主体需要扩展的应然要求。

关怀伦理在施与关怀的主体指向上更广泛,这种主体指称可以指向自我和他者两个维度。自我维度上的关怀是指自己可以对自己实施关怀,即自我关怀;他者维度上的关怀指包括子女、朋友、亲属、同事、机构、国家、社会等在内的一切可以施与关怀的主体,即范围较广的他者关怀。关怀伦理指导下的精神赡养主体,相较于传统孝中单一的子女主体,可以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要求。一方面,大量“空巢”“空心”家庭的存在决定了现代社会老年人需要进行自我关怀。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死亡恐惧的去除等,往往只能由老年人自己来完成。另一方面,“少子化”的家庭状况需要考虑把社区、养老机构、国家、社会等作为关怀主体纳入精神赡养中。关怀伦理把这些养老主体看作是他者关怀,這些主体可以很好地形成合力,完成对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另外,关怀伦理在关系构建上强调行为的互动、互惠,这样在指导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时就把关怀主体和客体都纳入关怀系统里,关怀主体在关怀老人中获取知识和成就感,老年人也会在被关怀中获取帮助,按照关怀伦理的意蕴,关怀主体和关怀客体在关怀过程中都得到了成长。关怀伦理用于指导精神赡养比孝要求子女单方面奉献更具有实践意义。

三、关怀伦理嵌入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路径

由于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具有特殊性,所以提升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品质需要各方关怀力量的融入。构建老年人口精神赡养支持系统,应以老年人自我关怀为基础,以家庭子辈关怀为支撑,以城乡社区机构关怀为依托,以国家、政府关怀为保障,如此,才可以使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品质切实得到提升。

1.以老年人的自我精神关怀为基础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众多及大量“空巢”家庭的存在,决定了老年人自身在精神赡养中应处于基础性地位。西塞罗在《论老年》一书中提出了老年人不幸福的四条原因:身体衰弱、没有感官上的快乐、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死亡临近。⑦精神分析学大师埃里克森把老年阶段称为“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年人会面临人生终极问题——死亡,为此,老年人必须在精神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要“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⑧因此,对老年人精神上的关怀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身心健康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和克服死亡恐惧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大都只能依靠老年人自我关怀来实现。

老年人自我精神关怀就是老年人发现自己的精神需求“缺口”,然后进行自我调整,积极适应老年生活,在精神上达到满足,从而快乐生活下去。依据老年人精神上需要自我关怀的内容,老年人实现自我精神关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力。

一是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现实中老年人因为生理器官的退行性变化会失去很多感官快乐,普遍会产生灰心丧气、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若不能及时得到排解,积累到一定时期就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所以老年人要认识到老年阶段是生命发展规律的结果,任何人都无法抗拒,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好心态,不强求也不苛求,从容地过好老年生活。

二是老年人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很多人进入老年阶段后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上进心开始丧失,精神上倍感空虚。关怀伦理中自我关怀的要求就有“我也可以关怀自己,回应自己成长的需求,我成为我自己的守护者,为自己的生命负责”⑨。用简洁的关怀伦理话语表达就是:老年人要活出生命的意义。因此老年人要坚持学习,这样不仅能让生活更加充实,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还能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做到老有所为。

三是老年人要正确认识死亡并超越死亡。死亡本来是自然规律,人类之所以恐惧它,是因为人们过多地从消极方面来认识死亡,把死亡看作是世间最大的“恶”。老年人在死亡理解上进行自我精神关怀,就是要从内心做到直面死亡,以积极心态认识死亡,从而超越死亡。超越死亡不是指在现实中把死亡从老年阶段去除掉,而是指老年人能够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以积极态度直面死亡,正确认知死亡,坦然接受死亡。

2.以家庭子辈的精神关怀为支撑

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视家庭伦理关系的国度。家庭、家族连接的纽带是血亲性,这是家庭伦理父慈子孝存在的可能性。中国家庭很看重亲情关系,所以要求子女在赡养父母时要有情感关怀,依靠家庭、家族中子辈的情感关怀成为老年人精神赡养的主要内容。通过家庭关怀赡养父母时,子辈对父母的情感是真挚的、真实的,很少掺杂其他因素,所以子辈的亲情更容易让父母接受。另外,现代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我们都在探索或提倡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会养老等众多养老形式,但事实上这些养老模式的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家庭养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是一种主要的养老形式。因此,家庭子辈对父母的精神关怀仍会在赡养体系中起支撑作用。

家庭子辈从情感上关怀父母在传统文化中是通过孝来体现的,孝可以说是传统赡养体系的动力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孝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孝的情感性不断丧失,孝的传输管道逐渐被阻塞,孝作为精神赡养的动力机制脆弱化。在现代家庭精神赡养中,要使子辈能从精神上关怀父辈,还需要孝发挥作用,为此,需要充分挖掘孝在精神赡养中的积极作用,找到孝在当下合适的实施路径。

一是加强对子辈孝的情感认知教育。在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认为孝是人天生具有的德性,这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其实孝应该是后天教化才产生的。因此,我们需要在社会中大力宣传孝文化,以各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孝具有的精神慰藉内涵,如举行关于精神赡养的宣教、画展、模范评选等,让民众认识到在赡养父母时重视情感性付出对关怀父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探索孝情感性表达形式的当下转化。中国传统社会对孝的情感性融入有很多要求。《孝经》里就有“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⑩。孝的情感内涵所包含的孝道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孝生以敬、孝老以顺、孝病以忧、孝死以哀、孝祭以思”。在如何表现敬、顺、忧、哀、思上,传统社会提出了很多具体形式,如在“孝生”上,孔子有“色难”“父母在、不远游”;孟子有“养志”说;《礼记》有“出入或先或后,而敬扶持”。在“孝病”上也有“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在“孝死”“孝祭”上更有很多要求,如“夫君子之居丧,食之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孝的这些实践形式在传统社会里很好地体现了孝的情感性内涵,但关键问题是,随着时代境况的变化,一味地机械坚守传统孝的实践形式已经不可能了,现时代需要探索子女在现实社会可以付诸实践、父母又能够接受的新的孝实践形式,这在关怀伦理里就是关怀关系的建立。目前,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极具可行性,其中多条关于精神慰藉的形式,如为父母建立“关爱卡”,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会父母上网,带父母旅行或故地重游。这些子女可以做到、父母也能接受的简单形式,可以起到子女对父母进行精神关怀的作用。

3.以城乡社区养老机构的精神关怀为依托

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方式,但家庭养老在现时代越来越凸显出“吃紧”的状况,城乡社区养老机构是弥补家庭养老能力不足的重要举措。城乡养老机构通常由集体、村(居)民自治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兴办,是为老年人提供居住、生活护理、精神慰藉、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城乡社区养老机构为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带来了方便,是老年人养老的一种依托方式。目前我国公办和私营的养老机构众多,但利用率却不高。原因有很多,其中,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低、服务人员亲情关怀少、老年人得不到温情关怀而感到冷清是关键问题。发挥好养老机构在养老中的依托作用,需要重点关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

在养老机构中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关涉他者关怀伦理的实践,即陌生群体间(无血缘关系人群)关怀伦理的诉诸实践。按照关怀伦理的含义,关心他者其实就是既满足了他者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发展和成就感,因此帮助他者的行为是符合伦理的行为,也是应当的行为。“帮助他人成长,就是关怀的基本模式,我感受到对方既是我的延伸,也是独立的个体而且有成长的需要。对方的发展与我自身的幸福感是绑在一起的,而对方的成长使我有被需要的感觉。”养老机构里的服务人员与养老机构里的老人一般都是陌生人,只有这些服务人员真正认识到关怀的互利互惠性,才可能对老年人倾注情感关怀。依据关怀伦理的要求,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做好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需要具备职业情感、同情心、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素养。

一是要有职业情感。伦理关怀需要情感倾注,只有认识到情感倾注是必需的、应该的,情感倾注才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当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认识到精神贍养是一项崇高的生命关照方式时,即使面对的是陌生的群体,他们也会尽心尽力地照顾好老人。当然,这种情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可以让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在精神赡养关怀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体验这种活动的高尚之处,逐渐培养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

二是要有同情心。关怀是与同情相关联的,关怀伦理学“把人看成是相互依赖的,而不是独立的个体,认为道德应强调人们之间的关怀、同情和关系问题,而不仅仅是,或主要是单个道德行为者的理性决定”。作为人类天性之一的同情,是人性善良的体现,是在别人遭遇不幸或出现困境时激发出的一种情感,而一旦具有这种情感,就会产生为对方自愿付出爱和全力拯救的行动。正如叔本华所说的,“纯粹的爱,按其性质说就是同情”,“一切真纯的爱都是同情;而任何不是同情的爱就都是自顾之私。自顾之私就是希腊文的‘自爱,而同情就是希腊文的‘博爱。‘同情则表现为对朋友的忘我有真挚的关怀,表现为人们对朋友所作忘我的牺牲”。所以,在对老年人精神赡养时,服务人员具有同情心可以使老人与自己达成关系的同一性,自觉结成共同应对困境的道德联盟。

三是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需要懂得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进入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经常伴随着孤独、寂寞、恐惧等心理情绪,自我封闭性较强,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的程度降低。如果不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就很容易和他们发生误解和冲突。只有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真诚、善意地与老年人沟通,才能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关怀服务。

4.以国家、政府的精神关怀为保障

社会养老是养老服务的大趋势,这就要求国家、政府必须在老年人精神赡养上承担起保障实施的伦理义务,彰显社会关怀伦理的宏旨。社会、政府参与老年人口精神赡养的合理性主要是基于精神赡养所具有的全民性。全民性是指每个人都会走向老年阶段,而且在老年时期都会有精神赡养的需求。只有社会和政府的参与才能使全民事件得到理性处理、达到理想化状态。社会、政府在老年人精神赡养中主要担负保障的责任和义务,主要体现在为老年人精神赡养提供各种合理的保障措施。

一是细化与精神赡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内容。老年人口精神赡养实质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但由于现阶段部分人的思想意识还达不到自律的要求,所以精神赡养不能很好地践行,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目前我国虽然颁布有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把精神慰藉列入其中,但立法中对精神赡养义务的主体资格、赡养人的义务意识、精神赡养量化评价标准以及违法后果的惩罚等规定,都过于粗疏,法律法规实际上成了善意的提醒。因此,国家在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精神赡养实施时,一定要细化内容。例如,对赡养主体的规定,不能仅限于子女,而应扩大为包括子女、亲属、机构、国家、政府在内的多个主体;对于精神赡养量化问题,可以参照国外的经验来进行,如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子女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日应当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和次数,日本对于子辈和老年人居住的距离规定为“一碗汤”的距离;对于精神赡养激励政策的制定,可以参照美国实施的“社会服务街区补助计划”、韩国的《住房认购改革方案》等,对精神赡养做得好的人,可以让他们在获取政府补助、获取购房权上享有优先权,从制度设计上激励子辈更好地关注父母的精神需要。

二是加大精神赡养服务资金的投入。精神赡养虽然不是经济供给,但需要以经济为基础,在满足经济需求的基础上才会有更高的精神需求。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存在亏空,这很容易导致精神赡养的推行因资金不足而受阻。为提高精神赡养的质量,国家可以专门设立精神赡养财政专项资金,多方筹措,加大对养老资金的投入。当然,这种资金投入应主要用于购买社会性的精神赡养服务上,如给养老机构添置娱乐设施、培训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提高精神照护工工资等。

三是完善老年人口长期精神照护体系,尤其是开展临终关怀,全面提升老年精神照护的质量。目前我国老年人口长期精神照护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对老年人口的照护往往还停留在关注身体照护方面,不能很好地对老年人口的精神进行全方位的、长期的照护,尤其是在老年人口的临终阶段,过度救治濒死老人是常态,导致这些老人的生存质量低下,这就需要关注临终关怀的开展。临终关怀主要是指对濒死患者身、心、灵进行全方位的关怀,不对他们采取强烈的救治措施,从而减轻他们的痛苦,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最后的尊严和幸福的照护方式。每个老年人都会走向生命的终端,在此意义上,政府应大力提倡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切实提升老年人口精神照护的品质。

注释

①Noddings Nel. Educating Moral People,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2, p13.②[美]弗吉尼亚·赫尔德:《关怀伦理学》,苑莉均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2页。③④[美]卡罗尔·吉利根:《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肖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17、37页。 ⑤⑨[美]米尔顿·梅洛夫:《关怀的力量》,陈正芬译,台湾经济新潮社,2011年,第25、85、35页。⑥转引自范伟伟:《儒家“仁”之伦理与关怀伦理可否兼容?》,《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3期。⑦[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0页。⑧[美]戴安娜·帕帕拉等:《发展心理学》,李西营等译,人民郵电出版社,2013年,第237页。⑩《孝经》,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39页。 《礼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63页。《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第166、54页。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页。[德]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15—516页。

责任编辑:思齐

Abstract: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spiritual support was mainly reflected by filial piety in traditional society, but in modern society, filial piety a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aging population′s spiritual support reflects the weakening trend. Caring ethic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 situationality and relations,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actice of spiritual maintenance. The caring ethics embedded in the aging populations spiritual support,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elderly self-care as the foundation, family care for the support,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y care as the sustain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care as the guarantee.

Key words:caring ethics; spiritual support; dynamic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support system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
1988—2010年西安市空间扩展及动力机制研究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对大学英语教学动力机制构建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中国经济不存在“东北化”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