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路径选择

2017-05-20杜金金��

山东青年 2017年2期
关键词:培育高校

杜金金��

摘要:注重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绿色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客观条件之一。高校应针对当前影响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修养的不良现状,从教学体制、学校、教师及大学生自身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责任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关键词:高校;培育;生态文明修养

李克强在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的一年我们仍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1]高校学生作为一支重要群体,是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理应担负起传承和创新生态文明的重任。然而,当今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却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现状,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势严峻、任务紧迫。

一、高校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修养的现实诉求

1.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修养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生态文明教育又是科学发展观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外在具体实践。可见生态文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因而高校应自觉承担起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和生态道德素养的重任,这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2.提升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是建设生态文明校园的内在需要。当前高校应以构建生态文明校园为重任,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提升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使其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中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3.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修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不仅要具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因此高校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技能,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以此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名生态公民。

二、当前高校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面临的挑战

1.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的制约

从学校角度看,其存在如下挑战:第一受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高校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定势的思维教育等这些都不利于生态文明理念在高校的贯彻和实施。第二教育资源的短缺。传统教育体制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一方面不能满足教育教学和培育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导致生态文明师资力量的匮乏,这些都是当下我国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2.教师教育素质的欠缺和理念、方式的落后

从教师角度看,其存在如下挑战:第一自身素质的欠缺。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只注重自身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视除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应培养自身形成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师无法承担起教育学生成为生态文明人的历史重任。第二相关科研成果不够。现今高校教师仍遵循常规教育,只注重传统教学内容,对新型生态领域研究的宽度和深度尚浅,或忽视相关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领域尚待拓展。第三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落后。“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狭窄,缺乏全面性;教育形式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性;教育内容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性;生态活动组织比较随意,缺乏规范性;生态文明认知比较肤浅,缺乏实践性,”[2]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

3.高校学生生态意识的淡薄和行为的迟缓

从学生角度看,其存在如下挑战:第一大学生的生态意識淡薄。“生态文明教育要求人们遵循自然生态法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才能使人类继续生存和进一步发展,最终建立和谐、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3]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如过度浪费,超前消费,盲目攀比等生活方式,表明有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对生态文明的知识有一个了解,但只停留于表面,并未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有碍于学生良好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第二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迟缓。大学生虽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但自身缺乏践行的积极性,导致生态思想和生态行为之间缺乏内在的转化,出现脱节,表里不一。

三、 高校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修养的路径选择

1.学校:创建绿色的生态文明新校园

学校方面,第一我们应构建新型的教育体系。高校应将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渗透于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教学使生态文明教育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环保理念相结合,使生态文明教育与当下的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相统一,以引领当下生态文明的建设潮流。因此高校应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国生态实践观指导的前提下,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面临的现状,不断地革新生态文明修养的培育路径,鼓励青年不断的研究和践行有关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以促使高校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平台。第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高校应丰富生态文化活动的实践式教育,注重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课外活动,使绿色的教育理念侵透于这些实践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而且还可以在润物无声中影响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态文明心理和生态文明行为。第三注重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创新生态思潮,引领生态文化。一方面高校应注重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通过校园的绿化、路标、告示牌等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有关生态文明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的精神文明是高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沉淀下来的一种公认的理念,学习风范和行为规范的集合。”[4]高校可通过这种无形的力量,加深学生对生态理念的了解,鼓励学生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使生态文明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四善于运用新媒体,宣传生态网络文化。高校应充分运用新媒体的特点,宣传生态文明,使其占领网络的思想高地,如开展环境保护的微电影、话剧、公益广告等,或者贴吧、博客等让大家畅所欲言,或系列访谈、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来唤醒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积极加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这个大家庭,为实现社会永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教师:善用绿色的生态文明新模式

教师方面,第一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和素质结构。高校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生态素养和传授能力可直接折射出生态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加强培育高校教师的生态素养,这也是当前高校生态文明培育的重中之重。第二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手段等。高校教师应一改传统的单向式的教育方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传导生态文明知识,同时还要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旨在使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第三充分利用科研优势,创造全新的、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是人才精英汇聚之地,在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具有优势。“高校可组织相关人员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和技能加以研究,鼓励师生在继承传统积极生态观的同时加强生态创新,使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于现实,服务大众,从而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5]

3.学生:树立绿色的生态文明新理念

学生方面,第一我们应不断更新自己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大学生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社会永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应清醒的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确保自己形成积极的生态观、正确的生态意识和良好的生态道德修养。第二积极主动的参加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在良好生态意识的支配下,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绿色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高校应從教育体制、学校、教师及大学生自身入手,秉承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原则,以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修养,从而使生态文明教育真正落小、落细、落实。因此,高校应善于运用并发挥校园各部分的整体合力作用,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http://www.yjbys.com/news/469184.html

[2] 刘芳.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4,05:90-93.

[3] 张博强. 略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6:102-105.

[4] 初丹.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1:135-137.

[5] 杨林. 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J]. 教育评论,2010,05:40-42.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猜你喜欢

培育高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